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日,“重症肺言”之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巡讲武汉站圆满召开,正所谓“打铁要趁热”,会议刚刚结束,“小笔记”就又来啦!迫不及待地为大家献上一份“复习指南”,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本次的巡讲依旧是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接下来就跟这“小笔记”再来重温一遍吧!
程真顺医院作为“重症肺言”之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巡讲武汉站的主席,医院的程真顺教授首先进行了开场致辞,程教授指出前期临床上对于营养支持治疗普遍认识不足,现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营养治疗如果没有到位,病人的预后和ICU的置留时间都会受到影响,所以说对于重症肺炎的患者,即使给予了呼吸支持治疗,但如果营养支持治疗方面我们没有注意到,也会导致病人脱机困难,或者脱机之后容易发生病情的反复,以致在ICU里发生新的并发症而使病人住院时间延长,带来更大的经济和身体上的消耗。营养治疗,已经上升到了等同于呼吸支持治疗和其他器官支持治疗相同的地位,中国医师学会重症医师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危重症学组在年就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国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由于呼吸危重症患者和ICU患者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与普通患者存在差异,所以在营养支持治疗上也应该区别对待,专家共识以问题为导向,包含了22个问题和24条推荐意见,并且制定了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流程图,这将对我们呼吸危重症医生的临床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的巡讲是为了落实《中国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在我们全国呼吸危重症的医生中进行共识的推广,使大家对营养支持治疗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在临床中能够规范化实施。今天的巡讲内容丰富,包含了三位讲者的授课及有“医奇说”环节。程教授进行了第一位讲者詹庆元教授的介绍,并且回顾了上半年詹庆元教授在武汉进行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的工作,对詹教授工作团队表达了敬意。詹庆元教授:《中国呼吸危重症营养治疗共识与培训方法制定背景与说明》首先一如既往的由詹庆元教授进行了《中国呼吸危重症营养治疗共识与培训方法制定背景与说明》的讲解,詹教授分析了目前临床上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治疗的现状,进一步指出了规范化营养治疗的意义和必要性,并且回顾了《指南》的制定过程,同时说明了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巡讲课程的意义和总体安排。
耿爽教授(医院):《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目标及剂量的把握》耿教授首先进行了相关基础知识和概念的介绍,包括以下5个基本概念:
①理想体重:男性IBW(kg)=52+1.9×[身高(cm)/2.54-60];女性IBW(kg)=49+1.7×[身高(cm)/2.54-60]。理想体重不是实际体重,理想体重只跟身高有关系,所以固定身高的患者理想体重相同。
②间接测热法(IC):通过代谢监测系统测定人体消耗的氧气量、生成的二氧化碳量和排出的尿氮量并计算出人体所生成热能的方法。是目前精确计算患者能量需求的金标准。
③低热量喂养:实际能量摄入低于目标能量的70%。
④滋养型肠内营养:维持机体功能的最低喂养量,其目的是保护小肠上皮细胞、刺激十二指肠纹状缘分泌酶类、增强免疫功能、保护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以及防止菌群移位。通常定义为10~20kcal/h或不超过kcal/d。
⑤过度喂养:实际能量摄入大于目标能量的%。呼吸危重症患者的能量需求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其中肠内营养能量供给预测公式有几十种,每种公式的优缺点也各不相同,相比于IC法测定结果,有的公式会把能量预估过高,有的会把能量预估过低,例如Ireton-Jones预测公式趋向于高估能量需求,Harris-Benedict预测公式趋向于低估能量需求,有的公式会受很多感染因素影响,例如身高、体重、机械通气、体温等。所以我们需要基于体重估算的热量消耗的简单公式,从年的一项单中心RCT研究可以发现IC法测定和体重估算(25kal/kg/d)的能量需求无显著差异,年5月份发表的后续的TICACOS的3期多中心前瞻性RCT研究可以发现,与TICACOS的试点研究相反,即使将非营养卡路里考虑在内,患者也没有过度喂养;没有观察到住院时间或感染的增加;在接受严格热量控制的患者中,感染率和死亡率并没有显著下降。所以说在临床中使用IC法或者简单易测公式进行确定能量供给均是可以的。
在共识中我们给出的推荐意见是:建议使用基于体重估算热量消耗的简单公式来估算呼吸危重症患者的能量需求(25-30kcal/kg/d);如果有条件且无影响测量准确性的因素时,建议使用间接能量测定法(indirectcalorimetry,ic)确定能量需求;对于接受较大量的液体复苏或存在全身性水肿的患者,应根据患者平时的体重计算能量供给。对于肥胖的患者应根据BMI调整能量需求:BMI30-50kg/m2时,11-14kcal/kg(实际体重)/d,BMI50kg/m2时,22-25kcal/kg(理想体重)/d。无论是通过IC法测量还是通过简单公式估算,能量消耗应每周至少重新评估一次,以优化能量和蛋白质摄入策略。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