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18周
课册研究:中国称呼与称谓的分类和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成因。
Ps:
1.本文历时两月,综合古代文化常识类书籍、文献资料、百度文库、百科词条、知乎社区、部分CNKI学术期刊等,
2.力争将大部分国学中有关‘称谓’的基础知识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并能明白称谓背后的道理。
3.本文主旨是在为孩子了解国学基础知识做资料的分类整理,部分观点引自大家,部分属自行总结编撰,或有不然。
爸爸妈妈发音的由来,
全世界各国发音都类似。
在全球范围内的相似性,可能受到人类古老的共同语言流程影响,因为人类可能拥有共同的非洲祖先,“
“妈妈爸爸”都是唇音,不需要任何舌头与牙齿的发音技巧,是婴儿期最容易掌握的发音技巧,“妈妈”一词接近婴儿索要奶水的声音,是吮吸的自然发音。婴儿要吃东西,会本能催促发出呼吁,但只能简单发音。张开嘴,呼气,振动声带发出“啊”这个最简单的声音,非常省力,同时在发音过程中,将嘴唇反复合上张开,就会形成妈妈的发音。
中国爸妈的称呼什么时候开始
除了爹娘称呼外,中国自古就有爸妈的叫法,古代江浙的夷语称为“八八”或“巴巴”后于字上加写作。蜀地称“波”或“粑”。
家庭内的称呼
对父母的称呼
父母全称:父母、双亲、爹妈、爹娘、怙恃(仰仗与依赖,一般指逝去的父母,表示失去依靠。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单称:爹、老爹、大人,严父、慈父、妈妈、亚娘、娘行、
阿:阿父、阿公、阿伯、阿爷(阿耶)、阿爹、阿翁、阿娘、
家:家父、家严、家君、家翁、家公、家慈、家尊(别人的)
(“阿”或“亚”是前缀词,“行”用于称呼和父母同辈的人。)
对丈夫的称呼
南宋前,相公是政事堂丞相的专称,官人是对正式官员的称呼,南宋时宰相、官员泛滥,平民化,之后妻子称呼丈夫为相公或官人
不显示男女性别,地位平等,春秋即有
战国时开始,宫殿守卫者的官名称‘郎’
是对丈夫的雅称
起初仅是官宦人家女子对丈夫的称呼,显示男人在家地位尊贵
宋代的说法,对应内人、内子、贱内,
近代有将丈夫称为先生的叫法,先生的本意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者,后代指丈夫时,含有文雅而又尊崇的意思
在民国初新文学作品中出现这一词,三四十年代,解放区新文化知识分子,开始用这一称谓,解放后流行的原因是:解放区提倡男女平等,‘屋里的/做饭的’有歧视,‘先生/太太/小姐’又有资产阶级色彩,所以使用‘爱人’,但海外不用,因为爱人直译为love,外语意思为情人,日语中汉字‘爱人’也有情人的意思,现代年轻人大多不用了
最有归属感的叫法,一般说‘我男人’,多是乡下女人
具有隐秘的亲热味道,但不甚尊敬,有狎戏之意。
最委婉的叫法,表示关系的确定性
烂大街的称呼,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更多的是称自己的老婆
原意是太监,古时太监多称‘公公’。
对子女的称呼
自秦汉以后,子主要指儿子,
自己的:犬子、孽子、不孝子
别人的: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令郎、佳儿、麟儿、令公子
第三人称(他称):子息、贱息、儿郎、儿男
按顺序,长子,次子,幼子
主要指女儿,别人的:令爱、令嫒。
收养的子女,也叫‘假子’、‘螟蛉’
儿子之妻,初称‘妇’,后为‘息妇’,即‘媳妇’
又作‘壻’,古代市场管理员叫‘胥’,他们整日在外忙碌,引申为在外忙碌而无暇顾家的人,因此‘婿’的本意指有老婆而不顾家的人。
来由:古代男子成年后常服徭役,从军打仗,离家一去几年,顾不上家;此外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子常在外打牌、喝茶、宴会,不知道回家帮妻子做家务,不愿顾家,这两种都与‘婿’意相关联。
别称:又叫子婿、郎婿、快婿、东床、令坦。岳父母称为贤婿,俗称姑爷
儿子的子女,孙息、孙枝
女儿的子女
堂表如何区别?
只有叔伯的子女为堂兄弟姐妹,别的姑姨舅的子女都是表兄弟姐妹,
更简单的判别方法:(父母不同姓的前提下)同姓为堂,异姓为表,
细分母系的是姨表,父系的是姑表。
堂,即殿/屋,一个屋里的,意为一家人(同姓)。
表,表字本意即外边,如‘互为表里’,用在亲戚称谓上就表示屋子外边的,意为不是一家人(不同姓),是外边的亲戚。
表分为三种,姑表、姨表、舅表。在外语中不区分,叔叔舅舅统一都用uncle,姑姨统一用aunt,堂表亲统一用cousin。(感觉英语系国家那时候都是没进化到我们这么高级)
关于称谓汉字中,为何女性亲属都有女字旁,而男性没有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男性不仅表示性别一端,也占据中性(第二性),在造字过程中,父权政治的立场,导致女性是一个性别标签,需要单独作出声明,而男性则不需,这也是性别不平等的体现;
二、女字旁笔画简单,造字能力强,男性则不然;
三、表示男性亲属的造字比较乱,有从‘父’的(爸、爹、爷),从‘子’的(孙),从‘儿’的(兄),从单人的(伯、侄),啥都不从借来的(哥、弟、叔)
称谓的内涵
中国亲属称谓是典型的叙称法(对应类分法),要从称呼中分出血亲、姻亲,父系、母系,长幼、辈分,内家、外家,
亲属称谓的复杂关系,展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结构,阶层划分,核心意义是财产继承权,反映了财富在血缘关系群体中的继承与流动情况
1.长子继承,所以兄弟要区分大小,
2.女子无继承权,属于旁系或外家,所以不分长幼,
2.陌生人有亲缘关系才可信任,反映中国古代‘家本位’。
为什么要用对亲戚的叫法来称呼陌生人?
作为传统的人情社会,中国对陌生人的称呼也要含有亲戚般的深厚关系,从称呼上拉近距离。使陌生人像亲戚一样,或直接变成从称呼上变成家人,这样才迅速建立亲切感和信任感,这是一种四海一家的大家庭观念。
从反面来说,说明中国的陌生人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基础,普通人之间根本不相信相互间能公平公正的解决问题。
就这一点来说,平等意识应该比熟人关系更重要。
古代年龄称谓
,通“膺”,本意胸口,后借指抱在胸口的小孩。
未满周岁,不会走的婴儿,‘襁’是背负婴儿的宽布带。‘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
可以抱(提)的,2到3岁的幼儿
小孩头发下垂,(儿童5到6岁)
龆龀或毁齿,或始龀,指七岁左右开始换牙的小孩
聚束小髻,束发结角,(童年8-14岁)
本意“山无草木”,称为“童山”,后来比喻男未加冠、女未及笄。
束发为髻,(就大学、学大义、履大节)一般指15岁的男童
,未成年(13到15岁)的女孩,豆蔻是初夏开花,初夏不是盛夏,所以比喻人未成年
结发以笈贯之,指少年女孩
女子成年待嫁(15-20岁的女孩)
16岁的女孩
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因此“弱”。
三十而立,多指30岁的青年男子
不糊涂,40岁的中年人
50岁的人,头发苍白如艾,“年已及艾”。又称半百
指60岁的老年人,又称耳顺、又称下寿、还历(六十甲子循环)
指70岁老人杜甫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又称中寿、杖围(以拐杖在家周围走来走去)、悬车(古人七十退休辞官,归家并废车不用)
白首,指70岁以上老人
80岁(姜子牙80垂钓)
七八十岁的长寿老人
快九十岁的老人
77岁,囍字草书形似77
80岁(伞字草书,形似八十)
88岁
99岁
长寿老人(身上生斑如鲐),又称冻梨
百岁老人(人至百岁就全指望晚辈颐养,也指人的生命完整转了一圈)
岁(上面为廿,下面为八十八)
古代关于年龄段划分及对应称谓的名篇
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拒。
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髦’,百年曰‘期’。
关于姓、氏、名、字、号
:父母所赐,只有父母长辈(君亲师)才可以称呼名字
:有时候是父母起自己后改,有时候自己起,给平辈用于称呼
:完全由自己设定,表达个人的志向、情趣和操守
先称字,后称名,尊对卑可称名,自称也可称名
再后来为显尊敬,又在姓后加籍贯和官职,
:产生于氏族社会,母系社会就出现,所以古代女字旁的姓多,另外一些源于部落、氏族图腾,
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姓增加很多,大部分来自地名或官名
周以前姓氏只有贵族才有,秦灭六国以后,大量六国贵族以原国为姓,改姓并流落民间沦为平民,因此称百姓,
宗法制中,区分同姓分支,秦汉以后姓氏合一。姓是源头,氏是分支。姓氏告诉别人你爹是谁(是继承的)
体现别人的看法
古代称呼的规矩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私下呼小名,正式场合不叫小名,
古人成年取字,正式场合以字相称表示尊重,不直接称呼姓名,或者上下级间以姓+职位代称(今日依然如此)。不随便称呼别人的姓名。
关于姓名字号称呼的情况
1、直接称名,有三种情况:自称姓名或名,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和轻视的人
2、称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和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3、号,也叫‘别号/表号’,号由自己取定,用于自称,显示志趣或抒发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称斋名,用住所名称来称呼,多是斋、堂、室、居、轩等。
5、称籍贯,如韩昌黎(辽宁义县)
6、称官名/爵名,杜拾遗、苏学士(现代社会还要在官位上多升几级来称呼)
7、称任官之地,刘豫州、孔北海
也有将名,字,姓,籍贯,官职等连起来称呼
称谓中表明次序或主从的前缀
伯,长也,近父;
仲,即‘中’,排在中间的。
叔,少,小些的
季,最小
嗣,继承之意,一般嫡长子做继承人,若无子,以他人之子为嗣,也称‘嗣子’
继,收养同宗之子为后嗣以继承
嫡子,正室所生,
庶子,侧室所生。
古代对女子称呼
古代称未嫁女子
宋代以前,称‘婢、妾、艺伎、娼妇’等地位低下女子为‘小姐’,元代及以后,称未嫁千金(通常指大户人家),或母家的人对已出嫁的女子的称呼,当代一度有暗指妓女的含义。
对已婚女子的称呼
皇帝:后、妃、嫔、贵人,
一到六品:夫人
七品以下:孺人
普通士人:妇人
普通百姓:妻子
丈夫对外称:内人/内子
古代对别人的尊称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多数时候要尊称对方、贬低自己,表示阶层差异,或对对方的尊敬,尤其是下级对上级,我跟你说话时非常恭敬,眼睛没有直视你,而是向下看,因此称为‘××下’
龙椅基台为‘陛’
王爷的房子叫‘殿’
草民称官员的房子为‘阁’
平级之间尊称,意思是‘你啥也没有,但我尊重你,所以我没有直视你,说话时我在看你的脚下,以示我对你的谦卑’
大人与老爷
‘大人’与‘爷’、‘老爷’,都是从称父亲逐渐扩大外延,亲属称谓外化与谄媚风气相结合(即有钱就是爹),最后‘大人’的语义变化为称呼官员,老爷/爷的语义变化为称呼主人、贵人。
谦称
1、一般人的自称,表示谦逊态度
自己不聪明
自己学识浅薄
自己身份低微
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够好
私下、私自,引申为可能冒失、唐突了对方
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如对方高
假说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愿意为对方效劳的意思
2、帝王自谦
小国之君
少德之人
比喻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王侯以此自警、自谦
没有好下场,帝王王侯以此自警、自谦
3、官员自谦
、、,都是表示自己低下卑微。
4、读书人自谦
、、、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表示自己没有才能、平庸。
5、称自己的亲友
家: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年龄大的亲属时,前缀一‘家’字,
如、、、、等
舍:谦称自己的年幼亲属或自己的家
如、、、
6、普通人的自谦称呼
地位低或辈分低的人的自称(古代聚谈时坐在地上的席子上,尊者在上)
有一定身份的人自谦,表示自己很平常,
子弟对父兄,晚辈对尊长。
老人自谦
女子自称
老僧自称
敬称
1、对帝王
圣驾:古人认为皇帝应该乘车巡守天下,
陛下: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宫殿台阶下的人转达
2、对皇子/亲王
3、对将军
4、对有社会地位的人如使节称,三公郡守称
5、对方或对方亲属,用‘令’、‘尊’、‘贤’、‘仁’
令,美好的,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
尊,高贵的,尊上、尊公、尊府、尊君、尊堂,尊驾,尊命、尊意
贤,平辈或晚辈,贤家、贤郎、贤弟
仁,爱护并重视,仁兄、仁公
6、丈,年老的人,唐朝以后专指岳父,又叫泰山/泰水
7、先,已死的地位高或年长的人,先父/先慈/先考/先妣
8、大/太,再长一辈,大父(祖父)、大母(太母/祖母)
9、尊长辈和朋辈,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
10、圣,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后来多指帝王。
贱称
轻慢叱骂的称呼,竖子/小子
百姓
布衣、黔首、黎民/黎元、苍生、生民、庶民、氓。
行业称呼
师、工、匠、手、家、丁、优
在某行业成就突出,足可传授他人,或影响力强大,称“师”
工程为工,需要多人完成,如水工、桥工;手工业为匠,多是单人完成,如木匠,石匠,瓦匠
艺术类的专家,多在手工操作上有很深造诣,如国手,棋手,琴手
某方面有专长的人,本意代指‘区域势力或专业’
对各行业的专称
办事机构:基层称‘同志或科长’,
企业称‘某工’,
文化单位称‘老师’,
部分行业称‘先生’,
技术行业称‘师傅’
老师与先生
古代一般称教书人为先生,意为领先于我的,值得尊重,仰慕,敬佩的人
老师,指年老辈尊、传授学术的人,明清两代专用于参加科考的生员和举子对座师的称呼。辛亥革命后,在[学生操行规范]中明确教师的称谓为‘老师’
问候
五天不见了,要问问关心一下,称为‘问候’。
中国古代没有礼拜,只有问候,这是时间概念,五日一候,三候一气,二气一节,一节即一月
西化时从日本传入的称呼
中国的白话中有大量舶来词,其中来自日本的很多
一是清末西化时从本传入的新词,尤其社会和文科学方面,存在大量日语词汇,对现代汉语有巨大影响。法律术语几乎都是来自日本,清末修律时照搬照抄了日本大量法律术语。
如:历史地理,中华民族,干部,消防,公安,社会主义,民主
二是现代经济交流和社会发展中,也有大量日语词,
如:卡拉OK、量贩KTV、闪亮登场、人气、追星族、黄金周、过劳死、写真、料理、寿司、便当、乘用车、物语,萌,卡哇伊,
古代对残疾人的称谓
五弊,不外乎"鳏、寡、孤、独、残。",三缺即"钱,命,权"这三缺。
鳏/鳏夫,年老无妻;寡/寡妇,年老无夫;孤/孤儿/孤女,幼年无父,独,年老无子。残/废疾,聋、哑、瞎、四肢残缺、神经失常,或长期患病的人,即“病残”
虽瞎但眼珠尚存
一目不见(瞎了一只眼)
,顺风呼叫而听不见
不同的朋友关系
贫贱之交,金兰之交,刎颈之交,莫逆之交,竹马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交,忘形交车笠交、君子交、神交
论语中对人的评判,
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古代不是专指文学,泛指‘礼’、‘教’。
文: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风分。
章: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
有德行的人,
‘仁’字原指一母同胞的亲情,扩展到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亲,周代扩展到联姻的亲族,后来孔子以普世性的仁德之‘仁’,替换了亲族间的亲人之仁,增加了德的内涵,从而将‘仁’拓展到整个社会,
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
智慧卓越的人,对于明智之人,你告诉他们历代先贤之言,他们自然就能坚守道德规矩做人
有德而且善良的人,
即‘仁人’,子产提出“宽猛相济”,宽,强调道德教化,猛,严峻刑法暴力镇压。儒家提倡‘以宽服民’,法家提倡‘以猛服民’,
有才德、有方法、有抱负、有能力的人,
,古代对贵族的通称,意思是‘君之子’,即贵族家的人。
分为:天王之子(王子),公侯之子(公子)家君/大夫之子(士君子),
孔子将其赋予道德含义,以君子指代具有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的人,对后世封建礼教有重要的意义,孔子以道德而非血缘,定小人与君子之分,改变了贵族与平民的内涵,为后世废除贵族制,实行官僚制做了智识方面的准备,
一指君子的对立面,即‘不君子’,二指小人物和以劳力治产的人
指天子、诸侯等为政教者
中等资质的人,中人可以语上
成德之人,指德行成熟的人
乡野平民,
归隐/隐居之人,由于志向、政见不同而淡出庙堂,隐居乡野的人
有德而隐处者,遁世隐居的人,
生而知之,因而不学。
鄙陋,见识浅薄的人,
人称代词的尊卑称谓
原指兵器(左刀右戈),引申为杀,后用于自称。一般上对下,
说详细些:古代原始人打猎,一群人拿着武器对外克敌,种植业发达后,左边的‘刀’又改写成‘禾’,形成一边种植,一边防御/进攻。所以,这个字,表示生存和竞争是人生下来就要承担的
自由使用,上下相对或对等情境,但有倨傲的意味。
两手授受的形状,本意为给予/授予,后指自己,多用于激烈的语境,表达强烈的情感,
都指自己,
气流通过脸部最突出的部位(鼻子),后代指自己
古代结绳记事,‘己’是丝绳弯曲的样子,后来指自己。
原指房屋,后指住在屋子里的‘自己’
商代先王盘庚,从曲阜迁都到安阳,当时曲阜地名为奄国,其后齐鲁之地的盘庚后裔为不忘根本,自称为俺,意思是奄人。
你/你们,‘尔’原意是射向对方的短箭,后指对方
你,单指一人,尔略疏远、汝更亲切些。
,下巴上的胡须对着你说活,引申为‘你’,有轻蔑的意思
,原意是脚底板,后来可代称‘他’
古代人与民分开,士阶层以上称‘人’,普通老百姓称‘民’。
第三人称
谁、什么
那个或那些人
××样的人
代指某人/某类人
这个人
对男子敬称
这样的人
像这样的人
平民中的男子
平民中的女子
诸位、你们
上位的人,
其他人
一群人
大家
宾,指贵客,客,一般客人,
鬼,死而归土者或祖先,神,创造万物者
神,天神,祗,地神。神祗泛指神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越赫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