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是大多数婴幼儿常发疾病,以夏秋为相对较高发病季节,患病年龄多在6个月~2岁,为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对儿童健康危害大,它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腹泻是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故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腹泻的控制列为全球性战略。我国由于儿童营养状况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已使本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发病率仍然较高,仍为我国儿童中常见多发病之一,尤以感染性腹泻为多。
儿童腹泻的发病年龄以2岁为主,这一现象与此阶段的小儿消化系统的特殊生理特点有很大关系。此年龄段小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然而快速的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多,消化道负担亦较重,所以经常使消化道处于紧张状态之下,从而不能适应食物在体内的大量变化,与此同时,此阶段小儿的神经系统也尚未发育成熟,导致了其对胃肠道的调节功能处于下水平,易产生消化道功能紊乱,随之而来的机体防御能力逐渐降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不能达到成人水平等。
病因
感染性腹泻在贫穷落后国家或地区中仍为严重问题。卫生条件差和不注意个人卫生或饮食卫生,造成细菌、病毒、寄生虫、霉菌等肠道感染,引起腹泻。感染性腹泻主要经胃肠道感染,其流行主要与水、粪管理及饮食卫生有密切关系。
胃肠道外感染例如泌尿系感染、败血症及中耳炎等,也可导致腹泻,且多发生在幼婴儿。
糖耐受不良部分未被吸收的糖由粪便中排出,部分未被吸收的糖在回肠下部及结肠经细菌发酵,产生乳酸及二氧化碳,故粪便多呈水样、酸臭,含泡沫,腹泻日久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一般腹泻症状轻,可有腹部不适及肠呜。
乳糜泻乳糜泻又名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或麦胶性腹泻,为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尚未确定。欧洲国家发病较多,我国罕见。患儿对含麦胶(俗称面筋)的食物不能耐受,包括小麦、大麦、黑麦及燕麦等。进食麦类食物数周至数月,可引起小肠粘膜病变,双糖酶减少,胆盐代谢异常及胰外分泌功能不足等,进而导致脂肪、糖吸收不良,而发生脂肪泻等症状。
过敏性胃肠病(1)牛奶蛋白过敏:牛乳蛋白中有抗原性大分子,进人机体后,使患儿致敏。患儿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常伴呕吐、腹泻.大便可呈水样或糊状,多有粘液,有的潜血阳性或肉眼可见血便,部分病儿可伴有胃肠道外症状.例如荨麻疹等症状。只要停用牛乳症状立即缓解。(2)大豆蛋白过敏:大豆蛋白具有明显抗原性。临床表现与牛乳过敏相似,停用大豆制品后症状即可缓解。
炎症性肠炎包括克隆病及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克隆病儿童病例少见。本病发展缓慢。病变可致小肠上部细菌过度繁殖,影响胆酸代谢,加上病变又多侵及回肠末端,影响胆酸的吸收,可致脂肪吸收不良及胆汁性腹泻。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儿童病例少见,病因不明,临床多以腹泻起病,迁延不愈,阵发性加重。常有血性便、脓血便或粘液血便。由于病儿常伴有发热、食欲不振、腹痛,易被误诊为慢性细菌性痢疾。本病亦可有肠外症状.如关节炎等。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慢性腹泻找不到病因或疗效不佳时,应作免疫功能特异检查以除外本病。
使用抗生素所致腹泻抗生素用之不当引起小儿腹泻并不罕见。有些抗生素可直接刺激胃肠道.如红霉素、氨苄青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等可直接损伤肠粘膜,引起组织学改变,从而影响肠道吸收功能而致腹泻。
非病理性慢性腹泻这类腹泻实为一种生理现象,但常误认为是病理腹泻。婴儿生后不久即排稀便,小儿食欲良好,体重增长不受影响,此症无需治疗,待添加辅食后腹泻多自行消失。还有一种饥饿性腹泻,小儿发生急性腹泻后,恢复期由于不敢增加饮食,使患儿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由于大便缺少食物残渣,可呈粘冻状稀便。家属甚至医生以为腹泻未愈,仍继续限制饮食。患儿的临床特点是食欲良好,常因饥饿而哭闹,粪便虽稀,但非水样。只要逐步增加饮食,大便可转为正常。
其他例如巨结肠、慢性肠梗阻、肠间瘘等,发生腹泻原因主要由于小肠细菌过度繁殖,胆酸代谢障碍,双糖酶活性降低,吸收不良。某些肿瘤如白血病或肠淋巴瘤细胞偶可浸润肠道而致顽固性腹泻。其他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均可引起腹泻.但均属罕见。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原始起病可有急性和慢性,主要症状为胃肠道紊乱,大便情况为每日10次左右,排泄物为黄绿色或黄色、稀水样便或者蛋花样,可伴有少量粘液物质或未经完全消化产物,部分亦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呕吐、发热、纳呆等症状。
预防
预防为主小儿腹泻是小儿胃肠道疾病中多发的主要病症,多由消化不良、营养不良以及对某种食物耐受不良或因肠炎、痢疾等肠道感染而致。因而必须从预防着手,采取各种形式教育和指导以及帮助儿童.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饮水卫生,把住病从口人这一关、防止胃肠道感染。提倡母乳喂养。
饮食要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要调剂饮食“不单不偏”预防消化不良。应讲究合理膳食以防营养不良。另外,科学用药,有病就医。医院就诊,请医生指导用药,不要乱用药,尤其是抗生素必须针对病情、病因科学用药,避免不适当的长期用药和乱用抗生索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或产生肠道菌群紊乱而致腹泻。
治疗
认真查找病因,对症治疗小儿腹泻由诸多病因引起,临床上遇到腹泻,只要全面认真追述查症,不难找出病因并确诊,对症治疗就能收到良好疗效。最全面的治疗方案应包括:(1)营养维持。(2)液体疗法。(3)合理用药。
营养维持
营养维持患儿腹泻既有液体损失,也影响了营养摄入,以往对腹泻患儿常采用禁食疗法,禁食时间短者8小时,长则l~2天,认为反正已从静脉补给水分、葡萄糖和电解质,可防止发生失衡情况。近十年来,WHO认为小儿腹泻治疗方案中首先强调继续喂养:对腹泻小儿早期经口进食,除严重呕吐可暂禁食4~6小时外,其他患儿均可进食,哺母乳者照旧哺乳,人工喂养者可喂稀释牛奶,已断奶者则进食米汤、稀饭、豆浆、稀牛奶等,腹泻停止后可较快地恢复原有饮食。理由是早期进食者食欲恢复快,体力恢复早,体重增加快,可大大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对小儿有较大好处。
液体疗法
液体疗法、口服补液:轻中度脱水约占90%左右,提倡采用口服补液。自从WHO在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口服补液盐(ORS)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果,使小儿腹泻病的死率明显下降。不禁水,应根据患儿要求随意饮水,以防高钠血症。
静脉补液:除轻、中度脱水能接受口服补液者外,其他脱水患儿均应静脉补液,尤其是吐泻严重,伴休克、酸中毒者,补液前均应测定血钠以决定脱水性质。
合理用药
小儿腹泻以感染性占首位,尤以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又以轮状病毒最多,有专家认为,70%水样便的小儿腹泻多由产毒素细菌和轮状病毒引起,并不需要应用抗生素,只做好补液工作患者大多可自行痊愈。
抗菌素对病毒感染无效,但若大便为黏液、脓血样,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可选用有效的一种抗生素。年长儿必要时可用诺氟沙星。真菌感染应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即服制霉菌素。
此外,还可增用肠黏膜保护剂,以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正常吸收与分泌功能,并与肠道黏液蛋白的相互作用,增强其屏蔽作用,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思密达等。小部分非感染性腹泻,如食饵性腹泻、乳糖不耐受,应避免奶类。症状性腹泻应治疗原发病。
对肠道的正常益生菌进行补充,可恢复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重建使肠道的天然生物屏障作用得以重建,临床治疗中常用制剂有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腊样芽孢杆菌、粪链球菌等。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年全国腹泻病防治会议关于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制定为:①显效:经治疗后1~3d大便次数恢复到正常次数,便可成形,伴随临床症状消失;②有效:经治疗3d后,大便次数减至每天≤2次,排泄物中水分明显减少,伴随临床症状可基本消失;③无效:经治疗3d后腹泻症状无减轻,排泄物中水分没有明显减少,甚至病情加重。
总结
预防为主必须从预防着手,采取各种形式教育和指导以及帮助儿童.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饮水卫生,把住病从口人这一关、防止胃肠道感染。提倡母乳喂养。饮食要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要调剂饮食“不单不偏”预防消化不良。应讲究合理膳食以防营养不良。另外,科学用药,有病就医。医院就诊,请医生指导用药,不要乱用药,尤其是抗生素必须针对病情、病因科学用药,避免不适当的长期用药和乱用抗生索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或产生肠道菌群紊乱而致腹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