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类主要以免疫抑制为主的鸡传染病。根据中科基因检测结果呈现出全国流行的趋势。本文对变异株的流行情况、抗原变化、基因序列分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论述,更加系统的了解IBDV变化情况,以便更好的防控提供该类疾病的发生。
传染性法氏囊病概况
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nbursaldiseasevirus,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鸡群感染后引发以免疫抑制为主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bursaldisease,IBD)。IBDV基因组包括两条双链RNA,即A、B节段[1],其中VP2-VP5由A节段编码。VP2、VP3是结构蛋白,VP4具有水解酶活性,VP5为非结构蛋白。其中VP2是病毒衣壳蛋白和主要宿主保护性抗原,与病毒的毒力、细胞嗜性和抗原变异有关[2-4]。在病毒VP2的aa~aa区被称为高变区(Hypervariableregion,HVR),常被用做遗传演化分析,VP1蛋白由B节段编码,其具有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活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情况
在IBDV的两个血清型中,血清II型则对鸡不致病,引发IBD的主要为血清I型[5]。血清I型自年发现以来,IBDV主要发生过两次较大的变异,可分为经典株、变异株和超强株[1]。
以急性、高致死率为主要特征的IBDV超强株(vvIBDV)自上世纪90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成为困扰养禽业的几大疫病之一[6-7]。发病鸡的典型症状表现为羽毛蓬松、采食量下降、腹泻,剖检症状主要为法氏囊水肿、出血、坏死等症状。经过实行免疫和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措施,vvIBDV的流行逐渐被控制。
变异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株流行情况
历史上的流行情况
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最早发现IBDV变异株,随后一直在美国流行,而且成为威胁养禽业的优势IBDV株[8]。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也有零星报道IBDV变异株的发生。
目前国内流行情况
最近我国IBDV新型变异株的鉴定是近30年来亚太地区关于IBDV变异株较大范围流行的首次报道。IBDV新型变异株的起源主要看法是:一是因为野毒株在免疫压力下发生了突变或重组;二是类似病毒株早已存在,只是由于人们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