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记中药解表药01

?导读:医之用药,犹如将之用兵,善用药者,必先识药。《中药学》常见药列于此,便于大家学习及随时查阅。还不快快收藏?(编校/瑾轩)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Mahuang《神农本草经》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草质茎。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生用、炙或捣绒用。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2.咳嗽气喘。3.风水水肿4.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煎服,2~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能兴奋中枢神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运动员慎用。

★桂枝Guizhi《名医别录》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生用。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1.风寒感冒。2.寒凝血滞诸痛证。3.痰饮、蓄水证。4.心悸。

煎服,3~10g。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Zisu《名医别录》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

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辛,温。归肺、脾经。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1.风寒感冒。2.脾胃气滞,胸闷。3.鱼蟹中毒。4.妊娠呕吐煎服,5~10g,不宜久煎。

附药紫苏梗Zisugen

为紫苏的茎。性味辛、甘,微温。归肺、脾、胃经。功能宽胸利膈,顺气安胎。适用于胸腹气滞、痞闷作胀及胎动不安、胸胁胀痛等症。

★生姜Shengjiang《名医别录》

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切片,生用。

辛,温。归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1.风寒感冒。2.脾胃寒证。3.胃寒呕吐。4.肺寒咳嗽。5.鱼蟹及半夏、天南星中毒。

煎服,3~10g,或捣汁服。

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附药生姜皮Shengjiangpi生姜汁Shengjiangzi

生姜皮为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性味辛、凉。功能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煎服,3~10g。

生姜汁用生姜捣汁入药。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汁冲服,易于入喉;也可配竹沥,冲服或鼻饲给药,治中风卒然昏厥者。用量3~10滴,冲服。

▲香薷Xiangru《名医别录》

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及江香薷干燥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1.暑湿感冒,恶寒发热。2.水肿,小便不利。

煎服,3~10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荆芥Jingjie《神农本草经》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干燥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或炒炭用。

辛,微温。归肺、肝经。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1.外感表证。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4.吐衄下血。

煎服,5~10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Fangfeng《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炭用。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1.外感表证。2.风疹瘙痒。3.风湿痹痛。4.破伤风证。

煎服,5~10g。

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还是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止血。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

▲羌活Qianghuo《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及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风寒感冒。2.风寒湿痹。

煎服,3~10g。

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白芷Baizhi《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切片,生用。

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风寒感冒。2.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疼痛证。3.鼻渊。4.带下证。5.疮痈肿毒。6.皮肤风湿瘙痒。

煎服,3~10g。外用适量。

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细辛Xixin《神农本草经》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及根茎。

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阴干。切段,生用。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1.风寒感冒。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3.鼻渊。4.肺寒咳喘。

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细辛、麻黄、桂枝皆为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常用药,均可用治风寒感冒。然麻黄发汗作用较强,主治风寒感冒重证;桂枝发汗解表作用较为和缓,凡风寒感冒,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用之;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桂枝,但散寒力胜,适当配伍还常用治寒犯少阴之阳虚外感。

●藁本Gaoben《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及根。

秋季茎叶枯萎或次春出苗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或烘干。切片,生用。

辛,温。归膀胱经。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风寒感冒,巅顶疼痛。2.风寒湿痹。

煎服,3~10g。

本品辛温香燥,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者忌服。

★苍耳子Cang’erzi《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梗、叶等杂质。炒去硬刺用。

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风寒感冒。2.鼻渊。3.风湿痹痛。4.风疹瘙痒。

煎服,3~10g。或入丸、散。

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本品有一定毒性。中毒主要为肾脏损害,引起氮质血症,使肝脏充血、脂肪变性,肝功能急剧损害,继发脑水肿,引起强直性痉挛,最后导致死亡。早期症状有头晕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咖啡色物,轻度腹胀,伴腹泻或便秘;重者烦躁、躁动,或倦怠萎靡,嗜睡,口渴,尿少,昏迷,全身强直性痉挛,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障碍,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管型,以及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而死亡。苍耳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用量过大(一次超过30g)和炮制不当。因此要严格控制剂量,入汤剂以3~9g为宜,并严格炮制规范,遵循去刺的原则。苍耳子中毒救治的一般疗法是:早期静脉补液解毒;在12小时内予以1:高锰酸钾液洗胃,温盐水高位结肠灌肠,催吐,导泻;防止心衰,在葡萄糖液中加入氢化考的松mg,每日1次,血压低者可在液体中加去甲肾上腺素;口服或注射维生素B1保肝。

附药苍耳草Cang’ercao

为苍耳的茎叶。性味苦、辛、微寒;有小毒。功能祛风,清热,解毒。主要用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急等症。也可用于麻风、疔毒、皮肤瘙痒诸证。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外用适量。本品散气耗血,体虚者慎用。

★辛夷Xinyi《神农本草经》

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

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入药用。

辛,温。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1.风寒感冒。2.鼻渊。

煎服,3~10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服。

●葱白Congbai《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植物葱近根部的鳞茎。

采挖后,切去须根及叶,剥去外膜,鲜用。

辛,温。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1.风寒感冒。2.阴盛格阳。3.疮痈肿毒。

煎服,3~9g。外用适量。

●鹅不食草Ebushicao《食性本草》

为菊科植物鹅不食草的干燥全草。

5~6月采集,洗去泥沙。鲜用或晒干生用。

辛,温。归肺、肝经。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

1.风寒感冒。2.鼻塞不通。3.寒痰咳喘。4.疮痈肿毒。

煎服,6~9g。外用适量。

●胡荽Husui《食疗本草》

为伞形科植物芫荽的全草。八月果实成熟时连根挖起,去净泥土。鲜用或晒干切段生用。

辛,温。归肺、胃经。

发表透疹,开胃消食。

1.麻疹不透。2.饮食不消,纳食不佳。

煎服,3~6g。外用适量。

热毒壅盛而疹出不畅者忌服。

●柽柳Chengliu《开宝本草》

为柽柳科植物柽柳的嫩枝叶。

5~6月花未开时割取细嫩枝叶,阴干。切段,生用。

辛,平。归肺、胃、心经。

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1.麻疹不透,风疹瘙痒。2.风湿痹痛。

煎服,3~10g。外用适量。

麻疹已透者不宜使用。用量过大易致心烦、呕吐。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Bohe《新修本草》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切段,生用。

辛,凉。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咽喉肿痛。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5.夏感暑湿,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牛蒡子Niubangzi《名医别录》

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生用或炒用,捣碎。

辛、苦,寒。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蝉蜕Chantui《名医别录》

为蝉科昆虫黑蚱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夏、秋二季采集,除去泥士、杂质,晒干。生用。

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解痉。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目赤翳障。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5.小儿夜啼不安。

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名医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当慎用。

薄荷、牛蒡子与蝉蜕三药皆能疏散风热、透疹、利咽,均可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风疹瘙痒;风热上攻,咽喉肿痛等证。但薄荷辛凉芳香,清轻凉散,发汗之力较强,故外感风热、发热无汗者薄荷首选。且薄荷又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牛蒡子辛散苦泄,性寒滑利,兼能宣肺祛痰,故外感风热、发热、咳嗽、咯痰不畅者,牛蒡子尤为适宜。同时,牛蒡子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有清热解毒散肿之功。蝉蜕甘寒质轻,既能疏散肺经风热而利咽、透疹、止痒,又长于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凉肝息风止痉。

★桑叶Sangye《神农本草经》

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

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甘、苦,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3.肝阳上亢。4.目赤昏花。5.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

煎服,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菊花Juhua《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生用。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肝阳上亢。3.目赤昏花。4.疮痈肿毒。

煎服,5~10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蔓荆子Manjingzi《神农本草经》

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用。

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2.目赤肿痛。3.风湿痹痛。

煎服,5~10g。

★★柴胡Chaihu《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切段,生用或醋炙用。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1.表证发热及少阳证。2.肝郁气滞。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4.疟疾寒热。煎服,3~10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升麻Shengma《神农本草经》

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

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切片,生用或蜜制用。

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外感表证。2.麻疹不透。3.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4.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

煎服,3~10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均当忌用。

★★葛根Gegen《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

秋、冬二季采挖,野葛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葛藤习称“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半,干燥。生用,或煨用。

甘、辛,凉。归脾、胃、肺经。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2.麻疹不透。3.热病口渴,消渴证。4.热泄热痢,脾虚泄泻。5.高血压病颈项强痛。

煎服,10g~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柴胡、升麻、葛根三者皆能发表、升阳,均可用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以及清阳不升等证。其中:柴胡、升麻两者均能升阳举陷,用治气虚下陷,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脏器脱垂;升麻、葛根两者又能透疹,常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但柴胡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退热,疏肝解郁,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又常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证。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其升提(升阳举陷)之力较柴胡为强,并善于清热解毒,又常用于多种热毒病证。葛根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到生津止渴、止泻之功,常用于热病烦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同时,葛根解肌退热,对于外感表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项背强痛,无论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均可使用。

附药葛花Gehua

为葛的未开放的花蕾。性味甘,平。功能解酒毒,醒脾和胃。主要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症。常用量3~15g。

▲淡豆豉Dandouchi《名医别录》

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发酵加工品。

秋季打下种子,取黑者洗净。黑豆与桑叶、青蒿的煎液蒸透后发酵而成。

苦、辛,凉。归肺、胃经。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外感表证。2.热病烦闷。

煎服,6~12g。

●浮萍Fuping《神农本草经》

为浮萍科植物紫萍的干燥全草。

6~9月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辛,寒。归肺、膀胱经。

宣散风热,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1.风热感冒。2.麻疹不透。3.风疹瘙痒。4.水肿尿少。

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表虚自汗者不宜使用。

●木贼Muzei《嘉祐本草》

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干燥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切段,生用。

甘、苦,平。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风热目赤,迎风流泪,目生翳障。2.出血证。

煎服,3~9g。

瑾轩

医学路上,不忘初心!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专家会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ongbinga.com/klbf/3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