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
YīnChénHāo
因尘(《吴普本草》),马先(《广雅》),茵蔯蒿(《雷公炮炙论》),茵陈(《本草经集注》),因陈蒿(《本草拾遗》),绵茵陈(《本经逢原》),绒蒿、细叶青蒿(《广西中兽医药植》),臭蒿、安吕草(《江苏植药志》),婆婆蒿(《山东中药》),野兰蒿(《湖南药物志》)。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除去杂质,去净泥土,晒干。
多年生草本,高40~厘米。茎直立,木质化,表面有纵条纹,紫色,多分枝,老枝光滑,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细柔毛。营养枝上的叶,叶柄长约1.5厘米,叶片2~3回羽状裂或掌状裂,小裂片线形或卵形,密被白色绢毛;花枝上的叶无柄,羽状全裂,裂片呈线形或毛管状,基部抱茎,绿色,无毛。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圆锥状;总苞球形,苞片3~4层,光滑,外层小,卵圆形,内层椭圆形,背部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杂性,淡紫色,均为管状花;雌花长约1毫米,雌蕊1枚,柱头2裂,叉状;两性花略长,先端膨大,5裂,裂片三角形,下部收缩呈倒卵状,雄蕊5枚,聚药,先端尖尾状,基部具短尖,雌蕊1枚,柱头头状,不分裂。瘦果长圆形,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多生于山坡、河岸、砂砾地。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陕西、山西、安徽。此外,山东、江苏、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甘肃、福建等地亦产。
干燥的幼苗多揉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6~10厘米,多弯曲或已折断;分枝细,基部较粗,直径1.5毫米,去掉表面的白毛后,可见明显的纵纹。完整的叶多有柄,与细茎相连,叶片分裂成线状。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以质嫩、绵软、灰绿色、香气浓者为佳。
过筛,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碾碎,再过罗去净泥屑。
苦辛,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
④《珍珠囊》:苦甘。
入肝、脾、膀胱经。
①张元素:入足太阳经。
②《本草经疏》:足阳明、太阴、太阳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①《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②《别录》: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③《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痛,瘴疟,女人癥瘕,并内损乏绝。
⑤《本草蒙筌》:行滞,止痛,宽膈,化痰。
⑥《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
⑦《医林纂要》: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
⑧《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①《本草经疏》:蓄血发黄者,禁用。
②《得配本草》: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黄蒿(又名:滨蒿、北茵陈)、小白蒿等的幼苗,在东北等地作茵陈蒿使用。劲直蒿的幼苗在西藏地区作茵陈蒿使用。
《*辞典》
中华中医网
了解更多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