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病性淋巴结炎1例

男性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pf.39.net/bdfyy/zjdy/150731/4667946.html

一、病历资料

患者,男性,64岁,因“反复发热、全身红斑4月,再发3天”入院。

既往病史:4个月前曾因“发现白细胞增多3天”入院,病程中出现全身皮肤红斑、紫癜、瘀斑,伴糠秕样鳞屑,后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1.疱疹样皮炎;2.白细胞增多;3.淋巴瘤?4.成年型斯蒂尔病?5.脾大;6.间质性肺炎”,于症状好转后出院。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

专科检查:头面躯干、四肢弥漫性红色斑片,表面覆盖细碎糠秕样鳞屑,皮疹面积超过体表面积90%,无糜烂、水疱、丘疹。

血常规:白细胞10.16×/L,红细胞4.51×/L,血红蛋白g/L,血小板×/L,单核细胞比率8.3%,嗜酸性粒细胞比率12.9%。

B超:双侧颈部、锁骨下、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大者21.2×12.7mm,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大者55.2×11.6mm。

图1:超声示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

临床诊断:红皮病

二、病理学检查

1.巨检:灰褐色组织一块,大小3.0cm×1.3cm×0.5cm。

2.镜检:

图2:淋巴结结构完整,被膜无明显增厚,可见淋巴滤泡,于淋巴滤泡间区可见灶性淡染区(HE40x)

图3-4:淋巴滤泡结构完整,生发中心、套区、边缘区尚存,淋巴滤泡间区为灶性淡染区,其内可见小血管增生(HEx)

图5:淡染区内见多种细胞:①呈裸核样深染小细胞的淋巴细胞;②胞质丰富的大细胞,细胞胞界不清、胞质空亮,核细长、扭曲、分叶状,染色质细腻,有的可见核沟;③吞噬色素的组织细胞(HEx)

图6:淡染区,多种细胞形态结构同前(HEx)

3.免疫组化

图7-12:T细胞区:CD3(+);B细胞区:CD20(+)、CD79ɑ(+);非生发中心:Bcl-2(+);生发中心:Bcl-6(+);滤泡树突网:CD21(+)(EnVision×)

图13-16:交指状树突细胞:S-(+);朗格汉斯细胞:S-(+)、CD1ɑ(+)、Langerin(+);组织细胞:CD68(+)(EnVisionx)

病理诊断:结合HE形态及免疫表型,符合皮病性淋巴结炎。

三、讨论

皮病性淋巴结炎(dermatopathiclymphadenopathy,DPL),又称为脂性黑色素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最早由Wise于年描述,是一种继发于各种慢性皮肤病的淋巴结肿大性疾病,具有较为特征性的组织学特点。

临床特征: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②男女比例为2:1;③最常见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④大多数继发于慢性皮肤炎症性病变;⑤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升高。

诊断要点:①淋巴结结构通常保留;②被膜下方出现不规则结节状苍白区;③苍白区存在交指状树突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组织细胞;④散在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⑤组织细胞呈泡沫状或含有色素;⑥色素通常是黑色素,少数是含铁血黄素。

免疫组化:交指状树突细胞是诊断DPL较为特征性的细胞。交指状树突细胞示S-(+)、Vimentin(+);朗格汉斯细胞示Langerin(+)、CD1α(+)、S-(+);

组织细胞示CD(+)、CD68(+)。

治疗与预后:目前DPL的治疗没有标准指南,主要按特异性皮损处理,除非有局部压迫症状即怀疑恶性肿瘤,一般无需进一步处理,随着皮肤病的治愈,淋巴结肿大也随之消失。

鉴别诊断:根据患者临床病史及组织学淋巴结肿大、滤泡间区细胞增生等特点,主要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霍奇金淋巴瘤、蕈样型霉菌病进行鉴别。

1.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表达朗格汉斯细胞(LC)表型的髓样树突状细胞的克隆性肿瘤性增生。LCH常侵犯淋巴窦和副皮质区,为较单一的LC细胞(直径约10-15μm,有核沟、折叠、凹陷或分叶状,染色质细腻,核仁不太清晰,核膜薄)增生,特征性的背景是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多核瘤巨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小淋巴细胞,无黑色素。免疫组化:朗格汉斯细胞表达S-、CD1a、Langerin。

2.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lymphoma,HL)是青年人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结正常结构通常消失;肿瘤结节状或弥漫分布,其内可见R-S/霍奇金细胞散在分布。R-S细胞体积很大,胞质丰富,嗜双色,双核、多核或一个分叶核,核膜厚,染色质空泡状,核仁大、嗜酸,核仁周围有空晕。背景以小淋巴细胞为主,缺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免疫组化:CD30、CD15及PAX5阳性,75%病例EBER为阳性。

3.蕈样霉菌病:蕈样霉菌病(mycosisfungoides,MF)是一种原发于皮肤,来源于T淋巴细胞的恶性淋巴瘤,是具有独特临床组织学特点的皮肤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区可见大量异型肿瘤细胞与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组织细胞浸润,肿瘤细胞核大、扭曲、折叠呈脑回状。免疫组化:CD45RO强阳性,CD38、CD79a、CD20、CD15、CD30、CD68均阴性。

表1:皮病性淋巴结炎及其相关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张荣,陈锦,王益华,徐新运.皮病性淋巴结病临床病理研究及文献复习[J].现代肿瘤医学,,23(14):-.

[2]赵小晓,倪海春,绕闪闪,曾盼,谢永辉,章宏峰.皮病性淋巴结炎4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36(01):81-83.

[3]王宝庭,张淑坤,曹发龙.皮病性淋巴结炎2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6(01):66-67.

[4]吴剑琴,杨二杨.蕈样霉菌病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症一例[J].中华医学杂志,7,87(40):.

[5]邓元,张学斌,王鸿雁,张冠军,李晓峰,刘希.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累及甲状腺、颌下腺、淋巴结多器官1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6(06):-.

撰文:张晓艳

编辑:郭慧东

审核:帅萍

(本文仅供学术交流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ongbinga.com/klss/102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