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已成为都市人的流行病,
“至少占肛肠科门诊的20%,患者从十几岁到几十岁都有。”浙江大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浙江省结直肠疾病诊治中心副主任陈文斌主任医师说,
很多人觉得便秘是个小问题,吃点泻药就可以了,却不知道乱吃泻药不仅会形成药物依赖,还可能会患上结肠黑病变,会增加患大肠腺瘤性息肉的风险,甚至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率。
前不久,陈医师就碰到一位因长期吃泻药,诱发结肠黑病变的患者。
腹痛腹胀一个月
肠子黑乎乎一片像蛇皮
四五年来,45岁王女士经常为便秘困扰,常常一个星期也排不了一次。
一开始,王女士试着吃些香蕉、苹果,喝些酸奶、蜂蜜水来润肠通便,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无奈之下,她只好去药店买泻药,泻药的效果还真不错,一吃就拉。之后,她一遇到便秘问题,就吃泻药。
渐渐地,王女士发现一不吃泻药,就不想排便,有时候需要吃上两种泻药才能排便。
几年下来,王女士家里堆满了各种泻药,凡是能叫得出名字的,她几乎都吃过,而大部分泻药以大黄、芦荟、番泻叶等成分为主。
大半个月前,她突然出现腹胀腹痛,排便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顺畅了,心里感到有些慌,医院看病。
听说王女士有常年吃泻药史,陈文斌医师让她做了个肠镜。
“正常人的肠子应该是粉红色,有血管纹理的,而她的肠子却一片漆黑,像蛇皮一样一块一块的,就连肠黏膜都发黑了,属于典型的结肠黑病变,这与她长期服用泻药有关。”陈医师说,
临床发现,只要有吃过泻药的便秘患者,尤其服用蒽醌类泻药者(芦荟、番泻叶、大黄),肠子或多或少都会发黑。
结肠黑病变是一种少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以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便秘、下腹胀痛、黏液脓血便等。
国外文献报道认为,主要与滥用泻药有关,特别是蒽醌类泻药。
四种泻药中
刺激性泻药伤害最大
目前,市场上泻药主要分四类――
膨胀性泻药
典型代表:非比麸
这类泻药含有大量的不可溶性纤维,有良好的吸水性和膨胀功能,可使粪便吸水、体积增大,进而促进结肠蠕动,使粪便排出;
润滑性泻药
典型代表:开塞露
具有润滑肠壁、软化大便、使大便易于排出的作用。
渗透性泻药
典型代表:乳果糖
有利于肠道有益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刺激结肠蠕动,增加渗透压,使水分向肠腔内移动,以增加粪便水分,从而软化大便;
刺激性泻药
典型代表:番泻叶
原理是刺激肠管蠕动,阻止肠液吸收,增加水、电解质分泌,润滑肠壁,软化大便。
四类泻药中,膨胀性泻药效果较差,刺激性泻药效果最好,深受便秘者喜爱,但长期使用,会形成耐药或药物依赖,不仅药效打折,还会造成肠道功能紊乱,引起严重的肠绞痛,这也是为什么王阿姨会觉得腹痛腹胀的原因。
更严重的是损伤肠黏膜,当深棕色的蒽醌类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在肠壁上被吸收沉积,最终导致“结肠黑变病”。
临床上,将便秘分为慢传输型(肠动力差,没有便意)、出口梗阻型(有便意但解不出)、混合型三种,对于不同的便秘,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一味地乱吃泻药只能治标不治本。
面对五花八门的泻药,陈医师说,尽量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真的要吃,建议吃膨胀性泻药,不要一上来就用刺激性泻药。
一旦患上结肠黑病变,也不要过于恐慌。
陈医师说,结肠黑病变是可治愈的,但要及时就诊,并要立即停吃蒽醌类泻药。
治疗的同时,应多吃富含纤维素和润肠的食物,如玉米、红薯、土豆、南瓜、花生仁、核桃仁、梨、柿子等,适当增加运动,养成定时起居和排便的习惯,尽量避免依赖和使用蒽醌类泻药。
另外,便秘只是临床的常见症状,不是疾病,有些肠道恶性肿瘤也会引起便秘,对于长期便秘的患者,陈医师建议定期复查肠镜,以排查肠道肿瘤的可能。
三类人最易便秘
“四多”有助于预防便秘
陈文斌医师说:“三类人最容易便秘――生活习惯不良,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者;为减肥过度节食者;工作学习节奏紧张,经常忍便,忽视便意者。”
预防便秘,要先从生活习惯入手――多喝水、多补充膳食纤维、多运动、多补充益生菌。
网络杂志上也有各种润肠通便的食疗方,像吃香蕉、喝蜂蜜水,喝酸奶等,
陈医师说,有些确实有效果,但不一定对所有人有效,可以记一个饮食日记,看看自己到底吃什么东西通便效果好,吃什么东西容易便秘。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也很重要,即使当时没有便意,也要去洗手间“努努力”,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建立起定时排便的条件反射了。
本期科普指导专家简介
陈文斌
医学博士,肛肠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现为浙江大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浙江省结直肠疾病诊治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结直肠肛门疾病外科工作,积极推广规范化手术,擅长微创技术开展结直肠癌根治术、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擅长痔疮、复杂性肛瘘、肛裂、便秘、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每年完成肛肠外科重大手术余例,每年余例结肠镜检查及镜下治疗。主持及主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浙江省科技厅科研基金及其他省级科研项目共十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4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13篇。
来源:浙医在线葛丹娣
更多资讯:
介个弄弄?雾霾天窗子怎么开?不点进来会后悔!
必须收藏!史上最全浙大一院门诊预约攻略!
浙一办了场“救命”的讲座,跑友拿着体检报告追问专家:我还能继续跑马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