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药物学系列93

白癜风的危害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13/6326476.html

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12~16碳内酯环共同化学结构的抗菌药。目前使用的有红霉素、麦迪霉素、麦白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及吉他霉素等。本类药的共同特点为:

①抗菌谱窄,比青霉素略广,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以及军团菌、胎儿弯曲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

②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③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治疗尿路感染时常需碱化尿液;

④口服后不耐酸,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

⑤血药浓度低,组织中浓度相对较高,痰、皮下组织及胆汁中明显超过血药浓度;

⑥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⑦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

⑧毒性低微,口服后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静脉注射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红霉素

分子式:C??H??NO??

分子量:.94

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或粉末,无臭,味苦;微有引湿性;易溶于甲醇、丙酮及乙醇,极微溶于水。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中含20mg的溶液,测得比旋度为-71°~78°。本品在干燥状态时较稳定。水溶液在中性、弱碱性溶液中较为稳定,在过酸(pH4)、或过碱(pH8)或加热,分子中的内酯环、苷键均可水解,甚至还可产生脱水反应,这些反应均使红霉素失去抗菌活性。本品5%中性水溶液低温冷藏可维持效价2周,若在室温则1周后开始降低效价,7周后几乎完全失效。

本品与硫酸作用,溶液显红棕色。溶于丙酮后,加盐酸溶液即由橙黄色渐变为紫红色,转溶于氯仿层中显蓝色。

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系抑菌剂,但在高浓度时对高度敏感的细菌也具杀菌作用。本品可透过细菌细胞膜,在接近供位(“P”位)与细菌核糖体成可逆性结合,阻断了转移核糖核酸(t-RNA)结合至“P”位上,同时也阻断了多肽链自受位(“A”位)至“P”位的位移,因而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红霉素仅对分裂活跃的细菌有效。细菌对红霉素的耐药性发展很快。葡萄球菌对各大环内酯抗生素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甚至对化学结构与红霉素无关的林可霉素也有交叉耐药性。

可有胃肠反应。长期应用时可有肝损害。

可用于鱼类的细菌性烂鳃病、链球菌病及鲑鳟细菌性肾病等。

口服,链球菌病:红霉素每日25~50mg/kg;烂鳃病:每kg鱼用药10mg,连续拌饵投喂3~6d。

5d。

螺旋霉素

化学名称:(4R,5S,6S,7R,9R,10R,16R)-(11E、13E)-6-[(0-2,6-双脱氧基-3-C-甲基-α-L-核黄素-己吡喃)-(1→4)-(3,6-双脱氧基-3-二甲氨基-β-D-吡喃葡萄糖基)氧基]-7-甲酰基-4-羟基-5-甲氧基-9,16-二甲基-10-[(2,3,4,6-四氧基-4-二甲氨基-D-红-己吡喃)氧基]-含氧环十六酮-11,13-二烯基-2-酮。

分子式与分子量:

1.螺旋霉素Ⅰ分子式:C??H??N?O??

分子量:.05

2.螺旋霉素Ⅱ分子式:C??H??N?O??

分子量:.12

本品为类白色或淡黄色粉末。

螺旋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活性成份为链霉菌属产生的一组混合物。本品的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相似。体外试验表明,本品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奈瑟氏菌、白喉杆菌等。另外本品对弓形虫和解脲支原体、隐孢子虫也有一定作用。本品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的蛋白质合成而起作用。与红霉素比较,本品具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PAE)。

鱼类的链球菌病等。

拌饲口服,鱼类每日25~40mg/kg体重,连喂7~10d。

在水产动物尚无规定,可参考其它动物的休药期。

林可霉素类

本类药物包括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由链丝菌产生,克林霉素是林可霉素7位OH为Cl取代而成。两者具有相同的抗菌谱。由于克林霉素抗菌作用更强、口服吸收好且毒性较小,故临床较为常用。

林可霉素

林可霉素的化学结构为

林可霉素,又叫洁霉素,为白色结晶粉末,有微臭或特异臭,味苦。易溶于水或甲醇,略溶于乙醇。药典规定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一致。其水溶液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常用其盐酸盐。

克林霉素,又叫氯林可霉素。为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常用其盐酸盐和磷酸盐。

两药对金葡菌(包括耐青霉素者)、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及大多数厌氧菌都有良好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大都无效。两药的抗菌机制相同,能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使蛋白质肽链的延伸受阻。红霉素与林可霉素能互相竞争结合部位,而呈拮抗作用,故不宜合用。

常见胃肠道反应,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

本类抗生素可用于畜禽类革兰阳性菌感染和支原体(霉形体)感染。水产动物疾病上主要用于链球菌的感染。

口服,每日40mg/kg体重,连续使用3~5d。

10d。

往期回顾

水质与底质全面管理的新思考

池塘底质如何物质循环,提倡科学改底?

定向培养藻类,稳定溶解氧提高生产力

溶解氧管理常见的问题,如何解决?

氨氮、亚硝酸盐超标,如何彻底改变?

定向培藻可行吗?如何做?

水产养殖中藻类的定向培养方法

改变思维模式以养底为主

科学判断水色,决定养殖的关键

高温阴雨天常见水质问题?

关于调水的问题-水色判断

为什么倡导水产人用藻,你会用吗?

调水问题,如何分析?

范秀娟

藻精神-藻生活-藻水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ongbinga.com/klff/53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