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的《中国生物工程》一书,专门写到李载平之于中国生物工程的不可或缺:“在西方,众所周知,李载平是把分子生物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者……”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潘真
编者按:
年5月30日,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载平因病医治无效,医院逝世,享年93岁。
公开资料显示,李载平是我国基因工程和分子遗传学的开拓者之一,研制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在国际上首先完成了乙肝病毒(HBV)我国流行株adr亚型的基因组克隆和序列分析。
李载平生前还担任过原国家生物工程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基因工程生物技术中心评审组成员、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不查不知道,网络一搜索,还看到《福州晚报》有这样一则消息:李载平的父母均为福州人,李载平曾祖母的家族“一门四院士”,包括一位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样的一位大科学家去世了,竟然在社会上没有引起多少反响,实在是令人感到惊讶。
刚刚完成李载平院士传记的作家、媒体人潘真,曾与李院士一次次面对面交谈。今天,冰川思想库推送潘真撰写的这篇文章,就向外界展示了一位大科学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潘真说,“采访前做功课才发现,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为这位中国DNA研究的拓荒者做过一篇人物专访。为何对国家贡献这么大的科学家,在社会上却如此默默无闻?我耿耿于怀,特别是看到某些报纸不顾自身定位,连篇累牍地报道演艺圈。这,成为我写传记的动力。”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潘真
去年春天,我应邀为李载平院士写传记。
李载平是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基因工程和分子遗传学的开拓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的《中国生物工程》(BiotechnologyinChina)一书,专门写到李载平之于中国生物工程的不可或缺:“在西方,众所周知,李载平是把分子生物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者,他还促进了国际合作……”
▲《中国生物工程》一书专门写到李载平及其领导的团队
采访前做功课才发现,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为这位中国DNA研究的拓荒者做过一篇人物专访。为何对国家贡献这么大的科学家,在社会上却如此默默无闻?我耿耿于怀,特别是看到某些报纸不顾自身定位,连篇累牍地报道演艺圈。这,成为我写传记的动力。
1
对传主的采访,医院病房进行。缠绵病榻的李载平,第一眼看去只是比实际年龄显年轻的普通长者;但当他戴上助听器,讲起DNA、乙肝疫苗、人类基因组……这些沉浸其中一辈子的科学研究,他的双眸就慢慢亮泽起来,配上富于磁性的声音,让人恍若身处科学殿堂。
真是隔行如隔山,初次听说ΦX噬菌体,我都不知怎样记下来。而早在年,30岁出头的李载平率课题组专攻分子生物学方向,正是以这种病毒为模型开始实验,由放射生物学机理进入DNA损伤研究的。
那时候,他还只是中科院上海生理生化所二年级的研究生,因业务出挑,被破格提升为放射生物学研究室副主任。
在生化所,除了他,主任、副主任都是由老师辈的“海归”担任的。生化所在短短的几年内,引进了酶学专家邹承鲁、蛋白质专家曹天钦、维生素专家张友端、核酸代谢专家王德宝、蛋白质化学专家钮经义和微生物生化专家周光宇等一批思想敏锐、年轻有为、崭露头角的科学家。
这些“海归”大多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领域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所以,那个时期的生化所被昵称为“小剑桥”。
▲年8月3日,李载平在实验室(图/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