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瓦茨拉夫·克劳斯。前捷克总理,并两度当选捷克总统。布拉格经济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捷克的经济部门工作,是一位专业的经济学者。
关于本书
《环保的暴力》从专业的经济学角度出发,引用了大量科学数据,带读者重新审视了环保问题,尤其是“全球变暖”问题的科学真相,以及环保主义背后所宣扬的专制主义意识形态。
核心内容
瓦茨拉夫认为,“全球变暖”的确存在,但其程度轻微,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极其可疑。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会收到效果,反而会降低人类经济的发展速度,影响人类的自由。考虑到科技进步效应,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什么也不做,加快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速度,在未来自然而然地应对这一问题。
本书是《环保的暴力》。这个书名有点奇怪,我们都觉得环保是件好事儿,为什么说环保是暴力的呢?这是因为本书的作者觉得,极端的环保主义是对人类自由的侵犯,是对全人类所施加的一种专制主义的暴力。在这本书里,作者没有重复那些你以前听过的那些陈词滥调,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完全颠覆了我们对环保问题,尤其是“全球变暖”这个问题的认知。
全球变暖这个话题你肯定很熟悉了,就是因为人类燃烧了太多的化石燃料,产生了太多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温度上升。前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叫《难以忽视的真相》。这部纪录片非常震撼,其中有个镜头,是北极冰层融化,导致北极熊找不到浮冰落脚,最后体力耗尽,活活淹死在水中。这就显示出全球变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灾难,纪录片呼吁人类要全力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但在今天要讲的这本《环保的暴力》中,作者却把阿尔·戈尔的纪录片狠批了一顿,说它荒诞不经,危言耸听,科学性极差,没有在数据和结论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只是在一味地夸大灾难性后果。整部纪录片充斥着各种煽情的桥段,根本就不是在提供科学真相,而是在宣扬一种意识形态和宗教崇拜。
这本书的作者和戈尔一样,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就是曾担任过捷克总理,并且两度当选捷克总统的瓦茨拉夫·克劳斯。《环保的暴力》这本书,就是瓦茨拉夫在任捷克总统期间所写的。
在政坛之外,瓦茨拉夫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专业经济学家,他是捷克布拉格经济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在这本书中,他正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对以阿尔·戈尔为代表的极端环保主义进行批评。就在这本书出版的年,瓦茨拉夫应美国众议院的邀请,跟阿尔·戈尔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这次辩论中瓦茨拉夫的发言内容,在本书附录中也完整记录了。
瓦茨拉夫在《环保的暴力》中说,全球变暖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科学问题,倒不如说是一种专制的意识形态。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瓦茨拉夫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全球变暖”这一环保问题的现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第二个问题是,在瓦茨拉夫看来,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第三个问题是,瓦茨拉夫为什么说环保主义是一种专制的意识形态。
第一部分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全球变暖”的现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当谈到全球变暖问题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近几百年来,由于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因此导致了地球气温大幅上升,造成了海平面上升等重大环境问题。这其实就是主流媒体、教科书以及环保主义者给我们灌输的观点。但在瓦茨拉夫看来,这个说法里的每一句话,都经不起推敲。
先来看看地球气温到底上升了多少。瓦茨拉夫并没有否认全球变暖的存在,他引用了美国加州大学教授霍兰德的论文,说从19世纪60年代到现在,大约年的时间,地球表面的空气温度只上升了0.6摄氏度。也就是说,全球变暖虽然存在,但变暖的程度却很小。这跟很多其他的气象学家的结论基本一致。比如弗吉尼亚大学的气象学家弗雷德·辛格就说,全球变暖的情况的确存在,但这种变暖的程度非常轻微,几乎察觉不到。瓦茨拉夫还在书里引用了两张图表,显示了从年到年这一百多年间的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其中的气温曲线只有非常微小的上扬,这也印证了气候学家们的观点。
而且瓦茨拉夫还说,不只是气候变暖的幅度很小,变暖的现象很可能不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我们来看看他为什么这么说。
大约年以前,中国那时候还处于商朝时期,当时的地球气温比现在还要高。在唐朝时期,地球的温度也比现在高,直到公元9世纪温度才开始下降。很显然,商朝和唐朝的时期离工业革命还很远,人类的生产水平比今天低多了,气候变暖不可能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只能是自然原因。
到了20世纪初的时候,地球出现了一次低温时期,大概下降了0.4摄氏度。而在年到年期间,全球平均气温也是逐渐下降的。在这两个时期,人类的各种工业生产活动已经非常繁忙了,碳排量很高,不可能导致地球温度下降。所以这两段气温下降的原因,肯定也是自然原因。
从这些数据中就能看出来,对气球温度影响最大的因素肯定不是人类,而是环境的自然变化。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各种能量,追根溯源,都跟太阳有关。跟太阳的活动相比,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瓦茨拉夫引用了许多专业学者的观点,认为地球气候的变化是一个自然过程,主要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轨道的变化所引起的,人类对气候的影响程度很小很小。
的确,早在人类存在之前,地球的温度就在持续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一点的话就会发现,地球在万年前的气温,比现在要高得多。在地球的历史上,大规模的全球变暖和全球变冷的案例比比皆是。你可能听说过一些名词,比如冰河时期、冰期、间冰期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反映地球气候变化的词语。目前地球正处于一段间冰期中,间冰期的气温相对温暖,而且跟上一次间冰期相比,现在的地球还算是凉快的。所以瓦茨拉夫在综合了这些学者的观点之后提出,目前地球的气候变暖过程,只不过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过程罢了。如果我们把全球变暖的原因完全归结为人类活动,那肯定是不科学的。
地球的升温幅度很小,而且未必与人类活动相关。不光如此,瓦茨拉夫还进一步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地球升温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因为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地球上高纬度地区冬季和夏季的温差可以达到20到60摄氏度。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是万分之三左右,对气温的影响幅度并不大。有学者在研究模型中发现,二氧化碳对大气温度的影响大概在1.5到4.5度之间,实际的增温幅度可能更低。而且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存在着一种自然变化的过程,本来就不是恒定的。不光如此,地球大气中还有许多其他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比如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它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是二氧化碳的三倍以上。影响地球气候的因素如此之多,相互之间的作用如此复杂,我们怎么能把全球变暖都归结到那一点碳排放上呢?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刚才的这些观点,是不是瓦茨拉夫的一家之言呢?在主流科学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难道不已经是一个共识了吗?
还真不是。在年的时候,来自6个国家的10名科学家发布了一份《独立决策者摘要》,专门研究气候变化问题。这份摘要认为,气候变化的确存在,但这主要是一种自然变化的结果。把气候变化的原因归结为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科学假设,但目前并没有完善的理论依据。
除了这份摘要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科学调查报告,比如包括72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超过名科学家共同签署的“海德堡呼吁”,以及80多位科学家签署的“莱比锡宣言”等等研究,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所以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这件事儿,在科学界并不是一个被完全接受的共识。
的确,地球气候是一个典型的混沌系统,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交叉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很难把某个现象归结到一个单一的原因上。所以瓦茨拉夫才说,人类活动产生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这件事儿,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假说,而不是科学事实。
好,讲到这里,“全球变暖”的现实情况你就有所了解了。瓦茨拉夫综合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后提出,地球近年来的确有变暖的趋势,但气温上升的幅度很小。而且这种升温,主要是地球的自然变化过程,人类活动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小。总而言之,全球变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第二部分
刚才讲到了,全球变暖虽然幅度很低,也的确存在。那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来看看,在瓦茨拉夫看来,我们应当怎样去应对全球变暖问题。
在全球变暖的趋势面前,环保主义者总是说,人类应当降低资源消耗,放慢发展速度,要早早开始为子孙后代考虑。但瓦茨拉夫通过专业的经济分析提出,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生活造成严重伤害。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分析的。
瓦茨拉夫引用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T.C.谢林曾经举过的一个很好玩的例子:如果在年,也就是大约年前的时候,人们能想到的最大的气候变化问题是什么?答案是泥泞。因为当时柏油路和公路在美国还很少见,绝大部分路面都是泥地,经常出现汽车陷进泥潭,自行车和行人寸步难行的状况。如果当时人们操心气候变化问题的话,那最大的担心就是气候会变得更加湿润,让路面的泥泞状况加重。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当然不值得操心。随着技术的进步,美国所有的道路都已经是坚固的水泥路了,无论气候有多湿润,都影响不到人们的生活。
瓦茨拉夫说,谢林提出的这个思路,对我们分析气候变化问题至关重要。年以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会产生很多像“坚固的水泥路”这样的科技进步。而在经济学中,当我们分析未来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科技进步因素所带来的决定性影响,否则就很可能是在瞎操心。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资源枯竭”问题。你从小肯定就听过这样的说法,说“某某资源的储备还剩多少多少,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再过几十年就会被用完”。好,那为什么至今为止,我们也没听说哪个资源被用完了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人类的知识储备在不断增长,科技在不断进步。以前没有找到的矿藏,现在找到了;以前没能力开采的矿藏,现在可以开采了;甚至是以前觉得这个资源不可替代,现在发现,比它好用的资源多了去了,根本不用指望它了。比如人类根本等不到石油用完的那一天,核能技术就已经发展起来了,就不需要石油了。所以在经济学家看来,只要人类的技术持续发展,所谓的资源枯竭就是不可能的。
这里还有件有趣的八卦:年的时候,有两位教授打了个赌,赌5种代表性的金属的价格在未来到底是会上升还是下降。结果发现,每种金属的价格都降低了,这说明这些金属资源不仅没有枯竭,反而变得不那么稀缺了。
从这个例子中你就能看出,科技进步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在气候变化问题中也同样如此,瓦茨拉夫又举了个例子,说假如有一对70岁的老夫妻,一辈子都在农场中操劳,在他们经历的这70年岁月中,气候是逐渐微微变暖的。但你如果问他们,这70年间对他们的收成和工作方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他们肯定不会说是气候。耕地的工具从马换成拖拉机,家里的照明设备从煤油灯变成电灯,这才是最最重要的转变。气候上的微小变化,在技术进步的因素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在瓦茨拉夫说,技术进步和财富积累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变化。我们根本不需要为子孙后代操心,他们自有他们的办法,这些办法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我们当前觉得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子孙后代看来根本连问题都算不上。而极端环保主义者是在用今天的科技和财富水平,来对年以后的世界进行思考,这是一种致命的错误思路。
好,既然如此,那瓦茨拉夫认为,我们到底应当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呢?他给出的答案很直白:不用管,不需要采取任何特别的行动。瓦茨拉夫认为,人类应该专注于解决其他更紧迫的问题,鼓励经济发展,通过技术进步来自然而然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瓦茨拉夫对自己的观点做了一个解释。他说我虽然不认同环保主义者的做法,但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应该
这本书还需要解决一个终极问题,就是回答有关“全球变暖”的疑问。或者更准确地说,全球变暖是否跟人类的活动有关。书中提出了一系列质问:没有人能解释为什么在过去的25年中,全球变暖只发生在北半球。没人知道为什么全球海洋在年至年降温,为什么格陵兰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变得更加寒冷,以及为什么全球平均气温在年至年间下降——当时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与今天相等。克劳斯的结论是:“鉴于众多的不确定性,将气候变化的影响最终归结于人的因素,这纯属看法问题。”书中还提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论点:“全球变暖不仅发生在地球上,还发生在火星、木星、土星,甚至冥王星上!”最后克劳斯总结说:“今天盛行一时的全球变暖理论以及关于其原因的假说,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但就本质上来讲,则是极其危险的。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环保的暴力》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什么都不做。只要让人类活动的自发性来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数以百万计明智、理性且独立行动的个人所造成的结果总和,绝对胜过任何刻意设计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行为。在书的最后,克劳斯说:我们应该鼓励和推广生态意识、生态敏感性以及对生态的得了白癜风要怎么治白癜风患者爱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