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越老越吃香,好西医却大多正当盛年?中医大夫总是比西医老吗?
“姐是老中医,专治吹牛逼”,一首名为《老中医》民谣让这句歌词成为流行语。老中医的形象是如何深入人心的?除了吹牛逼,老中医还能治什么?
▍民谣歌手花粥《老中医》MV
统计自先秦至民国有历史记载的60位知名中医寿命,平均年龄高达79.6岁,大大超越同时代一般水平。在历代中医队伍中,甚至不乏孙思邈这样的现象级养生大师。
即使中医大夫没有史籍中记载的那么长寿,患者也普遍认为老先生更靠谱。直到近代,「京城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也是58岁才弃官行医。不过,新中国领导人却并不青睐德高望重的名医,相反,中南海保健组成员大多是年轻人。
▍「京城四大名医」,由左至右依次为: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
尽管出于意识形态需要多次在公开场合力挺中医,但毛泽东建国后第一位保健大夫却并不是京城老郎中,而是年仅25岁的西医王鹤滨。毛的同僚们也都选择了年轻西医:刘少奇的医生许佩珉年仅29岁,周恩来的医生张佐良33岁,邓小平的医生王敏清也是33岁。
▍毛泽东的两任保健医生王鹤滨(左)和李志绥(右)
为什么好西医可以如此年轻?
分工不同的中西医
其实,好西医确实该比好中医年轻,这是由各自年龄优势决定的。
今天的西医是近代科学产物,逻辑思维清晰,年轻专家值得信赖。中医则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依赖经验积累,而年龄是经验最好的保证。
中西医差别不仅体现在思维方式上——西医体力工作强度普遍大,即使内科大夫,医院按时坐诊查房,而中医则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工作形式。
西医外科尤其需要年富力强的操作者,很多马拉松式手术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全主动脉弓头臂干置换术甚至可以达到20小时,肝移植手术需要12小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需要7小时,骨科的髋关节置换术、口腔科的下颌骨切除术等等,手术时间也都很长。尽管老院士可以现场指导甚至亲自主刀,但并不能代替年轻人的主力地位。
▍中国「胆道外科之父」黄志强
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也加大了西医工作量。医院对医生的考评,主要依据的是诊疗数量,目前国内近半数医生每周至少要上一个夜班,八成人中午休息不超过半个小时。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36小时,约两成医生曾连续工作48小时。
不仅吃苦受累,还有很多学习曲线较长的技术活儿、眼力活儿。以腹腔镜为例,由于成像方式特殊,很容易放大人手的操作误差,配备之初就淘汰了一批老医生。
西医显然不是一个适合老年人从事的工作。吴阶平四兄弟、黎氏三院士这样的老西医之所以成为佳话,还是因为难度系数足够高。
▍湖南黎氏三兄弟:黎鳌(中)、黎介寿(左)、黎磊石(右)
而中医工作强度小、绩效不可量化,也不需要操作复杂的仪器,国际交流更是可以忽略不计,是今天对老年人界面最友好的工种之一。
一般而言,求助中医的病症以慢性病和和疑难杂症居多,皮肤病、不孕不育、高血压、糖尿病、妇科病、自律神经问题都是老中医愿意尝试的领域;另外,生化检查指标没有异常的失眠、体质虚弱、心情烦躁、食欲不振等亚健康症状也很难找到确切病因和对症疗法,同样给了长者诉诸人生经验的极好机会。
加之民间「越没治的病,越应该找中医看」的执念,处于晚期阶段、西医坦承无解的病患也愿意求助中医。前有西医打底,后有迷信兜底,思想准备充分,只要施以恰当的安慰话术,老中医在改善心情、减少痛苦、临终关怀方面确实不无效果,缺乏历练的年轻人很难胜任这种工作。
传统社会的旧生意
相比西医KPI式的量化管理,中医的工作成果外人很难揣摩。而中医在长期传习中也找到了最好的广告招牌,那就是自己的健康。
中医的内在逻辑允许他们这样做,《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锚定了中医内外不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即使在今天,医院的中医也是不分内外科的,好的中医大夫更是内外妇儿都可以看。「一方治百病」的万能灵药在民间依然颇为流行,这种全能经验当然只有老年人才能积累。所以,凭借年资打通专业壁垒的老中医也理应能够自诊自疗,延年益寿,而专业分工泾渭分明的西医显然「自顾不暇」。
▍中医必要时甚至是人兽不分的,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人畜通用药学专著。
▍西医学科分工细致,而中医在医院只是一个单独科室
所以,人们可以容忍西医自己身体不好——医院医务人员患病率为74.0%,高于教师、民警等行业,「过劳死」早已不是新闻。而中医则完全不同,在由人社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的首届「国医大师」评选上,30位入选名医年龄最大的93岁,最年轻的74岁,执业时间都在55年以上,堪称最会养生保健的群体。
▍首届「国医大师」
长寿的确是老中医的个人品牌,《国医大师谈养生》一书系统总结了30位中医大师的养生益寿秘诀,「动静结合」、「顺应自然」、「形神兼养」、「无悔付出」是大师们最愿意分享的长寿经验,囿于严谨科学训练的西医很难达到这种境界。
在传统社会,高龄意味着更多生存经验,老年人很容易成为社群中的「全能意见领袖」,这是长期进化选择的结果,但在信息迭代迅速、社会分工明确的现代,这种权威感则很难继续维系。一进入新世纪,中医手中的领地就已不多——年西医人员仅仅有8.7万,而到年,已经达到万人,增加了20倍;中医人员则从年的27.6万到年为33.4万人,仅增加2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甚至发现,全国每万人中医执业医师数量仅有约三人,医院床位数不到四张。中医医疗机构比例仅占8%左右,在所有医疗机构中不足一成。
中医已经成为买卖双方都走向老龄化的夕阳产业,愿意学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据教育部统计,在研究生平均月薪最低的前20个专业中,中医就占了一半,就业率也十分不乐观。
▍研究生低薪专业清单
▍研究生低就业率专业清单
就算年轻人愿意学习中医,也很难为这门旧生意振衰继绝——全国32所中医药院校,严格意义上都是「中西医结合」,在全部课时中,三分之一到一半是西医内容。
现在到底有多少人还在吃中药?据官方数据,各类医疗机构当中,中药处方占总处方数的9.5%,中成药处方占总处方数的比例是17.4%。两者相加,只有四分之一患者坚持服用中药或中成药。
这几乎是无法抗拒的宿命,中医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其理论中的本体论哲学色彩,如气血经络,很难被现代科学阐述;而以人体外在为观察对象,形成大而化之的病理判断,缺乏解剖学基础,也越来越没有说服力。
以西医血检为例,空腹血糖高于6.1mmol/l,就可以认为血糖过高,但如果用28种脉象区分,则几近玄学。这类缺乏基础操作规范的诊疗方式高度依赖老中医的经验值,很难被年轻人快速习得。
▍中医「二十八脉」
体制使人年轻
相比德高望重的中医,好西医为什么不那么老?答案很简单:不需要。
西医拥有严格的培养体制和明确的职称层级,不需要靠年龄表现水平。当然,纳入正规学科培养渠道的中医也有此属性,但他们毕竟不是中医的主流。
中国目前的医学生学制一般分为5年(本科)、5+3(一体化本硕连读)和8年(本硕博连读),医院(医院)热门学科甚至只收博士毕业生。
而《执业医师法》又规定,具有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满一年;具有医学大专学历,取得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工作满两年;或者医学中专学历,工作满五年才能考取执业医师资质。
这意味着从念医学院到成为一名主治医生,需要约10年时间。而从住院医生到主治医生、主任医生,又需要重重考核。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都有确定的层级和职称,岁数完全不是判断水平的依据。
年龄不仅不是招牌,甚至还会成为瓶颈。西医纳入国家医疗体制的程度较高,医院执业上限是男医生60周岁,女医生55周岁,想超过这个年龄则只能返聘。而年资到了主任医师层级,工作重心就会转向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即使超期服役通常也主要是提供临床指导意见,亲自上阵的老西医并不常见。
▍医院专家团队
主战场在体制外的中医则不受此限制,广东名医刘惠良岁依然悬壶不辍,行医已达90年,每天接诊数十人,周末和节假日则有上百人。
▍广东名医刘惠良
原本执业条件就非常宽松,今年,中医诊所资格审批也被取消,「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中医药法》草案更是把中医诊所由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举办中医诊所的,将诊所的名称、地址、诊疗范围、人员配备情况等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
草案特别强调了原因:「考虑到中医诊所主要是医师坐堂望闻问切,服务简便,不像西医医疗机构需要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
西医确实不能脱离设备单独存在,其成本远非普通诊所可以负担,医院则很难施展拳脚;而中医器具简单轻便,成本低廉,针具、熏蒸、泡洗、艾灸、推拿、理疗、牵引设备完全可以自行购置,独立执业,医院的工作年限约束也几乎不存在。
▍部分西医设备与中医器材购置成本对比
现代西医设备科技含量则越来越高,患者必须足够多才能分摊购置成本。以目前最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其价格在万元左右,每条机械臂只能使用10次,单价约10万美元,每台手术平均要使用4条,开机费用就需要4-6万元,还不算培训维修保养费用,单打独斗显然不能负担。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医院的财力和品牌差距很容易在西医中形成马太效应,所以,好西医必须医院的平台,争分夺秒施展才华,而不是指望年退休后扬名立万。
▍历年机器人手术总量个人排名前十(截至年底)
但尴尬的是,今天的年轻中医既不能像西医同行一样大器早成,也很难模仿前辈们蓄起胡须,养生益寿,静静等待成为大师。只能一边苦学英语,一边等待风向调头。
总编:马驰
编辑:李蛋
来源:文
史祥莆、海德学社(ID:HeadAcademy)
重庆汇橙养老公司媒体工作室出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猛戳阅读原文,“全民善养生活馆”给你生活加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