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

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10月~年11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入组前均与其授权委托人签署入组同意书,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年标准;年龄18~60岁;精神神经功能正常;营养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入组前合并精神异常者;存在神经系统疾病者;运动功能不全者;语言表达能力不全;文化程度为文盲者;全身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者;妊娠及哺乳期者;预计生存时间在24h以内者。观察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18~60岁,平均(46.4±2.0)岁;入组时APACHEⅡ得分15~55分,平均(35.6±2.0)分;发病时间1~24h,平均(8.2±0.3)h。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为18~60岁,平均(46.5±2.1)岁;入组时APACHEⅡ得分15~56分,平均(35.7±2.1)分;发病时间为1~24h,平均(8.1±0.2)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组时APACHEⅡ评分、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在发病后留置复尔凯鼻空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能量供应为83.7~.6J/kg,实施肠内营养时先进行等渗低速小剂量给予,并根据患者耐受度适当加快输注浓度与速度,进而提高输入总量。对于输注总量与时间控制上,第1个24h建议给予日输注总量的33.3%,并在随后48h将剩余66.7%量给予,在完成首次肠内营养后,注意观察患者耐受度,并添加平衡液,调节血糖稳定,对于清醒患者则可依据患者饥饿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在进行输注前,可先使用全自动电加热加温器实施加温治疗,尽量将营养液温度控制在35~37℃。对照组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后开始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通过静脉营养液进行能量补充。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后的血清蛋白(如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及白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统计两组干预后的炎症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情况及干预后两组细胞免疫CD4+、CD8+及CD4+/CD8+水平变化情况。

1.4评定标准

营养功能检测主要指标包括转铁蛋白(2.20~4.00g/L)、前白蛋白(~g/L)及白蛋白(35~50g/L),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炎症性细胞因子主要检测TNF-α(双抗体单步夹心法,5~μg/L),hs-CRP(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10Mg/L)及IL-6(酶联免疫吸附法,56.4~.3μg/L);细胞免疫功能(CD4+T、CD8+T及CD4+/CD8+比值)测定通过流式细胞法,检测仪器为美国BDFRCSCalihur流式细胞仪。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后血清蛋白相关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的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及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干预后炎症性细胞因子的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的TNF-α、hs-CRP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干预后细胞免疫CD4+、CD8+及CD4+/CD8+水平的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的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4+/CD8+比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的急危重症,发病后部分患者属于坏死型,本病死亡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且治疗难度大,常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本病可诱发急性呼吸衰竭、急胜肾衰竭、凝血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血糖调剂异常等多种并发症,发病后患者均处于严重消耗状态,多为负担平衡,故针对此类患者的营养支持十分重要。

本研究中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相对于完全胃肠外营养者,观察组干预后的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及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重要价值。另外,通过两组干预后炎症性细胞因子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TNF-α、hs-CRP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减少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意义。最后比较干预后两组细胞免疫CD4+、CD8+及CD4+/CD8+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4+/CD8+比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提示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提高机体免疫力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早期的胃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改善,并维持正常的肠道屏障功能,对减少肠道菌群异位,减少内毒素释放与吸收均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促进机体免疫球蛋白释放,提高胃肠道内相关内分泌激素水平的释放,对降低肠道高分解状态,维持胃肠道功能有重要意义。实施早期胃肠道内营养支持后,可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确保能量代谢平衡,而且通过改善消化道内血流分布状况,对维持循环功能稳定,确保胃肠黏膜消化与吸收能力等均有积极意义,可进一步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

原作者:张蕾

原作者单位:医院EICU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ongbinga.com/klsm/84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