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神农本草经》。
1.《本草拾遗》:桑叶极看名鸡桑,最堪入用。
2.《本草图经》:桑叶可常服,以四月桑茂盛时采叶;又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时,一分在者名神仙叶泪口采取与前叶同阴干,捣末,丸散任服,或煎以代茶钦,令人聪明。又炙叶令微干,和桑衣煎服,治痢,亦主金疮及话损伤止血。
3.《纲目》:桑有数种,有白桑,叶大如掌而厚;鸡桑,叶花而薄;子桑,先棍而后叶;山桑,叶尖而长。以子
SānɡYè
铁扇子、蚕叶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桑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rusalbaL.
采收和储藏:10~11月霜降后采收经霜之叶,除去细枝及杂质,晒干。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l-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l-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l-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气温12℃以上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25-30℃,超过40℃则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则停止生长。耐旱,不耐涝,耐瘠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
栽培技术:用种子、嫁接和压条繁殖。种子繁殖:采收紫色成熟桑椹,搓去果肉,洗净种子,随即播种或湿砂贮藏。春播、夏播、秋播均可。夏播、秋播可用当年新种子。播前用50℃温水浸种,待自然冷却后,再浸泡12h,放湿砂中贮藏催芽,经常保持湿润,待种皮破裂露白时即可播种,按行株距20-30cm开沟,沟深1cm,每1hm2用种量7.5-15kg。覆土。约经10d出苗。苗高3-4cm间苗,去弱留强,并补苗。春、秋季按株距10~15cm定苗。嫁接繁殖:袋接法,于嫁接前20d剪接穗,湿沙贮藏,使砧木剪口处的皮层和木质部分离成袋状,然后插入接穗,以插紧为止。芽接,春、夏季用“T’形芽接或管状芽接(套接)。压条繁殖:早春将母株横伏固定于地面,埋入沟中,露出顶端,培土压实,待生根后与母体分离。春或秋季进行定植。按行、株距2m×0.4m开穴,穴径0.5~0.7m,穴底施入腐熟厩肥,上铺薄土一层,栽入,填表土后,将植株向上提一提,使根部舒展,再填心土,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定型后通过修剪、疏芽、摘心,养成一定树型(如地桑、低桑、中于桑、高于桑、乔木桑等不同类型)。修剪可用拳式修剪法,每年在基部伐条,利用潜伏芽萌生新条,数年后在修伐处形成拳状的树疙瘩。另有无拳式修剪法、留技留芽修剪法等。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桑萎缩病、桑疫病、桑褐斑病、桑根结线虫病等,虫害有桑螟、桑蟥、桑象虫、桑白蚧、桑天牛、桑蓟马、桑始叶螨等。
性状鉴别: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有柄,叶柄长1-2.5cm;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宽卵形,长8-15cm,宽7-13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有的不规则分裂。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的有小疣状突起;下表面颜色稍浅,叶脉突出,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脉基具簇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以叶大、色黄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叶片横切面:上表皮细胞方形,有的颇大,径向延长,其外壁略向外突起,内含钟乳体。下表皮细胞扁平,含钟乳体的细胞少见;可见单细胞柄、多细胞头的腺毛及单细胞非腺毛,以叶脉处多见;有的非腺毛基部膨大,内含钟乳体。栅栏组织1-2列细胞,不通过主脉,海绵组织细胞排列较紧密。主脉上、下表皮细胞内侧有厚角组织,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较狭,外侧有厚角组织,细胞较小,木质部新月形,有的在大维管束上方有一小的外韧型维管束。叶肉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偶有棱晶,主际薄壁细胞中含有棱晶,偶有簇晶。
粉末特征:棕绿色或黄绿色.①钟乳体直径47-77μm。②下表皮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6个。③非腺毛单细胞,长50-μm。④草酸钙簇晶及方晶,簇晶直径5-16μm。⑤腺毛头部类圆球形,2-4细胞,直径15-35μm,柄单细胞,长14-30μm。
桑叶:拣去杂质,搓碎,缀去梗,筛去泥屑。蜜桑叶:取净桑叶力口炼熟的蜂蜜和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桑叶斤,用炼熟蜂蜜20-25斤)
味苦;甘;性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明目。主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无痰;咽干口渴;风热及肝阳上扰;目赤肿痛。
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1.《本草经疏》: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会,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经霜则兼渭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台痈口,留穿掌,疗汤火,皆清凉补血之功也。
2.《重庆堂随笔》:桑叶,虽治盗汗,厢风温暑热服之,肺气渭肃,即能汗解。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看尤为要药。
3.《本草撮要》:桑叶,得麦冬治劳热;得生地、阿胶、石膏、批把叶,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炼蜜为丸,除湿弦风明目。以之代茶,取经霜者,常服治盗汗,洗眼去风泪。
4.张寿颐:桑叶,以老而经霜者为佳,欲其气之全、力之厚也,故人药用冬桑叶,亦曰霜桑叶。
《中华本草》
中华中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