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因各种生存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无法获取身体所需的均衡营养,导致身体营养失衡。纠偏食品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纠偏食品,简单地说就是补充人体缺失的营养,从而纠正营养的吸收,使人体营养均衡,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那么,纠偏食品如何进行纠偏?食品的生产需要遵循哪些规则?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遗传和进化
据科学估算,人和老鼠的共同祖先在万年前,大约有99%的基因相同。不同肤色的人大约有99.99%的基因相同,不同地区生存的人肤色不同和某些生理特征不同,其产生变异的时间大约为几千年至数十万年。
上述情况表明,遗传是很稳定的,进化是很缓慢的。在常规的生存状态下的变异(特别是突变),而导致种群的大的变化需要漫长的过程。这说明,现代人和数百年以前的人身体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个组织、各个细胞,甚至细胞内的各个细胞器的结构、成分、功能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生物学的人的进化速度远远赶不上社会的发展进步速度。现代人与数十数百年以前的人的基因及其表达没有什么差别,但二者生存的内外生态环境系统条件却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这种反差是导致现代病与亚健康状态大量涌现的主因。
人与其它生物相比在生存状态上的缺陷,现有的各类生物也在人类活动的影响、干预和破坏下,处于「不安全」的生存状态,甚至每年还有大量物种消失或灭绝。
a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手段的发展导致人类种群生理机能的「退化」。
b人与其它动物相比过于“劳累”,工作(活动)强度过大或时间过长。
c体脑倒挂,脑力劳动过多,心理压力过大,体力活动过少。
d「好吃懒做」是所有生物的共性,但在人类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因为人类更有能力这样做。
e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自身生存带来许多已知的和未知的潜在性的威胁。
如内外生态环境和系统的破坏与不协调、克隆问题、基因改造和基因药物、转基因生物、激素和类激素的使用与各种内外环境的污染问题
人类活动可能导致产生新的生物种(品种),这些变异的生物是对人类的潜在威胁,有些种类(含病毒)对人类可能是致命的。
现代人类只能无奈地生存于前所未有的非自然状态之中。此种变化呈愈演愈烈之势,难以逆转,其后果难以设想。
二、现代营养学
1.人体对营养的需求和平衡
难以制定对某一个体、甚至某类人群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的准确数量。
现代营养学所能提供的只是膳食供给量或推荐膳食摄入量。按这一推荐量来处理人们的饮食被认为是安全的。
面对繁杂的食物种类和加工及摄入方式,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保证自己每日摄入的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符合前述推荐量(假定这个推荐量对这个个体是合适的话),生物都有一定的贮备和反馈、负反馈机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的营养物质摄入偏差不会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健康进行。
肥胖即是贮备机制过度反应的一个典型例子。长时期和过度的营养物质摄入失衡必将导致人体机能失调,甚至导致疾病,这个过程是渐进性的。
现代文明病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迅猛扩大,表明现代人的营养物质摄入已经严重失衡。
2.现代营养学的贡献与不足
现代营养学是以确定某些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在人体能量和物质代谢中(生理活动)所起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
主要在分子水平上建立了人类对各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可能需要量,从而得出推荐膳食摄入量。
其研究方法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物质能量分析方法(即白箱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以人体形态结构系统和生理学对某些营养物质的需求为基础的。
现代营养学还远远未能清楚阐述被摄入的复杂食物混合物在人体内的分解、吸收、转化和相互作用的情形。
现代营养学未能对调节人体功能,特别是调节反馈、负反馈系统(即信息控制系统或称秩序系统)起重要作用的食物成分、功能及代谢过程做深入研究。
3.现代营养学未能对排解现代人体内有害物质
未对人体内(毒素、废物及过多营养储备物质)所需的食物的成分、功能和代谢过程作深入研究。
三、传统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天人合一」理论,强调系统、整体、辩证、动态、平衡,其方法以协调为主。其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更符合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
由「黑箱方法」发展而来的中医药学反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的愈来愈广泛的传播证明了「有效果才是硬道理」这一根本判断。中医药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用所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现、发展及其理论不能解释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与实践,就认为其是不科学的认识本身就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
四、相关的中医药学理论
a天人合一理论
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也即强调人体内外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之间的协调一致。天人合一必须因天、因地、因时、因人保持动态的协调统一。
b动态理论
人的内外生态环境系统都处于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平衡协调的过程之中,人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也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
c治未病
强调「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d综合调养
包括饮食,药物、运动、情态、环境、起居、睡眠、娱乐、洁身、针灸、按摩,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食」,因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忌,不足以存生也」。食调、食养合理可以增加人体综合调理的动力和积极性。
e缓则治本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治病务求其本」。
现代文明病均有缓慢的发生发展过程,亚健康即将病欲病之时,均应以「缓则治本」的原则去调养。现代文明病在急性发作时,除「急则治标」外,仍应考虑「标本兼治」,加以调养。
f本乃大道自然,无非阴阳而已
古今道、佛、儒、医,诸子百家,关于养生保健,异说声牙,无非大道自然,大法自然,大要不繁,无非维护人体(精气神)内外生态环境和系统互相之间良性的统一协调而已,不可过与不及,「阴阳」二字均可包纳。
g「药食同源」
中医药与食物同时起源,乃同源也。
自古至今,食物与药物关系不可割裂,乃同源也。食物及药物均可本着「升降浮沉」、「四气五味」、「补泻归经」、「相乘相反」等原则来认识与应用,乃同源也
五、纠偏食品的设计原则
所以,纠偏食品应该是在前述生物学、现代营养学、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研制。
其特点与原则如下:
1、现代文明病与亚健康的成因是复杂的,但根本问题是在「吃」的方面出了毛病。
2、「真正合理」的饮食在协调人体内外各复杂生态系统关系上起着极为重要和有效的作用,并可增加人对综合调养的认识、动力和积极性。
3、应考虑不与人们现有饮食习惯和要求对抗,目的在于调整和增强人体自身的反馈和负反馈机能。
4、应考虑整体排毒,整体调养
「排」非指泻药之作用,乃为食物调配合理所形成的人体自然的去邪毒之排泄机制与调理。整体排毒不但排出胃肠道之有害物质,还应排除人体血液、淋巴、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即气、血、精、津、液)等人体巨系统中之有害、有毒之废物。
「整体调养」不是针对人体某一部位某一系统进行调理(不同于一般保健食品或保健药品),而是对人体这一整体巨系统(气、血、精、津、液)扶正固本、阴阳和顺的调养,使其达动态平衡与和谐统一。
5、应考虑现代人和过去人(古人)在遗传上的相同性,和社会科技进步给现代人内外生态环境系统条件带来的巨大变化所造成的重要影响。
6、应考虑人所摄入的各类营养和非营养物质,及它们的成分、结构、性能、组合、形式、体积、数量所可能造成的影响。
7、应考虑各种药食原料的组成、配比、相互关系及对人体的作用,「师古而不泥古」。
「师古」即坚持中医的整体、系统、动态、辩证观念,「不泥古」则主要应考虑天、地、时、人的变化而对组方和工艺化裁加减。
8、应考虑具备「缺则摄入,过则排出」双向调节机制。
9、安全原则
所用原料应考虑品种和数量符合国家既是食物又是药物范畴和通常公认的食物范畴,以确保安全。必要时应做动物试验和医师指导下的人群服用试验。
10、有效原则
有效才是证明产品设计合理的硬道理。
11、系列原则
「地有东西南北,人有男女长幼」。应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生存状态,不同生活地区、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工作和生活需要、不同的未病、将病或已病状态,来分别研究和设计产品。
12、有机或绿色原则
为考虑原料来源和加工方法的重要基本原则。
13、非药原则
纠偏食品重在调整人体内外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统一。在系统调整过程中,人体的自愈功能会增强,很多疾病会好转或痊愈,但决不是替代药物或其它治疗方法。经确认某种疾病好转或痊愈后,可在医师指导下减服或停用药物。
14、食品原则
应按照食品应具有的色、香、味、形、量的基本原则设计,力求将其融入人们正常的饮食中去。
15、发展原则
纠偏食品的发展是一个未来的趋势,可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安全,便捷,有效的饮食模式。从而解决了现代白领上班族,学生,以及广大的外食族用餐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