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丝弄和卞家弄(一)
唐莉莉
前言
今年初夏,菱湖小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兴起了修建马路、小巷、老街和历史名人老宅的工程,让菱湖有了新的面貌和景观。平静安耽了几十年的老菱湖人,回忆着老菱湖水乡的桥、水乡的河、水乡的小弄堂和老宅、菱湖的人情风貌和在菱湖生活过的人们……
“里巷深处存绿荫,平常人家挤小院—赠策绿”,这是我妈妈写的对联。对联表达了妈妈对菱湖旧颜改新貌修建工程中希望多点绿色植物美化菱湖街景的心愿,希望改善市容顺应“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市民的心愿。
我的美篇好友老高写的《寻访家乡老弄堂》,有一段描述竹丝弄的文字:小镇的邱家湾有一弄堂叫竹丝弄,很有特点,走近弄堂就可以看见一棵大树耸立在弄堂口,近一看,原来是一棵高高大大的石榴树直指蓝天,树干粗壮苍虬,石榴挂在树梢上迎风摇摆。在石榴树的北面丈许处,看到一棵桔树,也是高高大大粗壮挺拔,树梢挂满了黄橙橙的桔子,两棵树一前一后,硕果累累,耸立在竹丝弄口,照旧传统的说法这是好风水……
在我青年时期的记忆中,这二棵果树是父亲种植在花盆里观赏果子的盆景小树,因九十年代中期弄堂南面老住宅拆除改建后的小弄堂有了这一点点空间,妈妈把盆景中的二颗果树移植到小小的空地,二十多年的朝夕相处,像看护孩子一样经历着与果树成长的风风雨雨!
中秋是举家团圆的日子,我们姐妹及孩子们都回到菱湖与父母兄弟团圆,修缮后的菱湖靓丽许多,以往补丁加补丁的马路变得平整干净了。竹丝弄老宅门口的二棵果树依然摇立在弄堂口,红红的石榴果高挂在茂密的树枝间随风摇曳,笑迎着来弄堂的人们。
随着时代的发展,菱湖的老弄堂没有了儿时的热闹,竹丝弄没有了弄堂对门半边的老宅,也没有了不规整的石板路,没有了熟悉老邻居和儿时的玩伴……
“滴哆!哔啵!啃!嗒!”,是穿走于弄堂的人们踩在石板路上发出的声音,穿布鞋、穿皮鞋、穿拖鞋踩踏出的脚步声音都是不同的。被无数人踩踏得光滑的黄石板横架在弄堂二边的墙脚根,石板底下发出潺潺的阴沟水的流水声音,石板与石板间有着依稀可以看到泛着黑色光影流水的石板空隙!
“啊呀!”我的发二分钱掉到石板下面的阴沟里了,着急的我看得到银光光的二分钱沉落在阴沟淤泥上却是捞不着,百般无奈的我只好嘟着嘴回家。
“阿莉,去弄堂口酱油店打五分洋钿的黄酒。”这是阿姆(奶奶)烧鱼要用的喷酒。听令后的我拿个小碗奔到弄堂口的酱园店里,舀出的黄酒刚好是浅浅的一小碗,两个小手捧着小碗艰难地走着,一不小心踩着一块不平的石板把黄酒晃到条石上!换用一只手拿碗,无奈手太小拿不稳,只能屏住呼吸缓缓地捧着碗走回家,把黄酒交到阿姆手里时可能晃掉了一小半酒。
我家可以由卞家弄的后门走进直通到竹丝弄的前门出来,二条弄堂都是从邱家湾马路穿过廊棚过道,进弄堂走到底的路灯下便是我家的前后二门。
竹丝弄的弄堂二端进出口是邱家湾糖食店廊棚屋过道和铜匠湾角靠东栅路口。弄堂形如其名,东西朝向弄堂两边多数是一户一门,进弄堂到底是我家门口,碰鼻头转弯连着的弄堂是高高的墙壁下狭窄得连一把小雨伞都撑不开的小弄堂。弄堂两边的墙体有几个边墙门,每个墙门进去有很多的人家有很多的故事。因墙体根基由宽变窄小的结构特点,夏天弄堂里不同年龄的玩伴喜欢在小弄堂里玩贱角头缩墙头的比赛,把手脚往两边墙面撑开往上缩,不管男孩女孩谁缩得最高谁最厉害!眼看着大几岁的哥哥姐姐们可以缩到近二层楼房梁屋顶的边沿,我和对门的小翔昂头看得很是羡慕,因我们年纪略小手脚同时用劲不够力度,总是缩不过一人的高度而沮丧。受我爸爸常跟我们讲《三侠五义》故事的影响,那时的我好想成为古时候的女侠客,学会缩墙头想练成飞檐走壁的神奇本领!
卞家弄比竹丝弄略宽畅些,弄堂较多是合院的人家,弄堂二端进出口是由邱家湾青果店与糖食店廊棚屋过道和宁绍路中间靠近卞家坟路口。爸爸妈妈的小家没有独立生活前基本是进出于这条弄堂,所以我可爱滑稽的小模样让弄堂里的大人们留下很多的笑话和印象!
卞家弄邻里的孩子们与我大姐年龄相仿,玩的内容完全与竹丝弄的孩子们不同,按现在的话说是超级有范!在弄堂口杨家合院里住着几户人家,楼道间有一个空置着装地板的客厅,这客厅是弄堂孩子们的一个大剧院!大哥哥大姐姐们喜欢唱样板戏,排戏演出都在这个地板房客厅里进行的。他们演《红灯记》里的角色基本齐全的,个个都有模有样;自己做好的道具、服饰和画好背景的场景,都一幕幕一次次化好彩妆字正腔圆地表演并博得弄堂里的大小观众们的阵阵喝彩!十二岁的大姐是剧组里的导演兼百搭角色,夏天大姐放暑假由嘉兴回来后,弄堂里的剧组格外有声有色,她由文训班带回的化妆油彩盒是最令人喜欢的,因为彩妆后的角色更像电影中的人物。
聪明的大哥哥们自己割好统一尺寸的玻璃片,用毛笔画好了一张张黑线条的玻璃图片。晚上有《半夜鸡叫》幻灯片的消息传到弄堂里各家的孩子,孩子们吃好晚饭,搬个小凳子,撕一张姐姐写字本中的白纸便是观看幻灯的票子。跑到弄堂口李家和高家的合院天井,把白纸(门票)交给小朋友管理员后就可以入座了,坐等着天黑的心情是焦虑的。一个四面合缝的小箱内装好了一个手电筒,把玻璃片插入对好焦距的口子,人物图像加配音迎合场景画面的剧情情节很生动很完美。“呱!呱!呱!”,我们无声聚神地观看着……
回想在物资匮乏的多子女时代,孩子们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自由的天性表现出爱好和向往的事情,加以不断实践成为长大后的专业!现今菱湖的“阿林照相”店主就是我们弄堂里喜欢光影幻灯片的阿林大哥哥。
年10月20日
作者简介:唐莉莉,女,年5月生于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竹丝弄。
菱湖读书毕业后就业于菱湖电子元件厂,经历失业。八十年代中期冲破长辈反对追求服装制作之路,拜师学精制毛料西装,学习服装制作技能。深圳十年服装企业打工之旅,经历服装厂流水缝纫工、指导工、样衣工,服装结构设计师,成长为精通服装企业技术、生产、业务管理。自封服装底格出格师。
年回湖州在南浔古镇开设服装定制店,并定居于南浔百间楼古宅。年至今在湖州市区开设服装定制店至今(高定丝绸手工旗袍个性定制舞台表演服装)。现在杭州圣玛丁时装设计学校任教中。有梦的我一直追求更高的服装设计之路,曾在浙江丝绸工学院和上海东华大学进修服装设计。
作者近照
出版《寻梦菱湖》众筹启事
一、前言
故乡的消逝是一种哀痛。转眼间,曾经鲜活的人物、曾经清晰的场景渐行渐远,三代之后或许都将淹没在茫茫尘土之下。我们来过吗?说过吗?笑过吗?痛过吗?有谁还记得我们轻微的旅痕?有谁还知道精彩的陈年往事?
所幸有这样一本书——《寻梦菱湖》,由你我身边的写作者,把过往点点滴滴深情展现,留住金贵的记忆……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是菱湖作为转型中国缩影的金贵的集体记忆、智慧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