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海关总署1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37万亿元,增长1%;商务部数据显示,1-11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亿美元,同比增长24.9%。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近日对媒体表示,大多数“一带一路”项目坚持不停工不裁员,持续推进,一批新项目顺利启动,为全球经济寒冬注入了一股暖流,为各国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冲击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风险普遍上升。由中诚信国际与RAEX-Europe评级公司、VIS集团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国家风险报告()》(下称“报告”)指出,多数国家普遍面临经济下滑、货币贬值以及债务攀升的压力,经济、债务风险显著抬升。其中,东亚风险最低,而南亚风险最高。报告认为,作为后疫情时代多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的支持下,“一带一路”倡议将在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发展数字经济、绿色投融资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年“一带一路”国家风险得分结果。(来源:“一带一路”国家风险报告())南亚、高加索和中亚风险最突出
在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叠加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险普遍上升。报告指出,从区域来看,东亚风险最低,而南亚风险最高。新加坡、韩国、捷克等发达国家的整体风险较低,而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乌克兰、伊朗等国家的整体风险相对突出。从次级因素风险来看,中欧及东亚地区的风险表现最为均衡,次级因素风险相对较低;南亚地区财政实力薄弱、经济结构欠佳,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长承压且改革推进乏力,财政债务和外部风险最高;南高加索地区的经济和政治风险最为突出;中亚地区的银行系统风险最高。当前,疫情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蔓延,确诊病例居高不下,变异病毒的出现更是带来诸多不确定性。IMF近日表示,全球经济正处于关键时刻,未来一段时期的前景仍非常艰难,敦促各国继续采取强有力的货币和财政措施。美联储主席鲍威尔1月14日表示,美联储将维持当前的购债计划和低利率水平。“美联储以及全球范围内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维持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中诚信国际业务评级总监兼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张婷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投资者风险偏好相对宽松,不仅能够避免新兴市场大范围的资本回流,同时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开展融资,对于抗冲击力相对较弱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有助于缓释外部风险及债务风险。但是个别本身债务高、风险高的国家外部融资环境仍旧受限,例如斯里兰卡短期及中期外部压力仍然很大,主权债券融资渠道仍不畅通。▲“一带一路”国家次级风险分布(来源:“一带一路”国家风险报告())
不过,她也指出,美国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导致美债收益率攀升,并将在更长期限内削弱美元实力,对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一定冲击。
世界银行1月5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称,新冠疫情造成数百万人陷入贫困,可能在今后较长时期抑制经济活动和收入。在乐观情景下,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苗接种进程加快,年全球经济增长或可提升至近5%;在悲观情景下,若感染率持续上升、疫苗接种速度迟缓,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被限制在1.6%。
报告认为,受各国自身经济结构差异、疫情前发展趋势、政策空间及改革进程的不同等因素影响,预期“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复苏进程将显著分化,而经济及财政债务风险仍将普遍处于高位,并且部分国家的外部风险短期内难以缓释。
张婷婷解释称,美、欧等全球主要经济体仍是疫情重灾区,外部需求总体维持疲弱态势,叠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身疫情的发展,成为抑制其后续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更加漫长的经济复苏周期,也将进一步拖累各国本已疲弱的财政表现,主权信用风险抬升。此外,经济恢复周期的拉长,也将进一步打击部分国家的政治稳定性。
“企业还是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投资国别。”中诚信国际业务部助理总监杜凌轩建议,对于已进入的市场,重点需分析在建/在运项目的收益保障和风险控制、是否扩大投资规模。对于未进入的市场,需要在掌握区域环境基础信息之外进行更详尽调查。
中国将提升与东亚、东盟、欧洲紧密度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来,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新冠大流行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和投资关系进一步密切,部分国家还出台了吸引外资特别是中资的政策。
报告指出,当前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关联度普遍较高,但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与东盟、中亚、东亚关系较为密切。具体来看,老挝、塔吉克斯坦等国来自中国的投资存量占比较高,而蒙古、缅甸、土库曼斯坦等国对中国的出口量占比较高;对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部分跨国企业和投资机构,中国是其最大的市场和投资重点地区,因而关联度较高;中国与大宗商品出口国经济互补性较强,关联度普遍处于较高或中等水平。而在中东欧和高加索地区,其主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为欧盟或俄罗斯,与中国的关联度较低。
张婷婷指出,在后疫情时代,沿线各国普遍面临推动经济复苏和结构性改革的艰巨任务,而国际产业链的保护性回迁和各国自我驱动型经济发展路径的转向,使得推动贸易区域化对中国和沿线国家都成为重要选择。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的意义更加凸显。
“未来,在RCEP及中欧投资协定的加持下,中国与东亚、东盟、欧洲的紧密度将进一步提升,与其他区域国家的关联度将呈分化趋势。”她说。
据海关总署数据,年,我国前五大贸易伙伴依次为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与这些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为4.74万亿元、4.5万亿元、4.06万亿元、2.2万亿元和1.97万亿元,分别增长7%、5.3%、8.8%、1.2%和0.7%。东盟超越欧盟,历史性地成为了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恒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丹在论坛上表示,RCEP将推动中国-东盟区域内产业链重组。当前,贸易格局的改变趋势已很明显,中国更多转向生产中间品,而后出口中间品到东盟,在东盟生产最终产品并出口欧美。这种安排一方面可以绕开美国关税的影响,另一方面,生产中间品可实现自动化,而这本身是中国产业升级的一部分。年,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是继RCEP之后又一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贸促会专家王义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对于中欧“一带一路”合作是一大利好,协定获批的可能性非常大,给中欧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他指出,中美竞争趋向常态化,的确给中欧“一带一路”合作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欧洲企业担忧美国长臂管辖、实施制裁。拜登上台之后,可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拉拢欧盟在标准制定方面针对中国,从而影响‘一带一路’合作。不过,欧洲并非完全受制美国,中欧投资协定便是在排除美国干扰情况下完成的。”他说。杜凌轩表示,就欧盟在华投资而言,汽车行业、银行业和保险业、医院、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开放均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