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表药陈历昌

作者介绍:

陈历昌成医院针灸学校中医专业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教院中医本科专业在读生

自幼习医,熟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难经》《本草纲目》《备急千金要方》《温病条辨》《温热论》《医方捷径》。在校期间曾获三好学生,甲等奖学金,学习优秀奖,优秀学生干部,精诚杯技能大赛二等奖。

浅谈解表药

表证是由风寒、风热或多种因素为诱因导致的体表疾病。

分以下两种证型:

一、太阳病又称风寒感冒

1.伤寒因风寒诱因所导致的发热、无汗、恶寒、体痛、脉浮紧等症候的代名词,并非特指的“伤寒杆菌病”。

2.中风因风寒诱因所导致的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症候的代名词,并非现在的“脑卒中”。

太阳病病机:津液传输在体表障碍。分为伤寒与中风。

二、温病又称风热感冒

温病病机:郁热。

各表证特点

伤寒因外感或多种诱因导致机体发热,且带有热量的津液在皮下聚集,形成汗不出的体表高热,恶寒,脉浮紧的症候。

中风因外感或多种诱因导致机体发热,导致带有热量的津液在肌部聚集,形成皮表不固,自汗出,发热轻,恶寒少,恶风重,脉浮弱的症候。

温病因外感多种诱因加上病人平素有热或外感后机体奋起抗邪化热,外因使得皮肤腠理闭郁,内热不得外散,成为郁热的口渴,发热,脉浮数的症候。其中皮表单纯闭郁内热不得外散为风温,肌肤腠理被粘滞的废水闭塞(湿邪)内热不得外散为湿温。三类表证皆具有恶寒发热,咳嗽,鼻塞,头疼,不欲饮食等症状。

病理特点具体分析与比较如下:

伤寒

①发热恶寒由于带有热量的津液大量聚集在皮表,故发热。高热使体表对冷的感觉敏感,环境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故恶寒。

②咳嗽《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由于外表津液大量聚集,肺的布散功能出现障碍,气血津液部分在肺周阻滞,肺内压力增高(肺气壅塞),代偿性从呼吸道缓解压力,出现咳嗽。

③鼻塞伤寒津液会集聚与皮下,同样鼻部黏膜也会集聚当鼻涕未渗出时,鼻粘膜肿胀,影响鼻部呼吸出现鼻塞,或液体较少渗出少有鼻涕(由于津液大部分在体表集聚,故肠内不会出现“流涕”更多的为便秘)。

④头痛由于头部血管丰富(六经会于头),感冒时津液充斥不流通,毒素停滞,营养供给不足——头痛。

⑤不欲饮食《黄帝内经·素问·评热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所侵犯的先决条件为正气不足)”。伤寒前常常因为津液不足于表(卫外不固)受邪,津液多由脾胃产生。即伤寒前就存在脾胃功能不足,加上伤寒时脾胃代偿生产大量津液。两者共同作用下脾胃受累——不欲饮食。

中风

①恶寒发热因外感或多种诱因使津液不足于皮表,皮表不固,邪气进入肌部带有热量的津液在肌部聚集,故发热,但带有热量的津液有所不足,发热较伤寒轻,恶寒也较伤寒轻。由于皮表缺少津液的滋养而不固,故恶风更加明显。当津液在肌部时,由于皮表漏疏,故常常汗出。

②咳嗽同伤寒,但汗出减轻了肺的压力,故咳嗽较伤寒轻。

③鼻塞中风为皮表不固,时时汗出。同样鼻黏膜部也会“皮表不固”,时时渗出,故鼻黏膜肿胀较轻,鼻塞较轻,渗出较多,影响通气。

④头痛由于汗出,津液充斥减少,头部内外津液疏通较伤寒轻,故头痛较伤寒轻,更多是津液不足所致头部营养不足的头晕欲寐。

⑤不欲饮食同伤寒,但津液虚(脾胃虚)较伤寒重

温病

①发热恶寒亢盛的热因肌肤腠理闭郁不能外出——发热(内热),因郁热在里,表气闭郁,热不得外出,皮肤对环境冷不敏感,故一般恶寒较轻。

②咳嗽因内热煎津耗液,肺为娇脏,肺部失养,则咳嗽

③鼻塞因内热使鼻腔对冷空气敏感,寒热不交通,使鼻部气血受阻,鼻黏膜肿胀并渗出鼻腔气道变窄,加上内热煎灼津液,使津液稠厚在鼻部,共同导致鼻塞。

④头痛一般较轻,因内热使津液不足,水分营养供脑不足,更多为失养所致的昏冒。

⑤不欲饮食初期亢盛的热在胃部,而胃喜热喜温,导致胃功能亢盛,出现嗜食。终末期,因内热耗竭津液,使胃失去津液调和,胃既热又虚出现不嗜食。

⑥口渴*因内热伤津耗液,身体欲饮食自救,出现口渴。越口渴,疾病进展越厉害。太阳病若出现口渴为病欲解的症候,因脾胃气恢复,邪气不胜正气,并且饮水时应当“少少与饮”。使刚刚恢复的脾胃不产生负担,并充分利用水液,转变为津液。

列举三类病证代表药

一、伤寒代表药

麻黄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是当之时,可汗而发也”

当外感或内伤时身体的御病反应导致津液(水分)大量在体表皮肤聚集。机体自身通过汗出而达到内外调和以愈病的目的,在当汗出而汗不出时应用。

[作用]津液(汗)出皮肤。

[功效]

①使聚集在皮肤的津液(水分)外出——发汗解表

②通过汗出使肺的布散功能正常且不受累——宣肺平喘

③当津液(水分)大量向皮肤输布而聚集不出时:外部水分闭郁,导致内部水分代谢障碍,加上内部水分减少共同导致小便不利。麻黄发外水,使表里水液调和(提壶揭盖)——利水

④外部集聚的废水形成的水肿(多指上半身)通过汗出——消肿[禁忌]有汗慎用

[方剂]麻黄汤

麻黄出表之闭汗,桂枝引胃之津液。

杏仁解肺之喘满,甘草培中之布化。

二、中风代表药

桂枝

当外感或内伤时身体与疾病对抗(高热量以致高代谢)使津液(水分)有所耗伤并使肌部失和,卫外不固时应用。

[作用]鼓舞脾胃气,使脾胃中津液(水分)外布。

[特点]过量单用伤脾胃

[功效]

①使津液(水分)外部于体表,体表津液恢复驱逐邪气则微汗出,津液输布于肌部得以濡养则肌解和——发汗解肌

②使津液外布于腠理,津液能在肌肉、骨骼、皮肤纹理缝隙中聚集恢复经脉津液,以致津液通调——温通经脉

③使津液布散、营养传输。津液即阳气,气特指功能。布散使津液到达患处使患处得养,以达到恢复功能的作用(如:膀胱气化,尿液则出。即膀胱得养小便可下,此五苓散、肾气丸之桂枝用意)——助阳化气

④当各种原因导致身体外部津液不足,在正气较充足情况下体内深部的津液迫切向外支持,出现小腹有一股气上冲咽喉的神经官能症,即《伤寒论》“气从少腹上冲心”。桂枝一方面将内部津液外导,一方面发散性的输布,减少了内部津液的迫切抗风的冲击——平冲降气

[禁忌]津液竭慎用

方剂桂枝汤

桂枝引中以布散,芍药、甘草、大枣育胃以生津,生姜助胃以受化,糜粥辅药以微汗。

三、温病代表药

薄荷

当外感化热或平素有热,因外邪诱或湿滞腠理导致肤表闭郁,使热邪不能外散转变为郁热时应用

[作用]开表散郁热

[特点]耗津液(散气则伤气)

[功效]

①使皮表孔隙打开,郁热从内向外解散——疏散风热

②宣可除闭热,清可化浊涕,使清窍宣通。辛凉解咽痹(散气通津液,咽部滋养则利咽)——清利头目,利咽

③解热时,表层开泄,亢盛的热向外发散使表层的小血管破裂——透疹

④肝主疏泄,当身体郁热时,肝的疏泄出现滞郁微微化热,通过开表解郁出热以恢复肝正常的疏泄——疏肝行气

[禁忌]津竭液枯禁用,中气不足慎用

[方剂]桑菊饮

桑菊薄翘透热郁,石芦知草津液济。

桔杏开宣畅卫气,自是轻清辛凉意。

四、其余

太阳与少阴并病(身体衰竭又逢外感风寒)必用药细辛

[作用]调动身体精血,转化为正气,鼓舞机体抗邪。

[特点]耗阴

[功效]

①振奋机体抗邪(内寒),配合麻桂——解表散寒(寒:指外寒与内寒),祛风。

②使身体机能恢复使停滞于体内的废水(水饮、寒痰)得以代谢——温肺化饮(肺主水液代谢,水去则肺得养)。

③去除废水(水饮、寒痰)使津液布散无障碍,痛处得荣——止痛。

④津液正常布散清窍供给充足——通窍。

[禁忌]火热内盛禁用

[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解表出汗,辛附起阳除寒。

生姜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少火生气”。指胃喜温,胃温则生化津液、营养。除燥热、内热外任何原因的脾胃不适皆可应用。

[作用]温脾胃,助生化。

[功效]

①温益脾胃,使脾胃在水谷中生化更多的津液营养,配合麻桂得以汗出,或助正气驱邪得以汗出,津液布于表,腠理濡合得温——解表散寒(外寒)。

②“少火生气”脾胃得温——温中散寒(中焦寒)。

③胃气恢复,可以接受水谷,并消化——止呕。

④脾胃虚,则不能运化水湿痰饮,痰湿内阻,使肺通调水道功能下降,肺生理性的布散而痰湿内阻不得布散,内迫于肺出现咳嗽(痰饮射肺),且部分废水停留在肺中成为实质上的痰。生姜温中助脾胃运化以去除痰湿水饮——化痰止咳。

⑤当寒凉的食物如鱼虾蟹等,影响脾胃的温化,刺激肠胃出现中毒症状。生姜“少火生气”,温益脾胃达到缓和的效果——解鱼蟹毒。

[禁忌]内热盛者

[方剂]小半夏汤

生姜半夏辛温建中,

痰饮呕逆胃痞宜用。

葛根

当外感风寒诱因或自发性的津液不足于项肩背腰肌部,肌肉失去津液濡养或津液布散障碍所致的痉挛时应用

[作用]使胃产生大量津液并传输于体表肌肉

[功效]

①甘凉益胃育液。使胃产生大量津液并传输于体表肌肉,濡养肌肉——解肌。汗出外散热,甘凉内除热——退热。

②使胃产生大量津液——生津,内部津液充足——止渴。

③通过汗出使内津液布散正常,如肠道内部津液有余成患则泻利,葛根发散外部津液使肠内津液减少,并使胃产生津液,重新正常分布——止泻。胃部津液充足,则全身得以营养——升阳。

④使胃产生大量津液并传输于体表,使内热通过的布散津液得以汗解,过程中损伤体表小血管——透疹。

⑤使津液外布于腠理,津液能在肌肉、骨骼、皮肤纹理缝隙中聚集恢复经脉津液,以致津液通调,四布于细小的肌肉、骨骼、皮肤纹理缝隙中并相互交通——通经活络。

⑥酒蕴湿热,葛根甘凉撤热,但使胃化生津液不利于除湿,故伍以茯苓、泽泻、赤小豆等利湿——解酒毒。

[方剂]葛根汤

本是加味桂枝汤,只因无汗使麻黄。

葛根证具项背几,安中养液人不伤。

少阳病必用药柴胡

当外感或内伤使半表半里(募原、胸腹腔隙,即向外为肌肉,向内为五脏六腑的少阳部位)气血津液交通障碍,表里不同导致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时应用。

[作用]疏泄半表半里,使表里上下气血津液通畅。即《神农本草经》“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

[特点]行气则伤气,动血则耗阴。

[功效]

①当体表气血不足,在外的邪热深入于少阳部位。机体使少阳部位的诸个脏腑共同对抗外邪,外邪受阻不能再深入停结于少阳部位。即《伤寒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此时,内部气血津液不能向外交通。柴胡疏泄加大内部气血对外的输布攻逐邪气,使邪热从少阳部位解散或撤于体表。故而体表得到气血营养,体表气血恢复则微汗出并外散热邪。即《伤寒论》“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疏散退热

②肝胆主疏泄,其主要部位为少阳,当少阳部位气血津液流通障碍时肝胆受累,气血津液不交通则郁结,机体正气足够则化热。柴胡使少阳部气血通畅,气血行则肝胆自舒,表里通则郁热自去。——疏肝解郁

③半表半里气血津液运行通畅,营养无障碍——升举阳气

[禁忌]湿热慎用(因湿热郁于里,柴胡疏泄撤掉部分热,是湿热下注大肠。成为协热利。治病当忌本病未解,新病误生。)

[方剂]小柴胡汤

柴芩疏泄枢机利,少阳募原客邪去。

姜夏甘药除胃痞,柴胡一证即可拟。

附:柴胡四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其他解表药简述

紫苏

[作用]

①鼓舞脾胃气,启中以化湿,内湿去则外部阻滞腠理的废水(湿)得化,使腠理开通——解表散寒(皮表因阻滞津液不养,故而生寒)行气宽中

②脾胃气通畅,则水谷精气可正常输布,使水谷吸收障碍所致的胎动不安得以营养——安胎

香薷

[作用]

①鼓舞脾胃气,启中运化水液——化湿和中。

②开散腠理,汗出水去——利水消肿(同麻黄),发汗解表。

荆芥

使津液敷布于皮肤表层,并微出汗。为温病“在卫汗之可也”的代表药。

[作用]

①使皮表开透郁热得以外散,破坏表层小血管——透疹。

②当表气因风寒诱因闭郁时,荆芥开透使表气和——解表散风。

③肺合皮毛,肌肤皮表同内膜脏衣,荆芥专注于皮,未炭开表透气,炒炭涩皮止血。

④开透表气,使气血营养表层——消疮(溃后得养,疮则消)。

防风

湿滞肌肉,使津液不通,又逢风寒诱因下应用。

[作用]

①鼓舞脾胃气则运湿,湿去则津液通,津液通则腠理开发——祛风解表

②鼓舞脾胃气——胜湿

③脾胃气恢复则津液濡养肌肉——止痛,止痉。

羌活

类同于防风

白芷

①燥焊导津液,津液无异常渗出,上可通鼻,下可止带。

②通津液则脓不聚,通津液(营养正常输布于溃处)则溃可收。

藁本

功效类同于防风

桑叶

特点桑叶润,薄荷燥。余参考薄荷。

菊花

特点菊花善疏泄,薄荷善宣开。余功效类同于薄荷。

蝉蜕

特点使亢盛的肝气随表气开泄,肝气散则内安和,达到平肝抑阳的目的。余参考薄荷、菊花。

升麻

《神农本草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老小再服(一人生病周围人都服用)”。指出了升麻独特的抗治疫疠邪气,解邪毒的作用。与教材异,故提以议。

本文原创,须经作者本人同意才可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相互交流。

作者陈历昌

编辑周雪岚

曹李瑞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投稿请加

长按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ongbinga.com/klff/2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