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乡文学》杂志选稿平台第期
小洲照童心
大众日报编辑、记者
贾春国
有位西方文艺美学家说过,少儿看世界的方式是艺术化的。我不确定他人是否这样,至少我在孩童时代,首先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而非功利式的财富算计。下面的文字叙述,大致可以作证——童年的时候,在一个清秋的早晨,我知道了我家竟还有一块小树林。睡眼朦胧中,听见院子里笑语不断,我走出屋一看,只见姐姐挑进两只箢子(盛食品器具),刚放在天井里,正在擦着脸上的汗渍。箢子里各躺着一个胖大的冬瓜,上面铺满白面一样的霜,霜很薄,透着淡淡的绿。听大人说,冬瓜是家里自己种的,长瓜的地,在村南湖里一处“树台子”上。又听说,那时树还是些小苗苗,透光很好,农家人珍惜土地,就在空隙里套种了辣椒,茄子,葱姜芫荽,还有那冬瓜。实际情形究竟怎样,才不过六岁的我并不清楚,直到有一天,在大人引领下,我终于到了那块向往许久的小树林。记得过了年春上,在一个上午,堂叔大哥牵着我的手,往村南走了好远,拐弯穿过一大片芦苇,又跨过一条冒出稀疏苇草的小溪,走进了那片林地。那是个天晴气暖的日子,野外一派生机。芦苇有我肩膀高了,苇叶青青,野菜萌发,散发着清徐徐的气息。这里远离村庄,少有人来,十分幽静。望着绿汪汪的新芦和清波荡漾的湖水,我兴奋之情难以名状,瞬间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后来我上了小学,在温和的春风里,在清爽的秋凉里,一到周末,我写完作业,无事可干,经常也不和大人打声招呼,就一个人顺着已熟悉的路,不声不响去了那片小树林。渐渐地,我又约略知道,这片林地并非我一家所有,还有几户人家的,是生产队分给每户的树地。这是那个大集体年代,除了房屋院落外,唯一属于各家各户的东西。这片林子多是榆柳杨桐桑之属,它们实际长在一块南北狭长的水洲上,就是湖里一个小岛上,约有三四亩的样子。一到春夏之交,这里便绿意盎然起来。我第二次来到时,只见到处新枝吐翠,遍地野花,鸟鸣啾啾,蛙声一片。这里的鸟,有野鸭,有野鹌鹑,斑鸠,红冠,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鸟雀,但水鸟居多,尤其一种苇雀,叽叽喳喳,总叫个不停,可能因此,老家人都叫它“咋啦七子”,它们怕蛇、老鹰、黄鼬、野猫,更怕人发觉它们的窝巢。咋啦七子很机警,它们不像喜鹊和麻雀把家安在树上,或者屋檐下小缝穴里,而是在芦苇深处,精心挑选两棵粗壮的芦苇,在高到人兽够不到的地方安家做窝。这里一到夏秋,四周水汪一片,平时则常常三面环水,只有北边苇地里,浅水退去,有条羊肠小道蜿蜒而来。东南两面是水道,可通小船,所以也叫船道。船道和湖里纵横交错的水地相通着,人们从这里架船能去很远的地方。湖洲上也不都是树,南半部有三间土坯小茅屋,屋后树木掩护,屋前一片菜地。屋的主人是一位上了岁数的贾家老爷爷,但他只在暖和的季节,从村里儿孙那里搬过来,一个人住在这里。老爷爷有了年纪,喜欢清静,也顺便照看菜园子。那菜地里只种些大葱大蒜,萝卜白菜之类,我对那些青菜只是大略地望一望,陌生得很,似乎老爷爷也不高兴外人去地里走动。我主要好奇老爷爷远离村庄,独居此地,这太像传说中在深山老林修行的老神仙了,他屋里的小锅小灶,和用木棍搭建的简易小床,我也从未见过,觉得它们小巧实用,更像小孩过家家的玩器。两厢里间黑魆魆的,微光里似乎放了几件农具。我每次去小树林,只要老爷爷在,就去他那里坐坐,希望能和他攀上几句话儿。老爷爷留着一绺稀疏的胡须,嘴里含一杆铜锅烟袋。开始,我以为都是本家同族,又在荒远野外,他肯定会更亲热些,可实际情形让我有些失望,他看我的神情总是淡淡的,说不上冷漠,但决不算亲切。他从不问我是谁家的孩子,干啥来了,一副无动于衷,毫无所谓的样子。以后也是这样。然而,他清癯的容貌太古老了,十分像小人书上看到的古人模样。后来想想,他与写狐妖闻名的蒲松龄画像很有几分相像。老爷爷高高瘦瘦,颧骨凸出,泛着古铜色。他的头发怎样,是否戴了帽子,我记不起来了。我印象最深也最清晰的,是他那淡然的神情,仿佛早已看透了也看淡了世上的一切。我发觉,他的淡然,不是对着我的,他吸烟的时候,总是漠然或木然地望着远方,他的目光没有落在菜地,也不是湖上不时穿过的小船,甚至也不是远处漫天无涯的芦荡……烟锅里冒出缕缕青烟,慢慢升起,散尽,他也不去注意。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猜不透,有些困惑。大概,他沉浸在一生经历的历史尘烟里罢,他已经快九十岁了。我确信,这位与我有着遥远血亲的老爷爷,一定有许多古老的故事,其中也一定不乏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情节。好奇心使我忽略了他的淡漠,我终于忍不住,要试着探寻老爷爷心底的秘密了。有一回星期天,夜里刚下过一场稀疏的春雨,白天阳光明媚。稍能下地,我忍不住又去了那片小树林。我走到他的小屋,他正好在家。我找了条小木凳在门口坐下,四月底的阳光,已是暖意融融,温和地洒在我的脊背上,很是舒服。门旁,一只懒洋洋的白猫,卧在那里,眯着眼晒太阳。老爷爷坐在门口靠里一些的正中,装满一铜锅烟沫,慢慢吸起来。他的脚和手浴在阳光里,其余阴在暗影里。我鼓起勇气,很诚恳地问:“老爷爷,你住的这个地方,很久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他吸了口烟,沉默了片刻,略闪了我一眼,回答:“啊。”这“啊”,当地方言就是“是啊”的意思。然后不再看我。我不甘心,又问:“古代的男人,真的也在后脑勺留一根大辫子吗?”他还是“啊”。我接着问:“你一个人在这里,不嫌闷吗?”我试图将话题往深里引。这回老爷爷连“啊”也没有了。气氛有些僵。后来我回溯往事,忽然觉得,一个辈分差好几等的晚辈,一个小毛孩,问这样的问题,是否有不尊重老人家?也可能,在他看来,问这,根本就是多余。或许,在他心里,世上的事,说又如何,有什么好说的。他从晚清,民国,日本鬼子,到了新中国。从兵荒马乱,改朝换代,直到现如今,一路艰难困苦,跋涉走来,经受了多少日落月升,潮起潮落,悲欢离合……历尽了世像纷谢的老爷爷,也许已经了悟,天道苍苍,人事茫茫,尽管红尘滚滚,一时热闹非凡,最终无非烟消云散,归于沉寂。任你英豪权贵,还是平头百姓,到头来不过大梦一场,万事成空,何可道哉。不说比说好,就是说,又能说清什么呢?道可道,非常道啊。是的,这些道理,人世许多真相,是在几十年后我才有所领悟。在我那个年龄,老爷爷即便说了,我能领悟多少?虽如此,以后我只要去小树林,仍去看望老爷爷。他的淡然,如同那从未开垦过的荒原,我感到深远,神秘,浮想联翩。我觉得他的风骨,气度,与周围的风声,雨声,一草一木,水流鱼跃,蛙鸣鸟唱,和这里一切的万古天籁,无不天然一体。老爷爷也忽尔扁舟远往。菜圃旁水边,时常停着一只小木船,有时他人不在家,船也不见了,只剩一棵拴舟老柳,静静斜卧在水面上。苇丛深处可能还有他的亲朋老友。时值初夏,芦荡不深,见不到老爷爷,我颇感寂寥,不由四下寻觅,希望发现他的踪迹。我登高远望,越过云雾浮荡的湖面,只见有好几处被碧水环绕的小洲,虽有浓密的新绿掩映着,但当轻风掠过,能隐约看清上面住着错落的人家。后来知道了,望南,那是小伙伴培广的爷爷住的小岛。隔河东畔,是小学同学松林叔家,还有小学同学小兰家,不过听说小兰不爱上学,已辍学在家,有一回见她在水边洗菜呢。顺着宽阔的水道向西,有一个叫西屋子的孤岛。爹爹的好友孙大叔一家住在那里。等待许久,不见老爷爷回返,我只好一人闲步。他的屋门锁着,一把老式铜锁,静静地横在门上。门缝宽大,水边捉鱼的小花猫,悄悄地出出进进,略无忌惮。沿着水畔,老爷爷种了一畦老白菜,准备打种子用的。此时从白菜根部已经抽出几枝浅绿的细秆,秆稍开着柔弱的黄花,散散的,在微风里轻曳,几只蜜蜂在飞舞着。远看,像极了江南的油菜花,可惜不能成片。坡下清水里就要冒出小荷来了,去年夏,我曾见过,是一片不大的荷地,莲花有红有白,虽说让崖上的桑树遮住了一些阳光,但到了炎夏,藕荷照样茎粗叶阔,花也开得清逸俊俏,别有风姿。后来我上了初中,偶尔去那片树林,想再看望老爷爷,但锁门的时候居多。慢慢地,他的门前长出密密青草来了。渐渐地,那片菜地荒芜了,野菜与新钻出的芦草杂生。也许他年龄太大了,家人不放心,把他接回村里了吧?也许……我不敢再想下去。再后来,我上了高中,课业紧张,参加高考,要紧的事务太多太忙,闲适的心越来越少。直到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一回,我又路过那一带,小茅屋已经坍塌,小洲一带早已干涸,曾经辽阔幽深的芦荡,变成了连片的庄稼旱地。那些树木,不论成材的,还是边上的丛柳,已被砍伐殆尽。我问了家人,确切地知道,老爷爷已经走了很多年了。到了新世纪,大型机械更加厉害。那块曾是我梦幻乐园的树林,连同老爷爷留下的茅屋废墟,一并被连根掘出,削平深耕,与附近田畴浑然一体了。我忽然有所参悟,是不是该感谢这位老爷爷,感谢他始终没与我有过深层交往呢?湖水芦荡远去,童年,少年,青年,已是永不再见的过往,我的中年也即将结束,如果当初老爷爷和我过从甚密,岂不又给我平添一抹忧伤与凄凉吗?唉,世上的事,有些真的说不清是对还是错。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贾春国,男,汉族,生于年12月6日。山东省博兴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文艺美学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大众日报工作至今。
贾春国文集
(28)向往小院
(27)“粗心”的宋江
(26)也曾“水上漂”
(25)商业夹缝的一朵人文奇葩
(24)心雪
(23)谢谢“老马”
(22)绿野饭香
(21)拾柴火
(20)宽厚岁月长
(19)望月思亲(散文诗)
(18)小伙伴的作文趣事
(17)春风漫舞海棠梦
(16)思绪泉城
(15)回望康德老人的美学殿堂
(14)天边传来隐隐雷声
(13)怀念家政叔
(12)散淡人生自有味儿
(11)游贵阳花溪与南宁青秀山有感
(10)心中的林黛玉
(9)故乡的桥,故乡的船
(8)小儿看戏
(7)自然美的源泉
(6)时光之惑(贾春国)
(5)漫步
(4)赶集(贾春国)
(3)海棠怨(贾春国)
(2)二大爷讲故事
(1)乡情记忆——难忘那个雨夜
征稿启事
“乡韵乡情”公众平台是《董乡文化》《董乡文学》选稿平台,由博兴县作家协会主办。平台宗旨:追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希望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投稿时请直接粘贴文本,并附有一百字以内的个人简介、作者的照片、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照片请用附件发送。本平台提倡原创首发,文责自负,一旦发现违规现象,立即删除,并在三个月内不发表该作者的文章。投稿邮箱:xiangyunxiangqing.北京皮肤病专科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权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