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消化内科收治了41岁的李某,诉左下腹间断隐痛,排便后减轻,大便无异常。
在做结肠镜的时候在患者的横结肠发现了巨大息肉,它长得是这样子的。
图表1位于患者横结肠山田IV型息肉,
表面呈分叶状,充血糜烂明显。
息肉大小约2x3cm,表面糜烂,恐怕已经有部分癌变。
李亚岭主任在内镜下为患者行EMR治疗(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治疗完之后是这个样子的。
图表2左图:息肉基底部切除;右图:钛夹夹闭创面。
(金属夹会在半年-2年之间逐渐脱落,不用担心。)
取下的息肉组织送病理检查。
图表3低级别绒毛状管状腺瘤
病理结果让人长吁一口气,所幸未见癌变,但也不远了。
患者如果不在意,晚个几年再来做肠镜恐怕就是结肠癌了,
到时治疗没有这么简单、花费也会非常多。
那么问题来了
息肉有哪些类型?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吗?
腺瘤息肉进展为肠癌要多久?
息肉常见吗?什么样的人容易得息肉?
怎么发现结肠息肉?
什么样的人需要做结肠镜检查?
大肠息肉,就是在大肠粘膜表面的赘生物,发生原因不甚明了,它可以分布于结直肠的各个部位,尤以左半结肠和直肠较为多发。在中老年人群很常见,40-50岁检出率可达10-30%,50岁以上检出率高达30-80%。近年数据显示,在40岁以下的年轻人当中检出率也在10%以上。肠息肉笼统的可以分为好的和坏的两类,好的一般不会癌变,后者即腺瘤性息肉。研究发现,有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一般经历: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一般需要5-30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腺瘤性息肉——邪恶而冷血的潜伏者
结肠息肉一般没有临床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等器械检查。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腺瘤性息肉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发展可能。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切断息肉癌变之路。虽然大部分医生根据经验,肉眼下大致可以判断良恶性,但活检后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才是金标准,其中因此检查出肠道息肉都应进行切除。
一般来说,直径较大的息肉存在癌变的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大。
结肠息肉5-10年演变为癌症,后浸润、转移。
不同的肠息肉癌变程度不一样
1.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
2.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
3.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10年癌变率约1%-5%。
4.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10年癌变率达30-70%。
5.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癌变率达23%。
早发现早切除是降低肠癌发生率的关键!
由于息肉演变成癌的过程非常漫长,如果能在萌芽状态就予以切除,就能有效阻断它的癌变之路。退一步讲,即使癌变了,如果能早些时间发现,只要没有转移,手术切除后治愈率高达95%。等到了晚期,癌细胞会离开结肠、直肠和小肠的薄壁组织,直接进入血流,可在人体内迅速扩散,晚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往往低于20%。如果伴有肝脏或肺的广泛转移,单纯手术就比较困难,即使采用很强的化疗、或靶向治疗,五年存活率也仅有10%左右。
所以,
早发现早治疗!
早发现早治疗!
早发现早治疗!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结肠镜是筛查肠癌的金标准!
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肠癌及息肉最有效的方法,以下高危人群需要结肠镜筛查:
①大肠癌高发区年龄超过40岁者;
②有肠道症状的人群。如反复黑便、排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潜血阳性而上消化道检查未能发现病变者,还有排便异常如慢性腹泻或长期进行性便秘的人群;
③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或腺瘤病史的成员;
④炎症性肠病(克罗恩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药物治疗后者;
⑤大肠癌或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者;
⑥有盆腔放射性治疗和胆囊切除史者。
⑦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
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酷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者等。
有肠癌家族史者怎么办?
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中起重要作用。在结直肠癌患者家族成员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3-4倍,结直肠癌家族史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约有1/3的结直肠癌与遗传有关,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所以,直系亲属有消化道肿瘤病史者,要高度警惕,及时筛查。
怎么预防结肠癌呢?
对于这样一个潜伏者我们就没有办法吗?难道我们对于这个可怕的对手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吗?
当然不是,其实,我们有办法对付它。
首先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控制体重,戒烟,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肉食,多摄入高纤维食物,坚持规律的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等等。
健康饮食尤为重要。多项研究已经表明,饮食结构和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患大肠癌的风险,以下两点尤其重要:
少吃红肉和加工过的肉制品(熏肉,火腿,香肠等)会增加大肠癌的风险,这些烟熏腌制的加工肉类中通常还加有防腐剂。
多吃高纤维食物,促进排便,减少废物和毒素对肠壁细胞的伤害,可以降低大肠癌的风险。
然而,预防大肠癌效果最佳的饮食并不是完全素食,而是“pesco-vegetariandiet”:素食加鱼类等水产。以果蔬五谷为主辅以水产的pesco-vegetarian饮食可以降低大约45%的大肠癌风险。
其次,要有健康查体的意识,尤其是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行肠镜检查,对于腺瘤要露头就打,把病变消灭于萌芽状态,不要给予其长期潜伏的机会。这样就能为我们肠道的肠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
总结与忠告
40岁后的体检不能漏掉肠镜;
如果发现息肉,不管性质如何,绝不姑息,格杀勿论;
遵医嘱定期复查;
如此这般,可能今生你再也与肠癌无缘了!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