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Melzak和Wall提出了著名的“闸门学说”,奠定了SCS的理论基础,该学说认为外周疼痛的“电-化学”信息通过细的无髓鞘C纤维和少量有髓鞘A-δ纤维传入脊髓,这些纤维终止在脊髓背角胶质,即脊髓的“门”,同时触觉或振动觉由粗大的A-β纤维也传至脊髓的这个“门”,而机体接受粗纤维传来的触觉或振动觉后将关闭接受细纤维信息的“门”,也就是说对脊髓后柱粗纤维的电刺激可逆行抑制细纤维传导的痛觉信息。但后来人们发现“闸门学说”并不能完全解释SCS的镇痛原理,目前对SCS的镇痛机制尚没有完整的理论解释。从年Shealy等第一次临床应用SCS至今,其在治疗慢性疼痛上已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SCS的电极及设备的发展也逐渐成熟。
由于神经根进入脊髓的位置比神经根进入脊柱的位置要向头侧高几个节段,因此理想刺激位置要比疼痛所对应的脊柱节段高。将电极植入到胸段或颈段脊髓硬膜外的后方与疼痛部位同侧的空间,并且植入位置要能激发出感觉异常(通常为酥麻感),这个感觉异常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
SCS的手术方式通常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在局部麻醉下植入电极,并在术中进行电刺激测试,以初步评估SCS的效果,一期手术后可行试验性治疗一周,若患者疼痛缓解满意,可二期手术放置植入性脉冲发生器(implantablepulsegenerator,IPG)。SCS的术后调控参数主要包括电压、脉宽和频率。调节上述刺激参数可在治疗过程中获得个体化的治疗效果。二、SCS的临床应用和疗效SCS在治疗严重的、传统治疗失败的慢性疼痛中具有较低的侵袭性且具有可逆性,并相对安全,几乎没有副作用,无上瘾性,有长效的治疗效果。
背部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backsurgerysyndrome,FBSS)是指腰骶椎手术后疼痛持续存在或在消失一段时间后出现复发的疼痛综合征。据报道FBSS在腰骶椎术后的发生率高达10%-40%。对于FBSS的治疗SCS比再手术治疗更有效。一项观察时间在6-24个月的随机对照试验报道,SCS治疗组有效的(疼痛缓解超过50%)占47-48%,而对照组占9%-12%。复杂性局域性疼痛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