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
《重庆日报》
大篇幅点赞彭水
感受脱贫巨变·彭水篇
再回梅子垭
重庆日报记者姜春勇陈维灯
《重庆日报》年12月8日5版
核心提示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是重庆贫困程度最深的4个县之一。今年2月,彭水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该县个贫困村全部销号,2万余户贫困户11万余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10月,记者陪同当年曾在彭水插队的周勇一道,重回彭水,抚今追昔,实地感受贫困山村发生的历史巨变……
重访嘉宾
周勇,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年至年,他在彭水县双鹤公社马家大队第六生产队(现彭水县梅子垭镇甘泉村五组)插队。
“清早起来就上坡哦,一上田来就把草薅哟,田中不见啰我的娇娥。等到九月包谷黄,酿成美酒一起喝……”
深秋时节的武陵山区,阳光温暖,微风拂来分外惬意。我们乘坐的车沿着山路盘旋而行,渐渐驶进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梅子垭镇甘泉村,山乡深处,栋栋农居掩映林间,一曲山歌婉转悠长。
绿树丛中的梅子垭镇佛山苗寨。
“真快啊!过去进村要4天路程,现在只要4个多小时就到了。”虽然已经过去51年,周勇仍然忘不了当年从朝天门到彭水落户时一路艰辛跋涉的情景,近4年的知青生活如今仍历历在目。
从4天到4个小时
行路难,是周勇对彭水的第一印象。
“年4月17日,我们重庆市上山下乡第一批第三船的知青,从朝天门码头出发。”周勇说,当时交通条件很差,到彭水县几百公里路,要坐两天多的船,还要走两天的路。
周勇(右4)与同学们在马家寨合影(年12月)。(受访者供图)
那天清晨,未满16岁的周勇和同学一道乘坐“人民29号”轮船,顺江而下,中午到达涪陵。次日凌晨3点,又从涪陵登上一条机动小船“红阳10号”,入乌江前往彭水。两岸悬崖峭壁,水流湍急,耳边是震耳欲聋的发动机声和“哗哗”的水响。
回忆起过羊角滩时的惊险一幕,周勇仍心有余悸:“船过五里长滩,必须用岸上的卷扬机‘绞滩’才能上行。站在甲板上,船摇晃得厉害,突然船身猛地向一边倾斜,几乎要把我抛向乌江。好在反应快,我一把抓住船舷才稳住身体。但是,头上戴的一顶军帽却径直飞向了江中,转瞬就被汹涌的江水吞没。这就是乌江给我上的下乡第一课。”
当年周勇眼中的乌江,是“穷山恶水”,毫无诗情画意可言。然而今天,车行乌江畔,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宛如画廊。
年,渝湘高速公路重庆段通车,重庆城区到彭水县城车程缩短为3个多小时。今天,已鲜有人会选择乘船去彭水,但在半个世纪前,这是最为便捷、时间最短的方式。
“鹿角到了……”周勇指着车窗外说到。当年他从涪陵乘船到彭水,已是傍晚,和衣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7点,继续开船。一个多小时后,船到鹿角沱,不能再前行,而前面还有60多公里陡峭山路。
一路爬坡上坎,步履艰难。黄昏时候,知青们终于到了一个叫“鞍子头”的地方席地而睡,过了一夜。这一天,周勇人生第一次一口气走了近50公里山路。次日清晨继续出发,继续翻过一山又一山……
历经4天跋涉,年4月20日中午,周勇和另外3个同学终于到了“新家”——人称“马家寨”的双鹤公社马家大队第六生产队。
这是周勇在农村学习的第一课——“走功”。随后几年,出工、打柴、赶场,在山里,干什么都靠一双脚,久而久之,他练出了一双“铁脚板”。
周勇在农村练就的第二项功夫是“背功”。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就是大口小底,高过人头的大背篼和扁桶。扁桶运干粪、包谷用背篼,一背篼装满能有一百多公斤。周勇从开始背二三十公斤就被压得龇牙咧嘴,到最后背个一百多公斤不在话下,在田坎山坡行走自如。
“莫说五十几年前,就是五六年前,鹿角到梅子垭,也只有拖拉机可通行。村里全是泥巴路,根本没得硬化路,背篼还是甩不落哟。”甘泉村村主任马应培说。
如今,随着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彭水县城到甘泉村的公路已建成水泥路,乘车也就一个多小时。甘泉村的通组公路也全部硬化,这次我们的车就一直开到了周勇当年居住的老屋门前。
截至年底,彭水全县公路里程近公里,乡镇和行政村通畅率%,梅子垭镇已实现全部村民小组公路通畅。
“菜腐汤”里说丰年
虽已深秋,目之所及,山岭满目青翠。在如今的马家寨,周勇已找不到记忆里的满目荒芜。
荒山披绿装,既源于当地实施了一系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举措,也得益于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以前烧水做饭都是烧柴,现在都是烧液化气、用电,没人上山砍树了,山也绿了。”马应培介绍,村民用水也不再靠雨水了。
甘泉村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季节性缺水突出。周勇记得初到马家寨时,“吃水主要靠堰塘积的雨水,有股腥臭味”。遇到天旱,就只能到山脚下的河沟背水。
背水用的杉木扁桶用桐油浸过,自重近10公斤,装满水接近80公斤,爬坡上坎,来回一趟要一个多小时。
现在,梅子垭镇完成了供水工程,干净清冽的自来水接入家家户户,没人再去背水了,甘泉村真的是有“甘泉”了。
走进村里,平展的水泥路延伸进村组,一栋栋民居、院落整洁美观。
听说知青“老周”回来了,当年村里的小伙伴都闻讯赶来。周勇指着一栋破败的木屋说:“马应江,还记得不,那年你把新房让给我住,娶婆娘都晚了几个月,呵呵。”
原来,刚到马家寨时,知青们没地方住。马应江的母亲特意将儿子的婚期推迟,将新房让给周勇和另一个知青住了一段时间。其实,当年所谓的“婚房”不过就是将一间木屋墙上贴上报纸,再准备两床新铺盖而已。
当时的马应江一家3口人,日子过得相当艰难。现在,马应江家已盖起一楼一底的楼房。“他家的房子在村里还算一般的,不少农户的新居更漂亮更讲究。村里的C、D级危房改造都有补贴,D级危房补贴是每户3.5万元。”马应培说。目前梅子垭全镇动态消除C、D级危房86户,村民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周勇(左一)与当年的小伙伴重逢。
暮色渐起,山岚随风至。周勇夫妇请乡亲们在村民马明强家门前的院坝里共进晚餐,继续闲话家常。
这是马明强才修好不久的房子,加上院坝有多平方米,屋前有回廊,整洁气派。满桌饭菜,色香味俱全。
周勇还记得半个世纪前,在彭水吃的第一顿饭——粉子饭、菜腐汤、海椒酱。“粉子饭就是包谷磨成粗粉做的饭,吃在嘴里满口钻,难以下咽。菜腐汤就是几颗黄豆磨成浆,加上萝卜叶子煮熟,用泡酸菜的酸水点一下,让豆浆把萝卜叶子凝固在一起,然后连汤带水放进嘴里,这是让粉子饭顺利下咽的主菜。海椒酱就是鲜海椒加水磨成酱,再加点盐,没一点油星。”
马应江将一盘菜推到周勇面前,“尝尝这个,还记得不?看看现在味道如何……”筷子未动,周勇已感慨万千:“菜腐汤?这道菜好啊!”
周勇细细咀嚼着菜腐汤,直呼过瘾。他告诉记者:“嗯,菜腐汤中已经是豆腐打主力了。以前是萝卜叶子里找豆渣,现在是豆腐里头找蔬菜。”
马应江的笑脸,荡漾在半杯苞谷酒里,微醺的双眼,似乎又看到当年初来马家寨时周勇那单薄的身影,“以前是苞谷、红苕、洋芋打主力,一年吃不到两回肉,菜腐汤吃得痨肠寡肚的……”
如今,71岁的马应江每月有元养老保险。3个子女,一个在梅子垭镇上开超市、两个在彭水县城工作,也经常给他零花钱,“现在真是吃不愁穿不愁。娃儿让我只吃八分饱,少吃油腻,要吃得健康,防‘三高’哈……”
杯中的酒已见底,围坐圆桌的老伙计们龙门阵越摆越长。
“我那3个娃儿,都读了书。一个在重庆打工,两口子收入还不错;一个在鞍子镇搞运输,还养了十几头猪,去年毛收入有二十几万元。”72岁的马明安当年是队里的记分员,“那时候干一整天,全劳力也就10个工分,只有两角多钱……”
“当年你们屋头都算松活的,我们屋里8个兄弟姊妹,那过起才恼火。”年过七旬的马明成对当年家中的窘境记忆深刻,“一上桌,只几分钟碗里就抢得干干净净了。衣服都是捡哥哥姐姐的,到结婚才穿上第一件新衣服。”
如今,马明成的大女儿师范毕业后成了一名小学教师,二女儿在彭水县城上班,“比我当年这个放牛娃强太多了。”
华灯初上,映红脸庞,盛世丰年里,山乡百姓笑逐颜开。
甘泉村摘帽了
月上柳梢头,深秋风凉,闲话家常的人们却意犹未尽,“来来,再喝一杯梅子镇的酒。”
梅子垭有酿酒的传统。如今,苗乡糯米酒已成为当地主要特色产业之一,很受市场欢迎。全镇10家酒厂总产值万,带动了当地玉米、苦荞、高粱等农作物种植,村民增收多万。
马应培介绍,甘泉村今年8月正式脱贫摘帽,如今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1万多元。村里还发展了多亩辣椒、47亩木耳,新种了多亩油茶,过两年就能进入丰产期。
梅子垭镇甘泉村村民采摘黑木耳。
人群中,拄着拐棍的马应华引起了周勇的注意,“脚啷个了,啥子问题?去看没得?”
“痛风,嘿恼火,医院住了1个多月院。现在政策好,有医保、扶贫医疗救助,将近万把块钱的治疗费用,自己只花了3千多块。”马应华告诉周勇。
据了解,彭水在全市率先设立健康扶贫基金,贫困患者在享受医保保险、大病保险、商业保险等保障政策的基础上,对其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不足90%部分,予以一次性补助,有效破解了“因病致贫返贫”难题。
梅子垭镇党委书记文振华介绍,去年全镇两千多人次享受健康扶贫医疗救助,补助金额达到84万元。今年,梅子垭镇又落实了建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期为村民开展健康体检。
40余户人家走出22名大学生
这次回马家寨,周勇最开心的是听到仅有40余户人家、余名村民的马家寨,已走出了22名大学生,其中还有一个考上了南京大学。
“年,我回马家寨的时候,就发现除了山变绿了,其它什么都没变。村民们还在为吃穿发愁,住房大多数还是破破烂烂的。一个字,穷。”周勇说马家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许多村民大字不识一个,这方面意识不够,好多娃儿失学。忧心忡忡的周勇一再叮嘱乡亲,“一定要让细娃读书,才能让后人摆脱贫穷。”
马明成告诉记者,“周勇这个话,我们记住了,现在大家都重视教育,再困难都要送娃娃读书。”
现在,梅子垭镇设有小学、中学,在校学生共计人,对贫困学生实现应助尽助。村民们告诉周勇,今年该镇一名贫困学生还考上了北京大学。周勇也告诉他们,去年梅子垭镇的一个学生还考到他的门下攻读硕士研究生呢。
近年来,为彻底斩断贫困落后的“穷根”,彭水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精准施策,所有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均接受义务教育,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已经通过了国家验收,在校大学生每年稳定在两万人以上。
不仅要脱贫,更要让梅子垭镇成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文振华兴致勃勃地说,近年来,梅子垭镇重点打造五个一民俗文化工程,就是一寨(佛山苗寨)、一馆(山歌传习馆)、一酒(梅子糯米酒)、一歌(梅子山歌)、一剧(影视剧外景地),助力乡村振兴。这两年,在梅子垭镇取景拍摄的影视剧有《深山仁心》《海棠花开》《火花映满心》等,“二天,乡亲们都可以上镜当群众演员了。哈哈!”
当晚,我们住在梅子垭镇佛山村的一个民居。56岁的民居主人左国淑说,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吃上旅游饭,“以前我们这里叫鸭塘,全部是烂泥巴路,走路都恼火,更莫说走车,一年到头没几个外村人来。这几年政府投资打造佛山苗寨,游人多了,我的农家乐一年要收入10多万元。”
清晨,我们作别梅子垭。悠扬的山歌又在耳边回荡:海碗喝酒哟兜底干哟,山歌唱起哟猛劲吼;摆脱贫困哟天地转哟,如今山乡也风流哟;桐子花开梅子垭,幸福梦想在心里头扬哎嗨……
坚持不懈多措并举
彭水旅游悄然崛起
重庆日报记者陈维灯
《重庆日报》年12月8日6版
核心提示
“山歌不唱呦,就不开怀呦!”“娇阿依,磨儿不推不转来呦!”在秀美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阿依河峡谷,每天都有山歌回荡在山间。
10年前,阿依河不过是武陵山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穷山沟;10年后的今天,阿依河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0年前,彭水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旅游景区建设几乎是空白;10年后,阿依河、乌江画廊、蚩尤九黎城、摩围山等旅游景区已成为彭水的新名片。
游客纷至沓来。年,彭水接待游客超过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多亿元。
曾名不见经传的彭水旅游,如何在10年间悄然崛起,并实现“旅游+扶贫”高质量发展?
景区带动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绍庆街道阿依河社区村民彭华兵在阿依河景区旁开了个农家乐,有40个床位。即使在旅游淡季,周末也能满房。
“我家共有4亩地,光靠务农挣不到好多钱。年,阿依河景区成气候了,我便开起了农家乐,现在一年能收入20多万元。”彭华兵告诉记者,靠着开农家乐的收入,他家买了车,孩子也上了大学,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阿依河竹筏泛舟。
经过近10年的打造,阿依河景区如今已成为彭水旅游的“招牌”,当地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吃喝玩乐游产业链条。在这里,游客可探秘喀斯特溶洞,乘坐竹筏聆听苗族山歌,徒步领略“一线天”的峡谷风光,体验激流险滩的漂流,还能在旅游小镇品苗家美味、看篝火晚会、采摘生态瓜果,感受苗族风情。今年1日至10月,阿依河景区已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门票收入.65万元。
旅游对当地脱贫带动作用明显:阿依河景区直接解决了当地多人就业。同时,景区还建设了个扶贫摊位、间扶贫商铺,免费提供给贫困户经营。还开设了5个旅游商品扶贫专柜,出售当地腊肉、土鸡、山菌等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大批游客的到来,还带动了阿依河景区周边11个镇(街)农副产品的销售和农家乐的发展,20万群众直接或间接因旅游受益,5万多人脱贫。
阿依河漂流。
数据显示,7年,阿依河景区周边及沿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元,到年已达到1.3万多元,旅游富民的效益凸显。
依托民族、生态、文化三张名片,彭水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生态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以“世界苗乡·养心彭水”为品牌,打造了阿依河、摩围山、乌江画廊、蚩尤九黎城、郁山古镇等一批精品景区,以及近30个特色小镇、特色村寨,以景区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创业。
罗家坨苗寨,游客跳起苗家舞。
距离彭水县城52公里的罗家坨苗寨拥有原生态的苗族集群部落,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但由于交通不便,地处偏远,过去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彭水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设计的原则,对苗寨农房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同时,按照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要求,完善苗寨的基础设施,满足游客吃、住、行、购、娱各方面的要求。如今,罗家坨苗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点,还建成了43栋充满民族风情的苗族特色民居。民居掩映在绿树田园间,让人宛若置身油画中。
“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到寨子里耍,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拨客人。”在当地开农家乐的谢琼说,罗家坨苗寨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她靠开农家乐年收入8万多元,一家人不但脱了贫,还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
品牌营销
“一节一赛”提升景区影响力
持续不断地开展各类独具特色的文旅活动,强化品牌营销,是彭水旅游崛起的秘诀之一。目前,彭水每年开展各类与旅游相关的活动逾百项,不少活动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水上运动大赛。
其中,近年来连续举办的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一节一赛”,不但将体育赛事与节日庆典、旅游资源和彭水厚重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彭水神秘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还打造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摩托艇联赛、国际艺术滑水比赛和阿依河国际漂流赛等体育赛事品牌。
作为“一节一赛”的重头戏之一,今年,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已举办到了第九届。从7月踩花山节开幕到年底,彭水还相继举行了相亲会、庙会、自行车赛、亲子户外运动挑战赛等10余项精彩纷呈的活动,通过活动全力推介阿依河、蚩尤九黎城、乌江画廊、摩围山等当地重点旅游景区,不断提高“世界苗乡·养心彭水”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苗族踩花山节活动现场。
依托“一节一赛”,当地乡村旅游顺势崛起。今年7月,在毗邻摩围山景区的润溪乡樱桃井村黄地峡,一场“共享农场认领”活动在许多人的朋友圈里刷了屏。黄地峡共享农场拿出块土地供市民认领,市民认领土地后,不但可种植、收获、品尝高山蔬菜,还能享受恬静的慢生活。
紧紧围绕“一节一赛”旅游发展策略,润溪乡加快完善设施场地,举办共享农庄丰收采摘体验、学生团队劳动教育体验、徒步丛林穿越、环池自行车竞技、休闲垂钓体验、巧媳妇刀工比赛、乡村美食展、太极健身、露营纳凉等系列文化活动,如今已成为集休闲度假、康养健身、农耕体验、避暑纳凉、民宿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
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
“彭水发展全域旅游,根本目的在于增加群众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彭水县文旅委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彭水通过旅游,直接带动了3.2万多人实现就业,还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过去的润溪乡樱桃井村是贫困村,也是典型的“空壳村”,但村里的黄地峡景色优美,气候凉爽,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0多度。年,润溪乡依托黄地峡的自然风光,引进社会资本打造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巴渝民宿,对村民房屋进行合规新建改造,统一规划村容村貌,建成市级巴渝民宿示范点。
游客驾车行驶在润溪乡樱桃井村。
今年58岁的邓应奉自小生活在黄地峡,过去,他和老伴守着一亩三分地,种点玉米、蔬菜过活。当地发展巴渝民宿后,邓应奉的房子由重庆巴渝民宿公司统一改建、统一配置,利润由公司和邓应奉按照2:8分红。就这样,老邓没花一分钱,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当起了老板。
“游客也由公司统一安排。我们不担心没得游客,只要管好房间卫生,做好伙食就可以了。做起来还是轻松,在屋头一年就能赚三四万块钱。”邓应奉说,连民宿房间内的洗漱用品、拖鞋、电视都是公司统一提供。
按照“巴渝民宿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樱桃井既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帮助群众找到了一条稳定增收的致富道路,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打下了基础。
汉葭街道,游客在脆红李基地采摘李子。
在彭水县靛水街道火石社区,49岁的魏江华对当地发展旅游带来的变化有着深切的体会。
因为没有固定收入来源,还要供养3个孩子读书,魏江华曾欠下一身债。后来,彭水九黎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黎公司”)对口帮扶火石社区,公司结合当地民族特色旅游,对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分析后,建议魏江华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米粉。年,在九黎公司的帮助下,魏江华购置了米粉加工设备搞起了米粉加工,现在日产米粉多公斤,大部分都通过九黎公司对外销售,每天纯利润近元。“欠的债都还清了,大儿子去年大学毕业后在重庆安了家。”魏江华说。
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介绍,近年来,彭水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生态经济,从“品牌建设、活动助推、全域建设、彭水特色”着手,坚持走文旅融合型高质量发展路子,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中做大金山银山价值。年到年,全县接待游客量从万人次增加到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10亿元提高到多亿元,两次被评为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数读彭水脱贫攻坚
11万人
全县个贫困村全部销号,2万户贫困户11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3.2万人
通过旅游带动了3.2万多人实现就业,7多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元
从年到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元增至元,增长1倍多。
多亿元
全县接待游客量从年的万人次增加到年的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10亿元提高到多亿元。
%
30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全县行政村通畅率、自然村通达率以及脱贫村通客车率、通动力电率、光纤覆盖率、4G网络覆盖率均达%。
10%
全县基层首诊率保持在72%左右,贫困患者住院自付费比例保持在10%以内。
32.5万人次
年至今年9月,累计兑现一次性医疗补助资金1.3亿元,基本医疗保险累计报销支付医疗费用4.4亿元,落实医疗救助资金万元,惠及贫困患者32.5万人次。
—END—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骆容︱编审:黄智宇
审核:周青松
策划:温江华
彭水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