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由多国科学家参与的研究发现,由大量“彩色”果蔬构成的饮食中可能含有能够对抗结肠癌和炎症性肠道疾病的化合物。这一结论来自在小猪身上的试验,研究者认为了解这些化合物的分子机制是发现某些癌症新疗法的第一步。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副教授JairamK.P.Vanamala说到:“人们已经意识到食物是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导致疾病,也能预防某些慢性病,比如说结肠癌。先前已经有研究证明高热量饮食(HCD)有导致结肠癌的可能,但其中的分子机制却不甚明了。”
这项研究在认识这一因果关系上迈出了一步。发表在最新一期JournalofNutritionalBiochemistry上的论文中说,富含人体所需营养素(如蛋白质)的饮食,以及富含植物营养素(如维生素、类胡萝卜素和黄酮类化合物)的饮食,可以有效地改变猪体内结肠粘膜细胞白介素-6(IL-6)的通路。IL-6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中蛋白质,其水平升高会影响与癌细胞生长和扩散相关的一些蛋白质,如标记细胞增殖状态的抗原Ki-67。
研究人员给实验小猪喂食了不同脂肪含量的食物:脂肪含量5%的标准饮食;添加了17%干脂肪和3%~4%内源脂肪的高热量饮食;配有紫薯的高热量饮食。然后观察猪体内IL-6含量变化。实验数据显示,饮食中配有紫薯的小猪结肠粘膜IL-6表达较对照组降低了6倍。有趣的是,无论给小猪喂食生紫薯还是烤熟的紫薯,得出的结果是相似的。
Vanamala教授认为这些发现刚好和最近一些研究相呼应,后者认为比起以肉类为主的饮食文化,以果蔬为主的饮食文化对降低结肠癌发病率更有帮助。他还透露,在美国结肠癌是第二大致死性癌症,在其他西方国家也称得上“头号杀手”,这些国家的饮食中往往包含较多的肉类,较少的水果和蔬菜。
目前治疗结肠癌以及一些炎症型慢性病主要依靠抗IL-6药物。然而这些药物不仅昂贵,还有伴随着药物耐受性等副作用。现在,托抗炎化合物协同作用的福,全食型饮食有希望在科学领域收获进一步认可,未来也可能在对抗癌症和慢性病中有所作为。这对于有前述药物需求的患者来说无疑是好事,只不过他们可能得吃“素”了。此外,世界各地的农业生产者们或许也会对此感到喜闻乐见。
End
参考资料:1)Wholefooddietmayhelppreventcoloncancer,otherchronicconditions
斯坦姆健康推出“慢性病个人精准健康管理指导”,通过对个体的膳食营养和运动习惯加以干预指导,最终建立健康的平衡膳食习惯与运动习惯来预防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首先对个体进行膳食营养状态、运动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并对个体身体疾病状态、机体营养状态、膳食和运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后,发现个体存在的不良膳食营养问题与运动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与患者膳食与运动处方,为个体制定恰当的膳食与运动改善计划,并指导患者最终实现并建立健康的膳食与运动习惯。
健康生活,从“肠”计议肠道疾病,乃万病之源人们常说的“伤风感冒是万病之源”,但世界微生态学会主席光冈知足颠覆了这个观念,他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后指出:肠道疾病才是万病之源。口腔是我们消化道的起始,大肠则是消化道的终端器官。从食物进入我们的口腔,最终到达大肠由肛门排出,在这个消化过程中,大肠主要功能是分泌大肠液、合成维生素、吸收水分及无机盐、贮存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和排泄等。我们有一句俗话——“病从口入”,所以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强调食物在入口之前的选择与搭配,但如今人们口袋里有钱了,面对着满街的美食,加之应酬无数,又有几个人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巴呢?再者,现在许多人饮食结构不够合理,如喜欢食用熏腌、烧烤、油炸食品,经常饮用烈性酒,三餐不定时或暴饮暴食等。这些酸性食物代谢后产生有毒物质较多,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排便规律被干扰,使毒素不易排出,残留在肠道里面,增加了肠道负担。肠道的5大求救信号肠道可以说是健康的显示器。假如您的肠道健康状况转坏,身体便会发出“求救信号”,提醒您对肠道健康多加留意。信号1便秘:中医说,排便只要不爽,就谓之为“秘”。西医也说,不管大便是干还是稀,只要超过48小时不排,就算便秘。短期便秘是肠道健康亮起红灯的警讯,长期便秘则是肠道健康的无形杀手。长期的便秘(即习惯性便秘),会因体内产生的有害物质不能排出,从而引起腹胀、口臭、食欲减退和易怒等自体中毒症状。久而久之,还会使身体发胖,皮肤老化,引起贫血、肛裂、痔疮、直肠溃疡等诸多疾病。信号2腹泻:一提到腹泻,大家都会浮现出一天冲进厕所好几次的情景。但实际上,腹泻几乎与排便的次数无关。即使一天只排便一次,如果大便呈泥状或水状,就是腹泻;一天上五六次厕所,但如果是有形状的大便,就不能称为腹泻。另外,专家提醒我们要警惕慢性腹泻,慢性腹泻的原因非常复杂,不一定由肠道炎症引起。其他一些疾病的早期表现不典型,有时可只表现为慢性腹泻,例如糖尿病、甲亢、肝癌、大肠癌、克隆病(节段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信号3大便异常:排便异常是指排便不适和身体不适,近期有明显的排便次数的改变,排便颜色的改变及排便形状的改变,如便秘、腹泻、大便带血、粘液脓血便、黑色柏油样便或白色陶土样便等。这些是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需要特别注意。排便时喷射状排血,或便后滴出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合,出血量不等,伴有肛门异物,可能是痔疮;发病急骤,伴有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便血量不多,常与粪便相混,大便频数,有里急后重感及腹压痛,则可能是细菌性痢疾。信号4排屁:无论是何人,都要排屁,那么,屁是怎么产生的呢?人吃下去的食物,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发酵、他解、腐败,便会产生一些气体。一旦这些气体积蓄多了,便会刺激肠道蠕动。在蠕动波的推动下,这些气体由肛门排出,就成了屁。其实,屁并不是单一气体,而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含有氢、二氧化碳、硫化氢、吲哚、挥发性粪臭素等,屁的臭味主要决定于后面三种物质。而高蛋白饮食,在腐败时会产生大量硫化氢(臭鸡蛋的味道),所以有特殊臭味。一般吃得越香(肉类、油炸食品)放屁也越臭。如果吃粗米淡饭臭味就小些。如果屁多,且经常有臭味,则说明蛋白质饮食吃得过多了,肠胃负担太重了,应减少或立即改为素食,以防止发生肠胃疾病。警惕秋季肠道传染病九月初秋,仍是肠道传染病的易发季节。由于这一时期的气候一般比较潮湿闷热,空气流通也不畅,细菌滋生,食品极易变质,很多吃了生冷食品或者不洁食物的人胃肠不适,加上不少肠道疾病都来得很快,导致消化内科患者增多。这个时候如果不稍加注意,很容易就会中招。肠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症状有腹痛、腹泻、呕吐等,临床上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包括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甲型肝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患者以儿童、中青年居多。病人大多有在外就餐的经历,多是由于不洁饮食引起。预防原则:谨防“病从口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喝开水、不喝生水;食用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吃生、半生水产品以及不洁食品;外出就餐、旅游要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入夏以来,我市各级医疗机构腹泻病人数较其他季节有明显上升,市民如出现上述症状,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大肠“经”,啐啐念肠道有人体第二大脑之称,好的肠道是我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法宝。反之,就会成为万病之源、成为人体衰老的加速器!因此,肠道保健,刻不容缓!健康管家在此赠你几句大肠“经”。膳食结构要均衡:一日三餐的饮食应做到粗细搭配,荤素都吃,尤其是要常吃些全谷类、薯类、豆类、蔬菜瓜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研究表明,膳食纤维不仅促进肠道蠕动加快粪便排出,而且能抑制肠道内有害细菌的活动,加速胆固醇和中性脂肪的排泄,有利于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这与古代医家提出的“要想长生,肠中常清”的道理是一样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