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复制能力比非典病毒高3.2倍,阻止人体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也比非典病毒更强,使细胞不能产生足够干扰素,即使肺部已经受到严重伤害也不易被患者自己察觉,这是无症状感染的病因,也是造成社区大规模传播的原因;β型干扰素方向正确,能帮助人体攻击病毒,唤醒免疫系统阻止病毒繁殖。这个研究提示我们,比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更强的新蛋白,治疗新冠病毒潜力巨大!(生物资本)以下为正文:4月11日,香港大学医院的一项新冠病毒研究成果,在国际科学期刊《临床传染病期刊(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s)》发表。该研究用肺肿瘤病人切除的肺组织,利用当中无病变的组织培养新冠病毒与非典病毒,模拟其在肺部的复制和病变反应。研究发现:肺部组织在新冠病毒感染48小时内,病毒数量最多可复制倍,复制能力比非典病毒(最多复制10-20倍)高约3.2倍。正常情况下,身体感染病毒后会分泌干扰素。非典病毒会产生特定蛋白抑制干扰素分泌,新冠病毒抑制干扰素分泌的能力更强,干扰素只增加两三倍,较感染非典病毒增加十几倍要低。由于不能产生足够干扰素,即使新冠病毒感染者肺部已经出现严重病症,也不容易被发现。近期中国香港特区就出现一个相关案例:感染者从英国返回后没有出现病症甚至可以做运动。其病毒检测的结果却显示其每毫升口水中有一百亿粒病毒,但干扰素分泌却很少。“新冠病毒就如‘忍者’一样在破坏,但你都不太察觉,你完全没有干扰素的分泌。”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相关负责人称,“新冠病毒会潜伏于社区造成大规模传播,因此单靠隔离病人、接触者不足以完全消灭疫情。”在对新冠病毒肺炎患者进行医治时,香港目前采用蛋白酶抑制剂、β型干扰素、利巴韦林3种抗病毒药物的混合疗法。前述研究也表明用β型干扰素方向正确,能帮助人体攻击病毒,唤醒免疫系统阻止病毒繁殖。初步研究发现:干扰素是目前3种抗病毒药物混合治疗中最重要的药物。下一步会研究如何以干扰素为骨干,改善目前的混合疗法。附:干扰素是病毒或其他因素刺激脊椎动物组织细胞产生的一种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特殊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主要分为3类:α-干扰素(IFNα,来源于白细胞)、β-干扰素(IFNβ,来源于成纤维细胞)、γ-干扰素(IFNγ,来源于免疫细胞)。
人类γ-干扰素三维结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ongbinga.com/klbf/6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