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少数人每日便2~3次或每2~3天一次,粪便的性状无异常也属正常范围。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加(3次/日)、粪便量增加(ml/日)、粪便稀薄(水分85%)。
根据病程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少于3周者为急性腹泻,多于4周为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多可自限或在7~10天内治愈,但病情较重者可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情况。而慢性腹泻可能为某些疾病的表象,值得我们警惕!下面我们介绍腹泻的相关知识:
一、病因1.感染性: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炎症性肠病(克隆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缺血性肠病、憩室炎、尿毒症性肠炎等;
3.肿瘤:大肠癌、肠息肉、肠恶性淋巴瘤、胃泌素瘤、类癌、肠血管活性肠肽瘤、肝癌、胰腺癌等;
4.吸收不良综合征: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5.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艾迪生病、糖尿病、尿毒症等;
6.药源性:部分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化疗药、抗生素等;
7.功能性腹泻:排除上述因素引起的腹泻。
二、危害1.病毒性心肌炎
是腹泻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部分腹泻可由病毒引起,常见可引起心肌炎的病毒为柯萨奇病毒,它可直接进入心肌细胞造成损害,也可使机体产生某些有害物质使心肌细胞受损,导致心肌变性,还会累及心包、心内膜,若侵犯心脏起搏系统,则将危及生命。
2.心脑血管意外
这是造成老年人急性腹泻致死的不容忽视的并发症。腹泻时体内大量水分和钠、钾、钙、镁等阳离子从大便中排出,水分丧失使人体处于脱水状态,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并阻塞血管,使冠状动脉阻塞造成心绞痛和心肌梗塞,脑血管阻塞引起缺血性中风。钠、钾、钙、镁是体内重要的阳离子,除维持血液酸碱平衡外,对维持神经传导功能和心跳节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乏时可造成严重心律失常和猝死。
3.低血糖
腹泻时食欲通常会下降引起摄入食物不足,此时就需要分解体内贮藏的肝糖原以维持血糖稳定,而老年人没有足够的肝糖原贮藏转化为血糖,当血糖降低时,老人就容易出现疲乏、出汗、心悸、面色苍白及晕厥等一系列低血糖症状。当血糖浓度低于3.0毫摩尔/升时,就会出现精神症状甚至昏迷,常引起猝死。
4.脱水和酸中毒
是急性腹泻的主要致命原因,平时身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其余的废物需要经过水的运送通过肾脏由尿排出体外。脱水时尿量因机体内水分损失而减少,严重时甚至无尿,这就会使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减少而在体内蓄积,使机体发生中毒症状,其临床表现除呼吸改变外,还可出现乏力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三、检查1.血常规、生化、甲功、肿瘤标志物等化验
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计数增多、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有无糖尿病、甲亢、肿瘤等情况。
2.粪便检查
新鲜粪便检查时诊断急、慢性腹泻病因的最重要步骤,可发现红白细胞、吞噬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及未消化食物等,隐血试验可检测出血。粪培养可发现致病微生物。
3.X线检查
X线钡剂检查和腹部平片可显示胃肠道病变、肠道动力状态等。
4.选择性血管造影和CT/磁共振等检查
对诊断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胰腺癌等尤有价值。
5.内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
6.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7.血清及尿中胃肠道激素与化学物质测定
四、治疗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都很重要。在未明确病因之前,要慎用止痛药及止泻药。
1.病因治疗
(1)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2)其他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制品,成人乳糜泻应禁食麦类制品,可选用:酸性乳糖酶。慢性胰腺炎可补充多种消化酶。药物相关性腹泻应立即停用有关药物。
2.对症治疗
(1)一般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失衡。酌情补充液体,补充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营养物质。治疗任何形式的腹泻的第一步是喝水。患者需要更换丢失的液体,以保证他们不脱水。严重腹泻的患者可能需要直接给予静脉输液。
口服补液方案-关于使用葡萄糖盐片治疗脱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了90%的成功率。推荐服用:合益海斯-益生菌电解质冲剂。
(2)黏膜保护剂双八面体蒙脱石(思密达)、硫糖铝等。
(3)益生菌已被证明有助于改善腹泻,如:蓓舒肠乐。
(4)止泻剂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应止泻剂。
(5)非处方药物-洛哌丁胺和佩托比斯摩是典型的减少大便的相关药物,可在第一次出现稀便时使用。它们对旅行者也很有用。
五、预防需避免的食物:
◇油炸和油腻食物
◇产气食物,如番薯、豆制品和苹果
◇糖醇
◇牛奶
◇咖啡因、酒精、碳酸饮料
成人:
◆喝干净的水。旅行时应将水煮沸或购买瓶装水
◆常洗手,并用肥皂和温水
◆保持良好习惯
◆无肥皂或水时,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儿童:
?2岁以内的婴幼儿要特别注意卫生条件,提倡母乳喂养,科学护理,做好奶瓶与餐具消毒;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看护人和小儿饭前便后要用香皂彻底洗净双手;
?保证饮用洁净水;
?不吃变质食物,生吃的瓜果要洗净;
?避免孩子间的接触传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