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解表药葛根

  《本经》

  GěGēn

  干葛(《阎氏小儿方》),甘葛(《滇南本草》),粉葛(《草木便方》),葛麻茹(《陆川本草》),葛于根(《山东中药》),黄葛根(《四川中药志》),葛条根(《陕西中药志》)。

  为豆科植物葛的块根。春、秋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片,晒干或烘干。广东、福建等垃切片后,用盐水、白矾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黄熏后晒干,色较白净。

  

  葛(《诗经》),又名:鸡齐(《本经》),絺绤草(《说文》),鹿藿、黄斤(《别录》),黄葛藤(《天宝本草》),野扁葛。

  多年生藤本,长达10米,全株被黄褐色粗毛。块根肥厚。叶互生;具长柄;3出复叶,顶端小叶的柄较长,叶片菱状圆形,有时有3波状浅裂,长8~19厘米,宽6.5~1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两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下面较密;侧生小叶较小,偏椭圆形或偏菱状椭圆形,有时有2~3波状浅裂。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密被黄白色绒毛;花密生;苞片狭线形,早落,小苞片线状披针形;蝶形花蓝紫色或紫色,长15~19厘米;花萼5齿裂,萼齿披针形;旗瓣近圆形或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两短耳,翼瓣狭椭圆形,较旗瓣短,通常仅一边的基部有耳,龙骨瓣较翼瓣稍长;雄蕊10,两体(9+1);子房线形,花柱弯曲。荚果线形,扁平,长6~9厘米,宽7~10毫米,密被黄褐色的长硬毛。种子卵圆形而扁,赤褐色,有光泽。花期4~8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草丛中或路旁及较阴湿的地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全国大部地区有产,主产河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

  干燥块根呈长圆柱形,药材多纵切或斜切成板状厚片,长短不等,约长20厘米左右,直径5~10厘米,厚0.7~1.3厘米。白色或淡棕色,表面有时可见残存的棕色外皮,切面粗糙,纤维性强。质硬而重,富粉性,并含大量纤维,横断面可见由纤维所形成的同心性环层,纵切片可见纤维性与粉质相间,形成纵纹。无臭,味甘。以块肥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纤维性少者为佳;质松、色黄、无粉性、纤维性多者质次。

  葛根: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及时切片,晒干。煨葛根:先以少量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后,将葛根片倒入,上面覆盖剩下的麸皮,煨至下层麸皮呈焦黄色时.随即以铁铲将葛根与麸皮不断翻动,至葛根片呈深黄色为匿,取出,筛去麸皮,凉透。(每葛根斤,麸皮25斤)

  

  甘辛,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生根汁,大寒。

  ③《纲目》:甘辛,平,无毒。

  

  入脾、胃经。

  ①张元素:通行足阳明经。

  ②《本草新编》:入胃,又入肺。

  ③《本草求真》:入胃,兼入脾。

  ④《要药分剂》:入胃、膀胱二经,兼入脾经。

  

  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

  ①《本经》: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②《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

  ③《本草经集注》: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④陶弘景: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温病发热。葛根为屑,疗金疮断血,亦疗疟及疮。

  ⑤《药性论》: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熬屑治金疮,治时疾解热。

  ⑥《唐本草》:末服之,主猘狗啮,并饮其汁良。

  ⑦《本草拾遗》:生者破血,合疮,堕胎,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

  ⑧《日华子本草》:治胸膈热,心烦闷热狂,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敷蛇虫啮。

  ⑨《开宝本草》:小儿热痞,以葛根浸捣汁饮之。

  ⑩《医学启原》:除脾胃虚热而渴。

  ?张元素:发散表邪,发散小儿疮疹难出。

  ?《纲目》:散郁火。

  内服:煎汤,1.5~3钱;或捣汁。外用:捣敷。

  

  ①张元素:不可多服,恐损胃气。

  ②《本草正》:其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

  ③《本草从新》:夏日表虚汗多尤忌。

  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属植物食用葛藤、峨嵋葛藤、甘葛藤、三裂叶野葛藤等的块根,在少数地区亦作葛根使用。

  《*辞典》

中华中医网

更多养生知识,敬请期待!

中华中医网

赞赏

长按







































哪家医院白癜风能治好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ongbinga.com/klff/2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