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有4位走过百年风雨的学科奠基人:老年医学专家牟善初、口腔医学专家周继林、胸心外科专家苏鸿熙、妇产科专家叶惠方。他们见证了民族的磨难和新中国的崛起,带着满腔赤诚,用精湛医术一心报国。他们在新旧两个时代的变迁中,始终坚守着医者的初心,诠释着医学的本源。
■穿越纷飞战火,不忘报国初心
“爷爷奶奶结婚的时候,如果爷爷留在美国当外科医生,收入很高。但他一定要回来,因为他爱自己的祖国。”中美混血的苏海鑫今年27岁,是苏鸿熙的孙子。平时说英文的海鑫,在爷爷的要求下认真学习中文:“爷爷教我背诗词,一寸光阴一寸金……他耐心、幽默、智慧,他每天必读《参考消息》,带着我一起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
年,苏鸿熙赴美国留学,专注体外循环的研究和应用,并和美国姑娘杰妮(婚后改名苏锦)喜结良缘。年,苏鸿熙进修完成后,谢绝了当地的挽留,带着苏锦回国。他们省吃俭用购买了两台人工心肺机,想带回国内,却引起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警觉。为躲过盘查,他们绕道伦敦,辗转6个国家,行程近10万里,历时52天,终于回国。有了这两台机器,苏鸿熙建起实验室,并于年6月26日,成功完成我国首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
这台手术的成功,背后还有另一位功臣,他叫牟善初,是苏鸿熙的大学同学。年,牟善初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心导管及心脏造影术检查,为这台手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由此开创了我国心脏内科诊断及心脏外科手术合作的先河。不仅如此,作为大内科专家,牟善初在血吸虫病的防治、严重肺部感染的抗生素应用、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救治等方面都造诣很深。新中国成立后,牟善初受命投入到华东地区抗击血吸虫病的斗争中。因地制宜提出一整套治疗血吸虫病方案,将毒副作用大的锑剂用量由21天减少到6天,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并为国家培养出了 批血吸虫病防治人才。
周继林的大学生活是在空袭警报声和飞机轰炸声中度过的。年,她从“中央大学医学院”六年制牙本科毕业,和同窗洪民结为伉俪。当时,中国没有颌面外科和颌面矫形科,很多人在战乱中因颌面外伤而死亡。年,周继林夫妇到美国医院进修,学成后谢绝了亲友的挽留,回国致力于祖国的口腔颌面医学事业。年,周继林参加解放军原总后卫生部组织的抗美援朝晚期战伤医疗研究组,让不少在解放战争、 中负伤的老战士恢复咀嚼功能,更抚平了他们的心灵创伤。
叶惠方是我国妇产学先驱林巧稚的嫡传弟子、得力助手。年,面对叔叔买好的去台湾的机票,叶惠方坚定地说:“我要留下来报效祖国……”年,叶惠医院妇产科,更在国内开创了无痛分娩法,推行了产房一切为了病人的“无声运动”,并创下剖宫产医院妇产科 的纪录。她还在国内率先开展妇产科免疫学及遗传学研究,在全军最早开展内分泌测定和染色体测定。
■躬身临床一线,奉献无止息
在这4位老专家眼中,事业就是生命。即便退休多年,依然躬身治病救人一线,随时了解前沿的医学信息,活到老学到老是他们一致的追求。
叶惠方的老伴病故后,亲朋儿女都在国外,大家多次劝她出国与儿孙团聚,她却与老保姆相依为命,每天坚持出门诊,操持专家组的工作,参加学术活动。即便是退休后,叶老还在教授英语。有人统计,她教过的学生至少有5代人。“教英语成了她唱歌之外 的业余爱好。退休后,医院教着五六个英语学习班,她学生的孩子每周也有好几拨来家里免费学习英语,每次她都为孩子们准备好吃的。这样她觉得自己‘有用’。”这就是女儿王泽鸣眼中的妈妈。
在老年肾内科护士长张瑞芹的记忆里,每周二、周五都有一位80多岁的老专家来查房,他就是牟老。“牟老90岁时还去办公室工作,每天7时45分楼前一定有辆车来接他。他说过,自己和患者的关系好似大树离不开泥土。”即便是在牟老自己刚做完前列腺摘除手术,卧床治疗期间,看到自己的学生、老年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小鹰拿着患者的胸片,他不顾自己的引流瓶中还流着血,面色苍白,非常虚弱,依然说:“那是患者的片子吧?拿出来我看看!”
“牟老晚年时患有严重的青光眼,却仍坚持到图书馆和办公室看书、查资料,密切全国治疗白癜风 的医院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