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针睛明穴,何以有奇效

本人从事中医针灸事业已47年久。年就读中医,学生时期已开始采用深针疗法,那个年代大概受到赤脚医生运用深针疗法所影响,他们当时取得了许多前所未有卓越医疗效果,如聋哑疾等等。

当时震撼全世界,此时中国医学界也有用深针疗法,治好各种眼疾,包括青光眼、眼盲等报道。此时,当学生的我就想尽各种办法去取得他们的临床治疗资料,然后经常去摸索学习针法免费为病人治疗,有时也获得很好疗效。

毕业后,年底上门看诊有一位严重的青光眼患者,病人血压/,头剧痛,左眼胀痛,有虹视。针刺睛明穴1?寸,眼内感应胀痛剧烈,当针提出,头剧痛、眼胀痛完全消失,从此知道,针刺睛明穴能治好青光眼,后来不断在临床针刺睛明穴,发觉配合有关穴位更能治好很多严重的眼疾。

深针睛明穴,何以有奇效?

《灵枢·答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睛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

几千年来,中医古籍眼科文献记载,似乎一切眼疾必用之穴。它具有疏通经络气血之作用。从解剖学观点,睛明穴1.5寸感应点,离开视神经,大概1寸左右,之间有很多血管与神经,通过穴位的感应,传导至视神经,再由视神经传导至整个眼球内部各组织,形成促使有如下有效作用:(1)祛瘀作用,如视网膜血管出血、视网膜血管阻塞、白内障、飞蚊症。(2)调整、修补作用,如眼角膜变形、眼压高、细菌性感染致盲、中毒性眼盲、青光眼视野缩小、流眼泪、视网膜脱落。(3)止痛、消炎,如镭射后遗症疼痛、葡萄膜炎(非合并类风湿)、糖尿性视网膜水肿(4)强化作用,弱视、视网膜色素病变、懒惰眼等。

多年来临床治疗眼疾,睛明穴却有如上各种作用。单用睛明穴神奇可治愈多种眼疾。若配合球后穴、承泣、上明、风池穴,对各种疑难重症,却能起到非常好的卓越效果。

根据中医古籍文献资料: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针入一寸五分,留五呼,禁不可灸。雀目者宜可久留针,然后速出针。”《针灸甲乙经》云:“针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针灸资生经》王执中按说“《明堂》云针一分半。《铜人》乃云入一寸半,二者必有一误。”针刺睛明穴在现今《针灸学》、《腧穴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等教材有明显的分歧。有言直刺0.5寸-1寸、0.3寸-0.5寸、0.2寸-0.6寸。苏新平[1]提出针刺睛明穴最深深度为0.9寸(骨度分寸,即以眼内眶缘与外眶缘之间的距离为1寸,成年男女一般约为37.4毫米)

张全明[2]就内睛明穴解剖层次、操作方法、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探讨。认为针刺时针的方向应于眼眶壁平行,深度以1-1.5寸为宜,切勿再深。针刺时有酸胀感和突出感。

针刺取85°夹角进针

周雅萍、赵君[3]的操作方法如下:施针者用手指向外侧轻压眼球,以加大进针间隙,并使眼球固定,在目内眦的上外方0.1寸的凹陷进针。针尖应接近眼眶内侧壁,但勿紧贴,略朝后外呈85°夹血,缓缓刺入0.2-0.6寸,深刺可达1.0-1.5寸,遇到阻力时,不宜强行进针,应改变进针方向或退针。进针后,不宜提挿或大褔度捻转。针尖透过眼睑后,始终有空松感。

王悠杨[4]认为:所治病证的不同,医者技艺的不同和患者体质的不同是睛明穴针刺深度存在很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寻找疗效和安全的最大平衡点的临床实际运用的不断探索。虽然询证医学的不断发展要求对针灸治疗标准量化,但作为传统的祖国医学而言,中医的特色是个性化治疗,所以在临床使用睛明穴治疗疾病的时候,也应该以实际治疗需要为出发点,疗效与安全并重。

针刺睛明穴以85°夹角进针,认为其理论基础在现代解剖学中的意义有两点:(1)提示医者针刺角应与眼球有一定得角度,勿紧贴眼眶或眼球;(2)提示医者不要墨守垂直进针的成规,而是要根据医生和患者的针刺感觉而定,要顺势寻落空感而进针。

以解剖探讨针刺睛明穴的危险性

睛明穴直刺进针,针尖穿经的结构为皮肤、皮下组织、睑内侧韧带、内直肌、眶脂体。针体上方有眼动脉、筛前动脉及伴行的鼻睫神经通过。皮肤刺入点至筛前动脉平均距离为(18.25±4.45)mm,角度为与针体向上成(12.5±5.5)°,皮肤刺入点至视神经管前极平均距离为(43.37±7.84)mm。结论:睛明穴进针应避免向后上斜刺或偏上方深刺,以免刺破筛前动脉引起眶内出血;同时直刺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30.36mm,以免损伤视神经管前极。

眼部针灸治疗常用睛明、上明及承泣穴,探讨其进针方向及针刺深度等很有必要。从睛明穴进针后,若紧贴内侧壁行针,针尖至20±0.8mm时,可刺中筛前动脉,继续深刺至32±1.1mm,可刺及筛后动脉。二动脉在此处穿入眶壁,位置较固定,损伤后极易出血。临床发生出血后眼球有外突感,出血较多可致上、下眼睑皮下瘀血,呈青紫色外观。筛前、筛后动脉均行于上斜肌与内直肌之间,起于眼动脉,与相应的静脉、神经伴行,经位于眶内侧壁的筛前、筛后孔入筛窦。筛前动脉直径大于筛后动脉,位置较浅,针刺深度宜在17mm以内可防损伤。

若需继续深刺,针尖不要紧贴眶内壁,应略向外呈85°行针,不宜提插和大幅捻转。当针刺深度达32mm及以上时,针尖可能刺伤筛后动脉甚至睫状后动脉,可引起眼眶深部出血,严重时可引起睫状体及虹膜的供血不足,甚至眼球中膜(葡萄膜)的部分坏死;当过度深刺,其深度男性达50mm左右,女性达49mm左右时,针尖可能刺伤视神经和眼动脉。刺中视神经,反应非常强烈,放电感走向眼球,眼球内有冒金星感;当针刺深度达51mm以上时,针尖可能透过眶上裂而刺伤海绵窦或刺伤三层脑膜以及大脑额叶,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外流、颅内压升高以致休克,反复提插捻转时,损伤更严重,甚至引起死亡。因此针刺时要控制好进针深度,因深度愈深,其危险性就愈大。

针刺睛明穴会有危险吗?

从解剖学的观点来说,睛明穴是个危穴,本人从事针刺睛明穴47年久,从来没有针刺事故的发生。必须说明的是针刺睛明穴深度从未超出1.5寸。承泣、球后、上明穴深度针刺8-1.2寸为限。

为了竭尽所能不会有危险或尽量少出血,针刺穴位一定要正确,下针方向一定要85度向外,不可随意提插。针刺已进入后,若有硬组织挡着(当患者情绪很紧张时,眼内组织会收缩,会很难进针,不久情绪缓解,就会容易进针)就要避开硬组织,若还是不能进针时,绝不可加强力度刺入,以免造成事故的发生。

针刺前,病患者最好先给眼专科医生检查,是否属于哪一种眼疾,严重程度,或眼内是否有肿瘤(包括血管瘤),以上所提出的是对我们临床针刺治疗时,是非常有利而且促使针刺睛明穴的危险性降至最低。

针刺睛明穴虽然不会有危险,但必定是合格的中医师,严格培训针刺正确手法。一定要做到患者安全健康为首要。

牢记着尊敬的柴铁劬教授所编的靳三针临床配穴法里面眼三针所述[睛明穴是治疗重症眼疾的必选组穴,只要胆大心细,行方智圆,亦不必顾虑重重。然轻症眼疾实无冒此大险必要。应知治法以中病为佳,万勿自逞技高,损人害己,非良医之所为。

眼疾取得好效果,关键是针刺手法。

清代著名针灸学家李守先生说过“针灸之难,难不在穴,在手法耳”除了手法取得效果好,在定位以及针刺方向、深度要正确。要适当配穴,有时需要留针15分钟至半小时。眼疾治疗后已有了效果,最重要还是日后注意保养,所谓“养眼之道,效果会有持久性。”

从病人经验得知,治疗眼疾时,若配合气功如太极拳等,针刺疗效更显著。原因气功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眼内血管得到血液供应,非常有利于眼内组织功能的恢复,所谓“目得血而能视,气脱者目不明”

多年来临床研究结果认为针刺对以下眼疾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青光眼、视网膜静/动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出血、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隐性黄斑营养不良、白内障、葡萄膜炎(先天免疫性疾病)、眼角膜变形、眼内不明原因痛/矇症、镭射后遗症、弱视、色盲、中毒性/细菌性感染眼盲、肿瘤压迫视神经致盲、懒惰眼、干眼症、眼疲劳、流眼泪、飞蚊症、近视散光等内眼疾病。

陈可翼院士曾提出“处理好精确性与实践的关系”“过去过分强调精确性而忽视经验的特殊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与信心。在47年里不断从事眼科临床研究工作,特别在这几年里,很欣慰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希望通过这次学术研讨会,这份临床研究报告能给予中医眼科取得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年10月中荣幸被前中国卫生部长佘靖,邀请参与广州从化中医高峰论坛主讲。学术大会期间唐由之教授学生,吴星伟眼科博士后来邀本人参与年上海中医眼科学术大会主讲。他是大会筹委会主席,他对我说了一段话“谢会长,我坦白告诉你,我们中医几十年来,在眼科没有什么突破,也不知道睛明穴1寸半下有个点能够治好这么多难治的眼疾,太好了,太好了!”这些话值得深思与探讨。祈望以后中医眼科的发展,必定须要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家们深一层去研究、探讨以及推广普及

运用,确是众多眼疾患者的福音。

中西医眼科治疗各有长处,也有不足之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唯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最为优势。个人认为针刺穴位,应在前人所设标准上,勇于探索未知之地。47年来临床研究成果探用针刺85°深针疗法(1.5寸为限)对各种眼疾疑难重症皆有一定效果。眼内反应有酸胀感为指标。

治疗效果决定于医者手法操作水平。

现经收集病例记录全为患者针后讲述见证临床效果。

往后祈望有更深入大量临床科研工作者参与,把这种针刺优势发扬光大。

長按--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ReadMore,獲取更多大會相關信息

謝奇

赞赏

长按







































有什么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武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ongbinga.com/klss/3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