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集体时代有段时间里,村子里的合作医疗社,设在礤下生产队一老屋内。记得当时先后有两位老医生:文增生和百修生,后来合作社搬到陈屋生产队路口,在两位老医生相继退休后,来了个叫阿素姐的。文增生年龄较大,不高的个子,理着平头,满头白发,肩背稍微有点佝偻,喜好清静。百修生则相对年轻些,长得高高白白胖胖的,终日乐呵呵的很有人缘。阿素姐那时非常年轻,梳着两条齐肩长的麻花辫,印象最深的是,她经常穿着那个年代,吃公家饭的小姑娘最时髦的列宁装翻领上衣、绿军裤,虽然洗得泛白了,却干净利索、落落大方。不过忘了她是文增生还是百修生的女儿,她是等老人退休后,顶班来的乡村赤脚医生。
(本文所用的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并将删除)
不到上学年纪的我,时常背着妹妹,邀上堂妹小姐弟俩,来到合作医疗社,静静地或站、或蹲、或席地而坐一旁,看着温温吞吞的文增生有条不紊地做着日常工作。偶尔来了病人,文增生先是上下打量来人一番,然后温和地询问病史,接着安静地端坐在交椅(大师椅)上,用右手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搭在病人手腕的横纹处,闭眼凝神地号起脉来。而后拿出处方笺,不紧不慢地书写药方。撕下处方笺,来到药房内,一一称好中药。
遇上需要加工的药材,文增生把药倒进碾槽内,稳稳坐在小竹椅上,双脚踩在药碾子的耳朵上,“咕噜~咕噜~咕噜”地来回碾起药来;或需要用药钵捣药时,则“咚咚咚”快速有力地摏起药来,捣完后,文增生利索地抓起杵药的金属棒,不断敲击药钵边缘,把粘在金属棒上的药末子抖落到药钵内,清脆悦耳的“叮叮当当”的金属撞击声随即传出,再轻轻捏起小扫帚,扫出留在药钵和金属杵上残留的些许粉末,以免浪费;如遇上需医生现场煎煮的中药时,文增生会慢条斯理地拿出炉具,燃起木炭,随着木炭燃烧迸射出如流星般稍纵即逝的火星,一丝丝悠悠然然的药香味,缓缓地飘入鼻腔。随后水蒸汽混合药末形成的气泡,从药罐的气孔和缝隙中挤出,发出“噗~噗~噗”的气泡破裂声,被气泡顶起的盖子落下后,发出“嘟~嘟~嘟”陶器沉沉的碰撞声,两种声音混合在一起,形成“噗嘟~噗嘟~噗嘟”由缓慢到稍快的开场曲,紧接着来到了火力达到高峰时,发出的“哔哩啵噜~哔哩啵噜~哔哩啵噜”快节奏的中场曲,混杂着老人被烟火呛着后剧烈的咳嗽声,以及中药煎好后,被倒进碗里发出的“咚咚咚”渐次降低的落幕曲。氤氲的水蒸汽伴随着袅袅青烟,也由浓转淡地掠过从天井斜射进来的道道光柱,有序地幻化出一幕幕声、光、影的协奏曲。
南方的梅雨季节,总是让人好生烦闷,不说东西容易发霉,哪怕是人也常常觉得快长出蘑菇来了。偶尔有个晴朗的好天气,最是医生们高兴的日子,也是最为烦恼的日子。遇上晴天,老医生们可以用大大小小的簸箕,晾晒诸如当归、党参、枸杞、黄芪、生地、熟地等等容易返潮的中药材。让他们头疼的是,在那些物质极为贫乏的年代,熟地、枸杞、党参这些中药材,对于嘴馋的顽童来说,却是极好的零食。
于是到了晌午时分,等到外出干活的家长们还未回来,而年迈的老医生则刚好是打瞌睡的时期点。瞅准老医生手持“竹恰(Kia四声)叻,坐在小竹椅上开始打盹时,七八个顽童们就蠢蠢欲动起来了。大家鬼鬼祟祟地来到老屋背的后山上,然后大一点的很有经验地分起工来,谁负责放哨,谁负责下手偷药材,谁负责接应。至于小一点的和胆小的,容易暴露目标,就被命令原地待命。分工妥当后,马上分头行动,负责放哨的,先行出发,埋伏在视野开阔的拐角处,发现平安无事,打了一声“忽哨”,示意可以行动。于是第二小分队,则猫着腰,机敏地沿着墙跟,小心翼翼地靠近目标,迅即抓起几小捧好吃的药材,传一部分给接应者,再原路折回集合点,兴高采烈地分发“胜利果实”,然后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偶尔有吃到熟地的孩童,吃得满嘴乌黑,被其他孩子戏谑为“乌嘴狗”,欢乐的嬉笑声,回荡在树木竹林间。因害怕回家后被大人们发现,作为“罪证”而遭受一顿暴打。于是派一个离家较近的孩童,舀来一瓢水,大家纷纷你一口我一口,拼命漱起口来。一般情况下,在文增生晒药时,容易得手,主要是文增生年龄相对较大,爱打瞌睡,行动较为迟缓。百修生当班时,基本空手而归,往往先遣部队还没下手,就被警觉的百修生发现了。只见他高举“竹恰叻”,然后用力摔打在地上,作出驱赶状,并骂骂咧咧地高声吆喝着……
记忆中,承志堂前有口鱼塘,塘边长着一棵又高又粗的歪脖子老桃树,虬虬扎扎的枝丫,长长地伸展到池塘中央。每年春天,红色的、粉色的、淡青色的桃花,夭夭灼灼地缀满枝头。辛勤的小蜜蜂,嗡嗡作响地萦绕在团团簇簇的花蕊中,翅膀、腿上沾满了金灿灿的花粉。微风拂过,缤纷的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在树下的地面、池塘的水面上。欢快的鱼儿,时而张开大嘴,时而跃出水面,贪婪地吸食着鲜美的花瓣。待花开后不久,一颗颗毛茸茸的、尾巴依然顶着尚未凋谢花瓣的小桃子,在柔柔春光映照下,散射出莹莹的毫光,很是迷人。可是在嘴馋的顽童眼中,恨不得马上摘下来吃了,只是介意于它的苦涩味道,才没有着急下手。于是天天仰头盼呀盼,终于等到毛桃稍稍丰满了些,颜色开始泛白时,就再也按耐不住了。在等到大人们出门干活后,总有三两个顽皮孩童,如猴子般敏捷地在树上串上串下,待口袋里塞满了尚未成熟的桃子后,才蹭蹭蹭地溜下树来,分享给树下急盼的孩童们。
摘桃的过程中,偶尔遇上较为严厉的大人,在被威胁到要挨揍时,树上机灵胆大的顽童,从高高的树枝上,纵身一跃,“咚”地一声,一头扎进池塘,顷刻间水面泛起阵阵涟漪,一圈圈地向四周荡漾开去。待浮出水面后,迅速游到对岸。然后所有的顽童们,作鸟兽散状,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空气中只留下孩子们逃离时慌乱的脚步声,混杂着的大人佯装生气的咒骂声,给平庸的日常生活,平添了几抹亮丽的色彩。
END
注解
“竹恰(Kia四声)叻”是指一种长约1米左右的竹杆,靠近尾巴部分被劈成几瓣,用来轰赶家畜的工具,偶尔也会用来驱赶顽童”
细沙?蚬子
-11-03
白瓷碗?大黑狗
-10-28
蚁狮?包菜饭
-10-20
作者黄晓明
编辑东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