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25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克隆猴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中中”和“华华”让中国体细胞克隆技术首次领跑世界。一年之后,中国的研究团队不仅依然保持着该技术的领先,还将优势进一步扩大。
《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ScienceReview)封面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图
北京时间1月24日,于年创刊的中国顶级综合英文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ScienceReview)在线发表了两篇体细胞克隆疾病猕猴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团队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构建5只体细胞BMAL1基因敲除的生物节律紊乱猕猴模型。
这是研究团队在一年前体细胞克隆猴成果上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一批遗传背景一致的生物节律紊乱猕猴模型。此前研究已表明,生物节律紊乱与睡眠障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糖尿病、肿瘤,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
中科院神经所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该成果表明中国正式开启了批量化、标准化创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时代,为脑认知功能研究、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干预、药物研发等提供新型高效的动物模型;该成果的应用有助于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必将极大地促进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加快我国新药创制与研发的进程。
中国仍是目前唯一拥有克隆猴技术的国家
克隆猴所用的技术,为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CellNuclearTransfer,简称“SCNT”)。
年2月,英国Roslin研究所伊恩维尔穆特(IanWilmut)教授率领的团队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Science)公布了“多莉”羊的诞生,彻底颠覆了人类对生殖发育经典理论的认识。
“多莉”诞生之后,全球多个实验室陆续攻克了超过20种哺乳动物的克隆。但直到年1月25日,和人类最为接近的灵长类动物食蟹猴才最终在中国诞生。而在近20年之前,无数次试验之后,用克隆技术实现克隆猴一度被世界顶级科学家宣判“行不通的”。
克隆技术原理并不复杂,研究人员将一种体细胞培养后注入去除遗传物质的卵子,通过人工方法激活后再移植到代孕母体发育成个体。
但核心在于,如何让已经高度分化的体细胞重新变回分化前的状态,这种类似“时光逆转”的反自然过程被称为“重编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维智在接受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