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经转化治疗,AFP(甲胎蛋白)指标明显下降。
南方农村报记者江玲
通讯员张蓝溪靳婷
51岁的胡先生没想到,自己已同肝癌抗击了近三年。当时一确诊就是晚期,被告知仅有半年寿命,他怀着最后一线希望,医院接受免疫联合靶向转化治疗,经9个疗程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获得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机会,术后配合化疗和免疫治疗,随诊至今康复良好。
该院肝胆外科主任金浩生表示,近年来晚期肝癌治疗进展非常快,个体化综合转化+序贯治疗让许多晚期肝癌患者显著延长生存期。去年,团队关于卡瑞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仑伐替尼一线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研究结果发现,该治疗方案(免疫联合靶向治疗)用于晚期肝癌客观缓解率可达63.2%。
转化治疗缩瘤后手术
胡先生来自河源,患有乙型肝炎十余年。年9月,他发现尿色深黄,且消瘦明显,半年内体重下降了5kg,医院检查。上腹部增强CT提示肝右叶巨大肿块(12.2cm×9.2cm)并周围多发结节,考虑巨块型肝癌并多发子灶形成;双肺多发圆形实性结节,大者1.8cm×1.4cm,考虑多发转移瘤;同时肝门部、腹膜后、右侧膈肌角后间隙可见多发淋巴结转移。满怀不安医院医生询问病情,被告知“已经到了肝癌晚期,预计寿命仅余3-6个月”。
胡先生顿感晴天霹雳,怀着最后的希医院肝胆外科。金浩生接诊后,对其病情进行了系统评估,发现患者原发性肝癌已经达到中晚期(Ⅲb期),且肿瘤压迫右肝主要管道,同时合并肺部继发性恶性肿瘤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肿瘤指标甲胎蛋白升高(21.12ng/ml)和乙肝病毒DNA异常升高,好在肝功能尚属正常。金浩生团队为胡先生制定了免疫联合靶向的综合转化治疗方案,同时给予抗乙肝病毒治疗。
胡先生接受卡瑞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仑伐替尼治疗后,医生团队惊喜发现其肿瘤指标甲胎蛋白(AFP)开始下降,这意味着肿瘤治疗有效,更加坚定了医患继续治疗的信心。经过9个疗程的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医生团队评估发现胡先生肝脏原发肿瘤病灶和肺部转移病灶均明显缩小,且原发肿瘤与肝脏重要管道之间出现明显的间隙,已达到明确的手术时机。年4月,胡先生顺利接受腹腔镜下肝脏肿瘤根治性切除。病理提示肝细胞癌,Ⅱ级,伴治疗后反应;肿瘤最大径约5.0厘米;肿瘤侵犯包膜但未穿透;手术切缘未见癌。
术后1月,胡先生开始仑伐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术后辅助治疗。术后9月医生团队复查发现其肝门淋巴结较前增大,考虑转移,于是加用folfox4全身化疗,使用三联治疗方案,此后复查肝门淋巴结较前缩小。目前胡先生已完成11个疗程的化疗,复查影像学未见肿瘤进展,予仑伐替尼维持治疗,总生存期已超30个月,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63.2%晚期肝癌患者获益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全球癌症相关死因第三位。部分肝癌患者在诊断时已是中晚期而失去了手术机会,即使获得肿瘤切除的病人术后复发率仍较高。
金浩生介绍,晚期肝癌能不能手术,需要非常谨慎。如果评估患者肝功能很差,不能耐受手术,或不具备根治性切除的条件,术后很快还会复发转移的,不宜贸然手术。近年来,对于像胡先生这类中晚期肝癌患者,通过个体化的综合转化+序贯治疗,能够提高肝癌的手术切除率和远期生存率,使患者显著获益。
医院肝胆外科团队在肝癌综合治疗、局部治疗、手术方法的改进等做了一系列探索,于年发起卡瑞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仑伐替尼一线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结果发现该治疗方案用于晚期肝癌客观缓解率(ORR)可达63.2%,疾病控制率(DCR)可达86.8%。其中,26.3%的患者肿瘤缓解后,成功接受手术切除或者病灶消融术。该研究结果于年11月发表在国内权威核心期刊《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抽血检查指导精准治疗
今年3月15日,该院肝胆外科中晚期肝癌综合转化治疗另一项重要临床研究成果——《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可预测肝细胞癌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疗效和远期预后》在免疫学领域Q1区杂志ClinicalImmunology(IF=10.19)在线发表。研究发现在仑伐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后客观缓解(肿瘤缩小或者消失)的肝癌患者中,外周血基线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无反应组。
金浩生表示,该研究主要和检验科合作,发现患者在接受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前进行抽血化验,可以预测对治疗是否敏感,且费用不高,有望为预测PD-1抑制剂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在肝癌新辅助、中晚期肝癌综合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疗效提供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