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某,男性,3岁,因反复便血一月余,加重1周来我院消化内科就诊,做电子结肠镜检查见距肛门3cm直肠一短蒂息肉,蒂部周围粘膜呈橘皮样改变。
表面光滑,未见分叶及溃疡。
白光
NBI示息肉表面结构紊乱
NBI放大示CPII-III型
NBI见pitpatternIV-V型
活检病理报告示幼年性息肉。
即在无痛肠镜下行息肉EMR切除术,蒂部注射靛胭脂生理盐水3ml,抬举良好。
使用钛夹夹闭蒂部,观察息肉颜色改变。
待息肉颜色转暗红色后使用圈套器在钛夹上方圈套息肉切除之。
钛夹自动脱落,创面少量渗血。
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冲洗创面后渗血停止。
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术后病理报告示幼年性息肉。
体会:幼年性息肉(JuvenilePolyp,简称JP)又称粘液性或潴留性息肉,属于肠道错构瘤性息肉,多为单发.且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临床表现为粘液性腹泻、呕吐、便血,继发贫血及营养不良等,也可出现肠梗阻、直肠脱垂和肠套叠。目前认为JP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有关该病的遗传特征尚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幼年性息肉的病理表现为:肉眼观,息肉5-50mn,红色或棕色,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有蒂,表面糜烂或浅溃疡,切面呈囊状。显微镜下其特征性表现是囊性扩张的腺体衬有高的柱状上皮,固有层增生并有多种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多数发育良好。JP可存在局部不典型增生或呈癌前病变。本例幼年性息肉内镜下的各种表现与成人的腺瘤及癌前表现极为相似,如:蒂部周围粘膜呈橘皮样改变,NBI放大见CPII-III型,pitpatternIV-V型,但活检病理及术后病理均报告为幼年性息肉。
本文作者:丁堃,副主任医师,江西省上饶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医院消化内镜室主任。毕业于江西赣南医学院。长期从事消化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介入诊疗工作,在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早期诊治、胰胆系疾病的内镜下介入诊疗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主要包括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剥离切除术(EMR、EPMR、ESD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超声内镜(EUS)、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套扎术、良恶性消化道狭窄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近年来开展多项内镜下诊疗新技术,医院的空白。
丁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