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刘溥霖先生的后人居住在城子庄
刘溥霖先生在埠前庄的家是一个祖传的宅院,在埠前庄圩子南门里。南门里第一个大宅院是刘立封家,第二个大宅院是刘溥霖家。
刘立封是刘溥霖的堂孙,刘立封的爷爷与刘溥霖是亲近的兄弟。
刘溥霖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刘炳然(字文彪)。
刘溥霖英勇就义的时候,刘炳然先生年龄尚幼。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埠前庄为日本鬼子、汉奸所侵扰,他举家搬迁到了城子庄居住,以开药铺行医为业。
刘炳然先生经历了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建国初期等历史年代。
刘炳然是著名的中医先生,尤其擅长妇科病、不孕不育等内科疾病的治疗。传说,他从年轻时就精通医术,专以诊病治病为务,不喜稼穑。家里的土地财产他一点也不爱惜,反而早早就把土地卖掉。他喜欢吃大烟,喝酒、喝茶,喜欢乐器和唱戏,平日里吹箫、拉二胡,高兴起来唱上一段戏曲,十分洒脱自在。
抗日战争年代,他家是共产党八路军和民主政府人士的经常住所和活动点。
刘炳然先生结交广泛,沂东县委干部刘准、姚光、姚明、袁子扬等和刘炳然先生是好朋友,经常到他家吃饭、联络工作。
门家庵子邢祚光也是他的好朋友,邢祚光经常到他家与他喝酒,晚上经常喝酒大醉,刘炳然先生派了人把他送回家。
刘炳然先生出身革命家庭,一直倾心革命。抗战时期最为残酷的年,他在姚光、姚明两位共产党人的帮助下,让两个女儿参加了八路军。
大女儿刘继瑛和二女儿刘继琇参军后,跟着八路军队伍转战南北,以后随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刘继瑛在徐州市委组织部任职;刘继琇曾两次入朝参战,后在陕西兴平厂医院工作。
土地改革前,刘炳然就把埠前庄的土地卖光了。在城子庄,民主政府给他家分了8亩土地和麦场、菜园等,不长时间也被他卖掉了。只剩下了村东一亩半的“东沙盖子”土地没人要。
土地改革年代,埠前庄村干部来找刘炳然先生,说一位姓周的村民要出元钱购买他家的祖宅。刘炳然先生同意了。姓周的人把元钱交给了村里,被埠前庄村举办京剧团购买锣鼓戏服等花费了。刘炳然先生也不计较,从没有回埠前庄要过属于自己的房子钱。
刘炳然先生吃大烟有瘾,村里韩文德当指导员时,他经常让韩文德到莒县城捎带购买大烟葫芦熬水喝。
刘炳然先生的药铺叫“回春堂”,使用的是刘永文家的房子。刘炳然医术精湛、名声远著,是这一带乡村出名的医生。他经常与大庄高泰源、彭家庄高礼江、后埠后刘恕等名老中医切磋医术,在中医理论研究、验方积累方面多有建树,堪为一代名医。
回春堂药房是村内老人闲聚玩耍的“玩场”。老人们在这里喝茶谈天,京剧爱好者在这里吹拉弹唱,十分热闹。
刘炳然先生的两个儿子叫刘福增和刘寿增,其中刘福增子承父业为乡村医生。他从8岁起就帮着父亲“拉药匣子”,识百草、辨百药。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代中期成为持证上岗的“乡医”,一直干了50多年才退休。
大厅房的岁月流年
大厅房是刘溥霖父亲刘浚一家的宅院,刘溥霖兄弟五人分家后,大厅房宅院分给了其三兄长刘淦霖家。
刘淦霖同样在城市上过洋学,成人后到日本留学。他长得高大白净,玉树临风,十分潇洒飘逸。传说日本国一位王爷看中了他,把他招为“驸马”。刘淦霖与日本千金小姐结婚后,有了一个儿子。儿子8岁时他才离开日本回国。
刘淦霖从日本回家省亲,因为日本人侵华和家庭变故,他没有再回日本。
传说他的日本夫人曾带着儿子到山东寻夫、寻父。
妻儿到了济南,好不容易打听到了刘淦霖的一个本家人。当日本妻子拿着刘淦霖留下的地址纸条,向他打听“山东省沂水县庄前埠村”时,这个刘氏本家人早就得到了刘淦霖的暗示,说没有“庄前埠”这个村子。
日本妻子查找无果,带着孩子回了日本。
原来,刘淦霖在日本娶妻,并非本人自愿,全是应付一时。为了不让日本妻子来中国找到他,临走时他给日本妻子留的地址是“山东省沂水县庄前埠村”,把村名用字倒置而写。刘淦霖交代了在济南的本家人,见到日本妻子来寻找他时,只说沂水县没有这个村子。
大厅房宅院为刘淦霖所有,刘淦霖长期在大厅房居住生活。这个留过洋学的青年才俊,因为世道更易,在农村住了一辈子。
在城子庄村,刘淦霖娶妻沂水十里堡郭氏,有子名刘正然。
刘正然早早就参加了共产党八路军队伍,年随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在杭州任职高干。
刘正然在城子庄老家时,娶妻沂水陈家泥沟黄氏,生子四人:刘延盛、刘延茂、刘延五和刘延成。
因为刘正然在外参加革命,四个儿子全靠母亲黄氏抚养长大。
兄弟四人中,刘延茂早逝,刘延盛、刘延五单身,刘延成投奔父亲在杭州成家立业。
刘延盛、刘延五是大厅房最后的主人。兄弟两个都没有娶上媳妇,两个单身汉住在大厅房里互为依靠,共同生活。
传说,大厅房主人刘正然南下后从没有再回老家一次。他在杭州又娶妻生子,又有四个儿子一个闺女。
十几年前,我来城子庄观看大厅房时,见到过住在那里的刘延盛、刘延五二兄弟。他们两个说话都非常和气,话语比较清楚。当我听说他们兄弟都是单身时,没有问他们什么原因。猜测他们可能是因为出身地主家庭、阶级成分不好,青年时耽误了婚姻大事。
但是,这次来城子庄村,老人们告诉我,村里的埠前庄刘氏大地主,无论是在土改复查时,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刘氏族人都没有挨批斗。相反,村里人一直对刘氏族人很好,不但不因成分不好歧视他们,而且保护照顾有加,刘氏族人与村里其它姓氏人口相处十分融洽。
在那个讲阶级论成分的特殊年代,刘氏地主大户族人没有挨批挨斗,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革命烈士后代、革命家庭。
埠前庄、城子庄刘氏大户族人,从刘溥霖一辈就倾心革命。抗战年代,一个个青年从地主宅院里走出,参加了共产党八路军队伍。这些大户人家出身的青年,都上过私塾或者是洋学,文化水平都很高。走进革命队伍后,都成了革命队伍里的骨干人物。
埠前庄刘立封、刘瑞徵(刘浩),城子庄刘正然、刘继瑛、刘继琇等是他(她)们中的代表。
刘立封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山东纵队、鲁中军区等任职。新中国建国后,曾经担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二炮”政委等职,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
刘立封将军在沂南有不少亲属,城子庄最多,界湖也不少。他的堂兄刘立太及其后人在界湖北村。
刘瑞徵曾经在济南上过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青岛从教的她毅然回到老家,改名刘浩,参加了八路军。她知识丰富、为人大方、处事干练,成为我党我军一位出色的宣传干部。她的丈夫是著名的开国将军张仁初。
城子庄刘氏地主大户人家因为是革命先烈之门,阖族人家皆倾心革命。共产党八路军号召全民抗日的时候,门户里一批热血青年积极地投身革命,加入了八路军队伍。刘溥霖侄子刘正然早早就参加了八路军队伍,在八路军鲁中军区某部从事军需后勤工作,刘溥霖孙女刘继瑛和刘继琇,姐妹俩于年同时参加八路军。由于他们有文化有知识,皆在部队表现优异出色。
那个年代没有挨批斗,还有一个原因是刘氏大户人家的行善积德。
传说,刘氏大户从刘浚在这里安家居住时起,就订立了宽容待人、行善积德的家训,对待种地户子十分宽容和仁善。
刘淦霖在大厅房当家时,有一年秋天,场里堆满了新收割的豆秧豆秸。他家的种地户子谢三和谢四每天在场里晒豆子,临走时一般用篓筐装满豆叶回家喂牛。
这一天傍晚,谢三和谢四把豆粒混杂豆叶装满了篓筐,上边放上了一点青豆秧遮盖。
他们装填的豆粒太多了,两人用扁担抬着回家时,正好遇见从村外回来的刘淦霖、刘炳然父子俩,还有路上三三两两的行人。
二人抬着篓筐慌忙越沟而过,慌张之下把扁担压断了。
刘淦霖为了避免让他们尴尬和难堪,开着玩笑大声说:“你们用的扁担不行,下回要用个坚实点的扁担!”
说完,刘淦霖像没事一样快速走开了。
刘淦霖何尚不知道他们两个是借晒豆秧之机私获豆粒?!但是,他装憨卖傻看不见,完全是为了照顾二人的面子。
旧社会给地主家种地,秋天收获粮食后,一般由掌柜的人分粮食。
粮食堆成大堆,按照“四六”分成,主家占六、雇农占四。主家六分里,包含着粮赋支出。也就是说,由主家分担官府的粮赋份额。
谢三、谢四晒豆子时就把共有的粮食弄回家,显然是想多得一点收成。
这样的事情,如果让一些苛刻的地主看到,一般是罚种地户子双倍返还,分粮时找平;重者往往把种地户子扫地出门。
村里的雇农“老肖子”喂着东家的牛、种着“里份子”地。有一天,耕牛发病死了。
穷苦的“老肖子”哪能赔得起一头牛钱?
刘家“掌柜的”知道了,就发熊让“老肖子”一家扫地出门,让他“爱上哪去上哪去!”
刘氏地主听说了,就发话说:“给老肖子再买上一头牛,总不能让他一家人没有了活路。”
刘家拿出钱来,又给老肖子买了一头耕牛。“老肖子”一家仍然给刘家种地生活。
刘家的宽容仁慈,换来了全村人的敬爱。
土改时期,外村的地主被批被斗,房子被分占,土地家财等被没收,甚至有的妻妾也被分走。
城子庄刘氏大户人家,除了土地被改革分掉之外,房屋宅院仍然归其所有。大厅房主人刘淦霖家仍然住在那里,满屋的古式家具一样不少。
据说,大厅房刘淦霖家的大件家具仍然摆在里面。他家的一些讲究的生活用具,前些年才被古董贩子从其后人刘延盛、刘延五的手里拿走。
“文革”年代,村里曾经把大厅房宅院用作学校使用,但与刘家主人签订了借用协议。刘延盛和刘延五被安置到另一处相对较小的宅院里居住。那处宅院也是非常考究的大户宅院,有着高房大屋。
城子庄小学从大厅房宅院搬离后,大厅房宅院仍然为刘家所有,刘延盛、刘延五兄弟二人搬回到大厅房居住。
大厅房与城子庄
大厅房建于什么年代?
传说,“大厅房”本是李家庄“李八举人”建设的房屋。当李八举人非常兴盛的时候,他在城子庄建设了以大厅房为主的宅院。
后来,李八举人家庭没落,大厅房宅院被房家庄子谢氏购买拥有。
清朝道光年间,埠前庄举人刘秉铨一家兴盛之时,刘家从谢氏手里购买了大厅房使用。
“李八举人”是什么年代的人?有说是明朝的,有说是清朝初年的。
城子庄村东有三圣堂小庙,清康熙50年三圣堂庙碑记载的“领袖人名”第一个是李天植。如果这个李天植是传说中的“李八举人”的话,那么“李八举人”就是清朝初年的人士。那么,大厅房当是清朝初年建立。
如果李天植不是传说中的“李八举人”,那么,大厅房何朝何代建设就无从考证了。
三圣堂记载的姓氏有“李、曹、刘、王、邬、张、郝、宋、隶、吴、程、高、姚、丁、徐”15个姓氏。看来,清朝初年的城子庄姓氏有15个之多。
现在,据说城子庄有26姓。大厅房主人刘淦霖在世时,曾经把当年的村庄26姓编成了几句合仄押韵的顺口溜:
宗郭韩崔薛魏肖,
张王李赵解高苗,
杜刘宋马徐庞谢,
大酉孙陈贺邬曹。
每句七字,其中的大酉指的是当年是酉鸡之年。
城子庄是何时立村的呢?
城子庄村碑记载曰:“村西高地有古城墙遗址,因近古城,故名城头庄。后更名为城子庄,据传三国时期即有人居此。”
城子庄在潮沟河北岸,水土丰饶,最适宜古代驻军养马。三国时期,这里是驻军营地还是村落,这是不得而知的。
传说村西有古城墙遗留,挖出了很多巨大的古砖。这处故城是否是汉代三国古城呢?
老人们传说,城子庄村现有姓氏中,邬姓来此最早。
据邬氏谱碑记载,城子庄邬姓是明朝山东都指挥佥事邬佑将军之后,邬佑将军于明朝嘉靖8年定居沂水府夏家小河,其后人迁居城子庄。
由此来看,邬姓最早应在明朝中期来城子庄定居。
老社会风水先生说,城子庄处在西岭、东岭、北岭、南河四围之中,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个方位四神之象俱在,是一处兴旺发达的风水宝地。
城子庄有着肥沃的土地,潮沟河东南的“小水湖”和“大万地”等地块,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历来是有名的“粮仓”。
城子庄是个大村,人口有近三千之多。人口的繁盛、经济的发达,得缘于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和融洽和谐的村情民风。
(全文完)
刘福增老人带我到当年的村卫生室旧址看看
公社化时期,城子庄前大街这一带是村副业场所,村里的粉坊、拖拉机停放点、卫生室等都在这里。
而在老年间的时候,这一带是地主宅院比较集中的地方。
老村区房屋破旧显得很寂寞
老村前就是潮沟河
老村东端
潮沟河桥,桥路通往双汪庄村。
村东有一个拦河水闸设施,拦截河水后把潮沟河水引到渠道里灌溉农田。
据说城子庄的大量土地在村东南湖。
这条灌溉渠水,与沽喳汪河水相汇,汇入了另一条河流,过茂盛庄、山子、爬喳崖,在苗家曲汇入大沂河。
而城子庄村前的潮沟河向西流淌,过房家庄子,在榆林子村汇入大沂河。
苗家曲信量桥不是跨越在潮沟河上!
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也不知道是哪位老先生在叙写“苗家曲信量桥”时,说苗家曲河是潮沟河。自此以后,以讹传讹,大家都认为信量桥在潮沟河上。连我这个号称“乡村通”的人也误认为苗家曲河是潮沟河。
信量桥在苗家曲河上!
苗家曲河不是潮沟河!
关于潮沟河源流《潮沟河辨》,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专门考证叙说。
今年春天的时候,我搞了一个《潮沟河行走纪实》系列文章,从苗家曲、爬喳崖、山子、茂盛庄、沽喳汪、张家八角汪,溯源而上一直到了白石泉子村。
现在看来,完全是受了先辈们“苗家曲信量桥在潮沟河上”说法的误导。
都怪我知识浮浅!
在城子庄村、石河庄村,问每一个人都会告诉你这是潮沟河!
都怪我没有早来城子庄问问!
流淌千万年的潮沟河,可曾知道我的误识误解?
村东的三圣堂小庙
清朝康熙年石碑上记载的人名姓氏有15个,第一个人名叫李天植。他是否是大厅房的第一个主人——李八举人?
老村后大街东首景象
老村街巷
老村后大街现在成了村庄中的一条窄巷子了
在村里遇到的每一位老人,都对大厅房和刘溥霖先生故居情况很熟悉。
夕阳中的百年老屋
老村一条南北街巷
邬家巷一带老村景象
村庄新大街
村庄文化小广场的“邬家碾亭“
亭子旁有《重修城子庄邬家碾记》石碑,碑文叙说非常清楚。
老碾建亭保护,是“关爱沂蒙老碾公益行动”卢蒙同志倡议修建的,各地邬氏族人纷纷响应,捐助钱财予以修成。
碑文图片放大后可以阅读,在此笔者不用抄录原文。
城子庄百姓大舞台
集市上已经摊走人散
天色已暮,村卫生室亮起了灯光
存世几百年、三易其手的城子庄大厅房,是城子庄人文历史的见证和缩影。
城子庄的建村历史非常悠久,人文历史极其丰厚。笔者在村中草草一转,得窥其中罅隙之一点。草草成文,挂一漏万。不当之处,还望有识之士予以留言更正。
其它关于潮沟河、关于邬家巷等历史情况,留待今后陆续发掘。
感谢刘福增等老人的热心介绍和大力帮助!
刘福增老人出身沂水刘家店子、埠前庄刘氏大家族,是革命先烈刘溥霖先生嫡亲后人。他出身中医世家,从八岁就跟着父亲学习识字、学习中医。新中国建国后,干了五六十年乡村医生,医术精湛,为乡村民众健康服务。
退休以后,仍然有许多乡亲来找他寻医问药。远到库沟、大庄、界湖、张庄、依汶等地的人们也来找他看病问诊。
下边放上一段录音,请听听老先生对一些常见病的治疗经历。
以下是几张翻拍的资料图片,感谢刘福增老人提供老照片资料。
著名老中医刘炳然(字文彪)先生
他是刘福增老人的父亲
此前我在有关医疗卫生史志资料中见过刘文彪先生名字,今天荣幸见到了老先生照片。
刘立封将军
刘立封将军是刘福增老人的堂兄
刘福增老人曾经保存了刘立封的多封来信
两位抗战老八路军战士的照片
其中女战士是刘溥霖烈士的孙女刘继琇
她是刘福增老人的二姐
抗日老战士刘瑞徵(刘浩)
刘浩与丈夫开国将军张仁初(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