海滩贝壳为何都有孔凶手竟然舌头上长牙

在海滩捡贝壳时,你有没有见过一种带孔的贝壳:孔又圆又小,而且每个贝壳通常只有一个孔。

海滩迷案

图片来源:invertebase.org

莫非是有人拿去打孔穿项链,后来觉得不喜欢又扔回来?

并不是,凶手就在海滩上!

01

吃贝高手,圆润可口

仔细观察这些贝壳上的孔:形状几乎正圆,直径一两毫米,边缘光滑且齐整。孔洞里的孔壁是倾斜的,所以穿透贝壳后,外面孔口大,内面的孔口小。

“做工”如此精细,很像是人“钻”出来的。但并不是,实际它们出自一种海螺——扁玉螺的手笔。

扁玉螺

图片来源:invertebase.org

扁玉螺可不是什么难得一见的怪客,我国南北沿海都有分布。而且它看起来就长得圆润可口,怎么可能逃得掉中国人的餐桌?

先爆炒一下:

爆炒扁玉螺

图源网络

再煮个高汤:

扁玉螺也被称为“香螺”

图片来源:纪录片《小海鲜》

跑题了跑题了,咱来讲讲还没上桌的扁玉螺。

生物学上,扁玉螺隶属于腹足纲,玉螺总科。成体螺壳能有乒乓球大小,常出没于潮间带至50米深的近海海底。它们多是在泥沙下潜行,偶尔爬上沙面找吃的——专门捕食各种贝类、螺类,甚至连同类也不放过。而它们吃海鲜的绝技,就是在壳上打孔。

02

别碰扁玉螺,咬你!

在水下泥沙里,扁玉螺靠“气味”追捕猎物:螺类、贝类滤出的水流,混杂着自身代谢物,很容易暴露行踪。

一接近目标,它便展开宽大的腹足将其包裹住,同时分泌黏液,以便“抓”得更牢。不过想吃到肉,还得攻破贝壳。

展开宽大腹足的扁玉螺

图片来源:invertebase.org

扁玉螺“嘴”里有一条细长、柔软、能伸缩的“舌头”,两面都密布纵向排列的几丁质“牙齿”,因此称为“齿舌”——这就是它的打孔工具。

这些“牙齿”相当坚硬,但非常小,显微镜下才能看清:中间几列牙齿短直,靠边的两列细长如弯钩。

齿舌的微观结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这是一种骨螺的齿舌,扁玉螺的齿舌也大体类似——会钻孔的螺,齿舌的整体排布都差不多,但齿的形状和数量有差别,是物种鉴定的重要特征。图片来源:cortesmuseum.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ongbinga.com/klbf/8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