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牙外伤是国内外常见的公众健康问题,发病率为4%-33%。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儿童以及青少年是最常见的发病群体,最常见部位为前牙区。在青少年中,导致牙外伤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前牙前突,开唇露齿。因为牙外伤常会影响美观,并带来牙髓、牙周方面的并发症,因此需要多学科间的联合治疗。
嵌入性脱位是最严重的牙外伤,牙髓坏死、牙根吸收发生率高。牙齿固连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会导致牙根进行性替代性吸收。在嵌入性脱位中牙根替代性吸收发生率为20%-40%,许多研究表明牙再植后其发生率为50%-70%。牙外伤后,由于牙骨质和牙周韧带的损伤,牙根表面暴露,激活邻近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产生替代性牙根吸收。
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牙齿固连常会导致低位牙,牙槽骨发育迟滞从而需要美学和正畸治疗。对此,对于有生长潜力的患者,拔除骨性粘粘的牙齿并非为最合适的选择,因为拔除后牙槽骨高度、厚度会丧失,不利于后期修复治疗,种植体的植入。
截冠术是一种青少年牙齿固连患者的保守性治疗方式。这种技术只去除牙冠,牙根仍保留在牙槽骨内。这样可以让牙槽骨继续生长,从而保持了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近年,截冠术成为青少年牙齿固连的治疗手段。最近一项研究指出,尽管截冠术治疗结果令人满意,但目前少为人知,需要推广。
本文旨在报道一例青少年因嵌入性脱位导致前牙开、骨性粘连、低位牙的联合治疗病例。治疗采用截冠术,随后进行正畸治疗,维持右上中切牙间隙,纠正前牙开。五年后追踪,临床以及影像学检查显示治疗效果稳定。
病例报告患者,男,10岁。就诊于巴西皮拉西卡巴坎皮纳斯大学牙外伤中心,要求治疗低位的右上中切牙。4年前,该患者从自行车上摔落,致使右上中切牙嵌入性脱位,右上侧切牙的不全脱位,随即于私人门诊进行了相应处理。因根尖孔尚未闭合,初诊医生建议等待右上中切牙自然萌出。然而,右上中切牙并未自行萌出。六个月后,尝试进行正畸牵引失败,右上中切牙发生牙齿固连。
图1a:初诊检查。右上中切牙的临床表现
图1b:初诊检查。根尖片
临床检查发现右上中切牙、右上侧切牙牙髓试验无反应,前牙开,叩诊无疼痛,右上中切牙叩诊呈金属音。影像学检查显示右上中切牙根尖孔开放,替代性牙根吸收正处于进行期(图1)。
经过正畸、牙周和牙体牙髓专家的联合会诊,治疗计划为右上中切牙截冠术后正畸治疗。佩戴一个带有临时牙的保持器,解决前牙美观问题,右上侧切牙行专科治疗。患者家长同意。
首先进行右上中切牙截冠术,局部麻醉后,右上中切牙龈沟内切口,翻瓣,暴露右上中切牙以及骨皮质。使用金刚砂车针在釉牙骨质界下2mm截除牙冠。随后用3号G钻,60号、70号K銼扩大根管,生理盐水冲洗。当根管内充满血液时,结束冲洗。塞入凝胶海绵,缝合(见图2)。佩戴带有临时牙的保持器(图3)。7天后拆除缝线,患者无明显自主症状。
截冠术的临床操作过程:图2a:手术暴露右上中切牙
图2b、2c:截断牙冠
图2d、2e:根管预备
图2f:缝合
图3a:附有临时牙的间隙保持器
图3b:口内观
3个月后,开始正畸治疗纠正前牙开。上下牙列粘接固定矫治器先后替换0.NiTi、0.和0.不锈钢圆丝、0.×0.不锈钢方丝排齐整平上下牙列。治疗第四个月时下颌换0.×0.不锈钢方丝增加下颌支抗,上颌换0.不锈钢圆丝,上下颌间牵引,纠正右侧II类尖牙关系和增加覆合纠正开。随着矢状向关系改善,以及开的纠正,上颌逐渐更换至0.×0.不锈钢方丝。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制作右上中切牙临时假牙,用0.钢丝粘接于左上中切牙舌侧以利于前牙美观,减少患者的美观困扰。
矫治后五年结果复查的口内观和根尖片见图4。
图4a:口内观
图4b:根尖片
讨论
嵌入性脱位被公认为严重的牙外伤,治疗常需要多个学科间的合作。对于根尖孔尚未闭合的年轻恒牙推荐等待其自然萌出。然而,15天之内仍未有萌出迹象的患者,需要正畸进行牵引。这个病例中,患者发生嵌入性脱位时牙根根尖孔未闭合,而在15天内没有自行萌出。DiAngelis认为当嵌入性脱位小于7mm时,自行萌出的概率极小,需要优先进行正畸牵引治疗。这个治疗中,在发生牙齿固连后再尝试进行正畸牵引治疗,因此牵引失败。
嵌入性脱位导致替代性牙根吸收后常伴有牙齿故连。成骨与破骨活动是骨组织正常生理过程,骨吸收和骨沉积使骨可以不断地进行改建。已经完全矿化的恒牙,不像骨组织,它不发生改建,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吸收。然而,当牙根表面的保护层遭到破坏,牙槽骨内的破骨细胞开始作用于牙根,牙根逐渐被骨组织替代。
虽然没有任何手段可以阻止替代性吸收,但是由牙齿固连所引起的美观和功能问题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解决。例如早期拔除骨性粘连的牙齿,后期再进行美学修复;拔除粘连牙后正畸关闭拔牙间隙、拔牙后即刻牙槽嵴增量/位点保存、自体牙移植、单颗牙牙骨截骨术以及截冠术。目前,截冠术是公认的最保守的一种治疗方式。相较于其他,截冠术最显著的优点在于维持了牙槽骨高度与厚度,手术操作较牙槽嵴增量术简单,并且有可能实现垂直向上的骨沉积。
这个病例中患者10岁,右上中切牙严重低位。Malmgren认为,当牙齿固连发生在生长发育高峰期之前,极有可能会导致低位牙,治疗应该在2或3年内开始。另外,如果牙齿固连发生在生长发育期,患牙需定期观察。如果患牙呈明显低位,则需要进行截冠术。在最近的一篇系统性文献回顾的文章中,Mohadeb等人认为截冠术在生长发育高峰期之后进行,疗效欠佳。在另一篇文献中,Malmgren和Malmgren随访不同年龄人群截冠术后的骨形成情况,发现年龄超过16岁的人群,骨量没有增加,有些甚至有所减少。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根管预备,使血液充满根管。根管预备可以清除根管内坏死的牙髓组织或根管治疗所填充的牙胶。血液充满根管在截冠术中非常重要,可以减少炎症的发生,有利于成骨、破骨细胞的进入。本文中病例使用G钻和K銼进行根管预备。
截冠术后,佩戴附有临时牙的活动保持器,不仅有利于美观,同时有助于预防间隙两侧牙齿移位。随后,转入正畸科进行正畸治疗。由于右上中切牙牙齿固连,牙齿的颌向移动受阻,影响咬合,开并不仅局限于右上中切牙。四颗前牙均呈开,右侧尖牙呈II类关系,这提示需要进行全口正畸。
五年后随访,该患者临床检查与影像学检查均显示截冠术疗效良好。Mohadeb等研究发现,截冠术后2-3年,牙槽骨骨量维持,并有平均1mm的骨量增加。Malmgren等认为,产生的机理是随着血凝块在牙根冠方形成,成骨细胞被激活,从而形成了类似生理性的骨增长;并且,在牙槽嵴下2mm高度截除牙冠组织,牙冠周围以及牙间的牙周膜纤维被切断,可以使得相邻牙齿自由伸长。随着相邻牙的萌出,牙槽骨高度也随之增加。对于缺失牙或者牙外伤的另外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是自体牙移植,其预后受术前以及术后一些因素例如牙根发育情况,牙齿位置、手术操作等影响。许多8-16岁患者,由于正畸治疗常需要拔除前磨牙,可以成为移植的替代牙。尽管口内有牙缺失,但正畸拔除的前磨牙可以移植去替代缺失的牙齿。在这个病例中,正畸治疗计划并不包括拔除前磨牙,因此选择了截冠术。然而,年轻个体的自体牙移植已证实是一种可以预测的替代方式,可以诱导骨形成以及正常牙槽骨的改建。
结论
截冠术需要多学科的联合治疗,以及长时间的跟踪随访。当适应症选择正确,操作规范时,截冠术可以维持牙槽骨高度和厚度,利于正畸治疗以及后期的美学修复。相反,早期拔除牙齿固连的牙齿,拔牙部位牙槽骨高度及厚度丧失,后期种植体植入前则需要进行骨增量。
作者:
ThiagoFariasRochaLima博士等
本文原载于:
《世界牙科技术》第9期《口腔正畸专刊》第6-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