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干货2017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重

粪外观(fecalappearance)

  (一)简述

  正常人的粪便色泽为黄褐色,婴儿为黄色,均为柱状软便。粪便的颜色主要受粪胆素影响,当摄入混合性食物时,则呈黄褐色;婴儿的粪便为黄色,主要缘于婴儿的胆色素代谢功能尚未完全。粪便有臭味,有少量黏液但肉眼不可见。

  影响粪便色泽的主要因素如下。

  (1)饮食

  肉食者粪便为黑褐色,绿叶菜食者粪便为暗绿色,食用巧克力、咖啡者粪便为酱色,食用西红柿、西瓜者粪便为红色,食用黑芝麻者粪便为无光泽的黑色。

  (2)药物

  口服药用炭、铋制剂、铁制剂、中草药者粪便可呈无光泽的灰黑色,服用大黄、番泻叶等中药者大便呈黄色。另服用:

  ①解热镇痛药,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可使大便变红或黑色;水杨酸钠可使大便成为红至黑色;

  ②抗生素,利福平可使大便变成橘红至红色;

  ③抗凝血药,华法林、双香豆素、双香豆素乙酯、醋硝香豆素(新抗凝)可使大便变红。

  (二)临床意义

  (1)稀糊状或水样粪便

  常由肠蠕动亢进、水分吸收不充分所致,见于各种肠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或急性胃肠炎;若出现大量的黄绿色稀便并含有膜状物则应考虑伪膜性肠炎;大量稀水便也可见于艾滋病患者肠道孢子虫感染。

  (2)米泔水样便

  由肠道受刺激,大量分泌水分所致,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3)黏液便

  由肠道受刺激分泌黏液过多所致,见于小肠炎症(黏液混于粪便中)、大肠炎症(黏液附着于粪便表面)。

  (4)冻状便

  主要见于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等。

  (5)脓血便

  为下段肠道疾病的表现,主要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或结肠癌、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呈暗红果酱色)。

  (6)乳凝块便

  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的表现,常见于儿童消化不良。

  (7)鲜血便

  主要见于痔疮、肛裂、息肉等下消化道出血等。

  (8)柏油便

  粪便黑色有光泽,为上消化道出血(50m1)后,红细胞被消化液消化所致,如粪便隐血强阳性,可确定为上消化道出血等。

  (9)白陶土便

  由于胆汁减少或缺乏,使粪胆素减少或缺乏,见于各种病因的阻塞性黄疸。

  (10)细条便

  为直肠狭窄的表现,主要见于直肠癌。

粪隐血(fecaloccultbloodtest)

  (一)简述

  一般情况下,粪便中无可见红细胞,结果通常为阴性。

  参考范围:阴性

  (一)临床意义

  在病理情况下,粪隐血可见于:

  (1)消化道溃疡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隐血阳性率可达55%~77%,可呈间歇性阳性,虽出血量大但非持续性。

  (2)消化道肿瘤

  胃癌、结肠癌患者的隐血阻性率可达87%~95%,出血量小但呈持续性。

  (3)其他疾病

  肠结核、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全身性疾病如紫癜、急性白血病、伤寒、回归热、钩虫病等;对老年人则有助于早期发现消化道恶性肿瘤。

粪胆原(stercobilinogen)

  (一)简述

  粪胆原大部分在结肠被氧化为尿胆素而被排出体外,正常粪便中检查呈阳性反应。但在测定中应结合粪胆素、尿胆原、尿胆红素定性实验及血胆红素等,以有效鉴别诊断黄疽的性质。

  参考范围:阳性

  (二)临床意义

  1.粪胆原增加

  在溶血性黄疸时明显增加;也可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2.粪胆原减少

  在阻塞性黄疸时明显减少;在肝细胞性黄疸时可增加或减少。

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microscopicexaminationoffecescell)

  (一)简述

  粪便的显微镜检查主要对有形细胞、原虫、真菌、寄生虫卵进行观察,以便了解整个消化道及器官的功能或病理状态。

  参考范围:

  红细胞:无

  白细胞:无或偶见

  上皮细胞:偶见

  细菌:正常菌群

  真菌:少量

  寄生虫卵:无致病性虫卵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增多

  见于肠道炎症(常伴有脓细胞),如细菌性痢疾(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出血性肠炎和肠道反应性疾病(还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增多)。

  (2)红细胞

  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等。细菌性痢疾时常有红细胞散在,形态较完整;阿米巴痢疾时红细胞则成堆且被破坏。

  (3)吞噬细胞增多

  主要见于急性肠炎和痢疾(可与脓细胞同时出现)。在急性出血性肠炎,有时可见多核巨细胞。

  (4)上皮细胞

  为肠壁炎症的特征,如结肠炎、伪膜性肠炎。

  (5)真菌

  大量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真菌的二重感染,如白色念珠菌致病常见于菌群失调,普通酵母菌大量繁殖可致轻度腹泻。

肝功能血清学检查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腺体,具有十分重要和复杂的生理功能。首先是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和加工的中枢,把门静脉从肠道吸收来的营养物质进行加工,变成人体内自己的成分供应全身,并将多余的物质加以贮存,如糖、蛋白质、脂肪;又把动脉血带来的代谢产物进行加工利用,或把不能利用的加以处理,再由肾脏或胆道排泄,以此维持和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水电解质平衡和血容量的稳定。

  其次,肝脏还有生物转化和解毒功能,所有进入人体的药物或毒物等,都会在肝脏发生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化学反应,不同程度地被代谢,最后以原型药或代谢物的形式排出体外。

  由于肝细胞不断地从血液中吸取原料,难以避免遭受有毒物质或病毒、毒素和寄生虫的感染或损害,轻者丧失一定的功能,重者造成肝细胞坏死,最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及肝功能衰竭,甚至发生肝性脑病。肝功能检查指标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乙型肝炎血清学(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对乙型肝炎的诊断、鉴别及预后也有较大的价值。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

  (一)简述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组催化氨基酸与α酮酸间氨基转移反应的酶类,旧称谷丙转氨酶(GPT),主要存在于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脾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同时也存在于正常体液如血浆、胆汁、脑脊液、唾液中。当富含ALT的组织细胞受损时,ALT从细胞释放增加,进入血液后导致ALT活力上升,其增高的程度与肝细胞被破坏的程度呈正比。

  参考范围:

  速率法

  成人:40U/L

  (二)临床意义

  ALT的测定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ALT升高常见于以下疾病:

  (1)肝胆疾病

  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肝脓疡、脂肪肝、梗阻性黄疸、胆汁淤积或淤滞、胆管炎、胆囊炎。其中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可见ALT轻度上升或正常。

  (2)其他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所致肝脏淤血,以及骨骼肌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胰腺炎、外伤、严重烧伤、休克等。

  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氨苄西林、利福平、四氯化碳、乙醇、汞、铅、有机磷等亦可使ALT活力上升。常见可致ALT活力上升的其他药物主要有:

  ①抗生素,四环素、利福平、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羧苄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多粘菌素、头孢呋辛、头孢美唑、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拉氧头孢、头孢地嗪、伊米配能/西司他丁等均偶可引起血清AST或ALT升高。尤其红霉素类的酯化物可致肝毒性,常在用药后l0~12日出现肝肿大、黄疸、AST或ALT升高等胆汁淤积表现。其中依托红霉素对肝脏的损害比红霉素大,主要表现为AST或ALT升高。

  ②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可致血清AST一过性升高。灰黄霉素大剂量时有肝毒性,可见AST或ALT升高,个别人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酮康唑偶可发生肝毒性,表现为乏力、黄疽、深色尿、粪色白、疲乏、AST及ALT一过性升高,另有引起急性肝萎缩而致死的报道。

  ③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可致ALT及AST升高;

  ④血脂调节药,应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血脂调节药)连续l年以上者有2%~5%可观察到无症状的AST及ALT异常。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transaminase,AST,GOP)

  (一)简述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同样是体内最重要的氨基转移酶之一,催化L-天门冬酸与α-酮戊二酸间氨基转移反应,旧称谷草转氨酶(GST)。AS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肾、骨骼肌、胰腺、脾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同时也存在于正常人血浆、胆汁、脑脊液及唾液中。当富含AST的组织细胞受损时,细胞通透性增加,AST从细胞释放增加,进入血液后导致AST活力上升。

  参考范围:

  速率法

  成人:40U/L

  (一)临床意义

  AST的测定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AST升高常见于以下疾病:

  (1)心肌梗死

  心梗时AST活力最高,在发病后6~8小时AST开始上升,l8~24小时后达高峰。但单纯心绞痛时,AST正常。

  (2)肝脏疾病

  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肝脓疡、脂肪肝、梗阻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或淤滞、胆管炎、胆囊炎等。在急性或轻型肝炎时,血清AST升高,但升高幅度不如ALT,AST/ALT比值1;如在急性病程中该比值明显升高。在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时,AST上升的幅度高于ALT,故AST/ALT比值测定有助于肝病的鉴别诊断。

  (3)其他疾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皮肌炎、肺栓塞、肾炎、胸膜炎、急性胰腺炎、钩端螺旋体病、肌肉挫伤、坏疽、溶血性疾病。

  (4)用药

  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时,具体与ALT类同。

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一)简述

  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又称γ-谷氨酰转肽酶,是将肽或其他化合物的γ-谷氨酰基转移至某些γ-谷氨酰受体上的酶。γ-GT主要存在于血清及除肌肉外的所有组织中,如肾、胰、肝、大肠、心肌组织中,其中以肾脏最高。

  参考范围:

  速率法

  男性≤50U/L

  女性≤30U/L

  (二)临床意义

  γ-GT升高见于:

  (1)肝胆疾病

  肝内或肝后胆管梗阻者血清γ-GT上升最高,可达正常水平的5~30倍,γ-GT对阻塞性黄疸性胆管炎、胆囊炎的敏感性高于碱性磷酸酶,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炎患者的γ~GT水平也高,且较其他肝脏酶类上升显著;传染性肝炎、脂肪肝、药物中毒者的γ-GT中度升高,一般为正常参考值的2~5倍;酒精性肝硬化、大多数嗜酒者γ-GT值可升高。

  慢性肝炎、肝硬化γ-GT持续升高,提示病情不稳定或有恶化趋势;而逐渐下降,则提示肝内病变向非活动区域移行。原发性肝癌时,血清γ-GT活性显著升高,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90%。

  (2)胰腺疾病

  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可达参考上限的5~15倍。囊纤维化(胰纤维性囊肿瘤)伴有肝并发症时γ-GT值可升高。

  (3)其他疾病

  脂肪肝、心肌梗死、前列腺肿瘤。

  (4)用药

  抗惊厥药苯妥英钠、镇静药苯巴比妥或乙醇常致γ-GT升高。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一)简述

  碱性磷酸酶为一组单酯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其中以骨、肝、乳腺、小肠、肾脏的浓度较高。碱性磷酸酶可催化磷酸酯的水解反应,并有转移磷酸基的作用。当上述器官病变时,此酶的活性增强。

  参考范围:

  速率法

  女性:l~12岁U/L

  大于l5岁40~U/L

  男性:l~12岁U/L

  12~l5岁U/L

  大于25岁40~U/L

  (二)临床意义

  碱性磷酸酶增高可见于:

  (1)肝胆疾病

  阻塞性黄疸、胆道梗阻、结石、胰腺头癌、急性或慢性黄疽性肝炎、肝癌、肝外阻塞。

  (2)骨骼疾病

  骨损伤、骨疾病、变形性骨炎症(Paget病),使成骨细胞内有高度的ALP释放人血,如纤维骨炎、骨折恢复期、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不全等,因为ALP生成亢进,血清ALP或活性升高。

  (3)用药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的不良反应,可导致ALP升高。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totalprotein,albumin,globulin)

  (一)简述

  血清总蛋白、γ-球蛋白、β-球蛋白均由肝脏细胞合成,总蛋白为白蛋白和球蛋白之和。血浆蛋白具有维持正常的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机体免疫、凝血和抗凝血及营养等生理功能。

  当肝脏受损时,血浆蛋白减少,在炎症性肝细胞破坏和抗原性改变时,可刺激免疫系统致γ一球蛋白比例增高,此刻总蛋白量变化不大,但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A/G)会变小,甚至发生倒置。

  为了反映肝脏功能的实际情况,在做血清总蛋白测定的同时,尚需要测定A/G比值,其结果以g/L表示。

  参考范围:

  总蛋白(TP)双缩脲法新生儿46~70g/L

  成人60~80g/L

  白蛋白溴甲酚氯法新生儿28~44g/L

  成人35~55g/L

  球蛋白20~30g/L

  A/G比值l.5~2.5:1

  (二)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

  (1)血清总蛋白增高

  ①各种原因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呕吐、腹泻、休克、高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②血清蛋白合成增加: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2)血清总蛋白降低

  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清蛋白质丢失和摄入不足:营养不良、消化吸收不良。

  ②血清水分增加:可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减少,如水钠潴留或静脉应用过多的低渗溶液。

  ③疾病:患有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甲亢、慢性肾脏病变、肾病综合征、胸腹腔积液、肝功能障碍、蛋白质合成障碍。

  血清总蛋白的参数常与白蛋白、球蛋白及血清蛋白电泳等指标综合分析。

  2.白蛋白

  白蛋白在肝脏合成,属于非急性时相蛋白,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体内运输、营养方面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白蛋白浓度降低

  ①营养不良: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

  ②消耗增加:多种慢性疾病,如结核、恶性肿瘤、甲亢;或蛋白丢失过多,如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慢性肾脏病变。

  ③合成障碍:主要是肝功能障碍,若持续低于30g/L,则提示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2)白蛋白浓度增高

  见于严重失水而致的血浆浓缩。

  3.球蛋白

  球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增高主要以γ-球蛋白增高为主。

  (1)球蛋白增高

  ①炎症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疟疾、黑热病、麻风病、血吸虫病、肝炎、亚急性心内膜炎。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热、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

  ③骨髓瘤和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血清球蛋白浓度降低

  主要是合成减少,可见于:

  ①生理性减少:出生后至3岁。

  ②免疫功能抑制: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③低γ-球蛋白血症。

  4.A/G比值

  A/G比值减少见于:

  (1)A/G比值小于l,提示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实质性损害、肾病综合征。

  (2)急性肝炎早期,白蛋白量可不变或稍低,γ-球蛋白量轻度增多,所以血清总蛋白量可以不变。此时白蛋白量仍高于球蛋白,因此A/G比值仍可正常。

  A/G比值的动态变化,有助于观察病情的发展与预后,如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A/G比值持续倒置提示预后较差。

  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时,血清白蛋白量减少,总蛋白量则视球蛋白量的改变而异。若球蛋白量正常,则总蛋白量减少,A/G比值正常或减少;若球蛋白量增多,则总蛋白量可正常或增加,A/G比值减少或低于1。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重要考点3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重要考点2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重要考点1

版权声明:

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文都教育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赞赏

长按







































早期白癜风症状
北京中科医院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ongbinga.com/klff/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