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知的体位与眼压的小秘密

正常人的眼压通常在10mmHg~21mmHg范围内,以维持眼球的正常形态并使各屈光介质界面保持良好的屈光状态,同时眼压还是诊断和监测青光眼进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眼压并非一成变,它会受情绪、运动,昼夜节律等因素而改变。近年的研究发现,眼压和体位也有关联,具体分述如下:

仰卧位

正常人仰卧位时眼压较坐位时高,且不随时间延长而改变。青光眼患者也有类似的变化,但眼压控制的青光眼患者坐卧位时眼压变化幅度较眼压未控制者小。还有研究表明,坐位眼压大于21mmHg者,卧30min眼压显著高于卧5min眼压,反之却并未检测到这种变化。但也有研究认为,对于POAG患者在由坐位改为卧位的很短时间内,眼压就完成了这种改变。

当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坐位改为仰卧位时,正常人和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均会升高,并且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的幅度较正常人大。但是延长仰卧位时间,是否会导致眼压进一步升高尚无定论。

侧卧位

不论是正常人还是青光眼患者,侧卧位时主导眼的眼压均较非主导眼高,视野损害越重的眼,眼压升高幅度越大。究其原因,可能与这一体位时头部重量对主导眼的压迫所致,因此青光眼患者,需减少侧卧位。

俯卧位

大量研究表明,从坐/立位到俯卧位时,眼压升高的幅度比坐/立位到仰卧位时眼压升高的幅度大。俯卧位导致眼压升高的原因可能与静脉回心血量,脉络膜血管床容积增加有关。

手术和体位性眼压

小梁切除术不仅降低了坐位眼压,也减小了眼压随体位改变的幅度。对于隆起度高,微囊状,无血管等滤过泡特征的患者,其眼压变化的幅度更小。因此,小梁切除术能更好的降低眼压随体位变化的幅度。

体位变化和特殊人群的眼压

由坐位转为仰卧位时,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和对侧眼眼压升高幅度均较正常人高。这或许是此类患者对体位改变所诱导的眼压变化的调控能力较差所致,也可能与青光眼患者之间存在关联。

外伤性前房出血患者,体位诱导的眼压变化幅度越大,患外伤性青光眼的几率越大。

中度近视患者暴露于微重力环境后,更易发展为高眼压症甚至是青光眼。

体位引起的眼压变化

与青光眼患者视野缺损的关联性

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NTG患者由坐位转为仰卧位时,眼压升高幅度越大的患眼,视野损害越严重。还有研究发现,眼压升高幅度较大的POAG患者,视野丢失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减少的程度也较大。

这些研究表明,无论NTG,还是POAG患者的视神经损害可能更易发生在仰卧位。

眼压随体位变化的机制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眼压随体位的变化可能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A.眼动脉压及眼内血管容量

卧位时,回心血量,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眼动脉压增高,脉络膜血管床容积增加,眼压上升。

仰卧位时,头部血容量增加,导致眼灌注压、静脉压、眶内压均增加,使得房水排出阻力增加,导致房水蓄积,眼压上升。

俯卧位时,晶状体前移,前房变浅,房角变窄,从而阻碍房水外流导致眼压升高。

B.上巩膜静脉压

卧位时,上巩膜静脉压上升,血液反流至Schlemm管,阻碍房水外流,导致眼压升高。同时,年龄越大,上巩膜静脉压升高越大,眼压升高的幅度也越大。倒立位时,上巩膜静脉内的血液回流会严重受阻,从而引起上巩膜静脉压大幅上升,进而导致眼压升高幅度比其他体位改变时更明显。

C.神经调节

有研究显示,由坐位变为卧位时,健康受试者的睫状后短动脉血流速度没有变化,而NTG和POAG患者的血流速度会明显增加,进一步导致眼动脉压和眼压升高,这种错误的调控可能是青光眼发病的潜在机制。

了解了体位变化与眼压间的小秘密,有助于更好的诊断青光眼并客观的评价眼压。当然,不论POAG还是NTG患者在注意体位对眼压影响的同时,谨遵医嘱,坚持长期使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诺明?,只需一天一次滴眼,一次给药就能精准控制眼压超过24小时,降眼压幅度达30%以上,同时减少异常眼压波动。诺明?为开角型青光及高眼压症患者构筑了一道坚固的护眼防线。

参考文献

刘伟,邢小丽,李健.体位与眼压[J].中华眼科杂志,,51(2):-.

远大天天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ongbinga.com/klzl/7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