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视网膜病

01

概述

视网膜的胚胎起源为视泡内陷形成的视杯,视杯的外层形成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视杯的内侧由多层细胞组成视网膜感觉层(神经上皮层)

视网膜特点:感光性,透明性,高代谢性,丰富的血液供应

血-视网膜屏障:血-视网膜外屏障(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的紧密连接),血-视网膜内屏障(视网膜毛细血管管壁的内皮细胞之间的闭锁小带和壁内周细胞)

02

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

(一)血管组织的反应

1、视网膜血管管径、形态、分支、走形、分布等改变

2、视网膜内异常血管的增生

3、血视网膜屏障功能的异常

(1)视网膜细胞外水肿:视网膜厚度增加、透明性降低、呈云雾状

(2)视网膜出血

①视网膜浅层出血:视网膜表浅毛细血管层,沿神经纤维走向分布,线状或火焰状,颜色较鲜红,渐变为暗红色。

②深层出血:视网膜内颗粒层附近的深层毛细血管层,沿细胞走向在垂直的空隙中延伸,呈圆点状,色暗红。

③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视网膜内界膜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之间,多在黄斑区,内界膜发生发圆拱形脱离。脱离区内红细胞下沉呈水平液面,上方为半透明血清。

④视网膜前出血:内界膜与玻璃体后界膜之间,“舟状”位于视网膜任何部位。

⑤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出血: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之间,颜色鲜红。

⑥视网膜色素上皮下出血:视网膜色素上皮下,黑灰色、黑红色。

⑦玻璃体积血

(3)视网膜渗出血-视网膜屏障受损,血浆内脂质或脂蛋白从血管内溢出,黄斑区呈星芒状。

(二)神经细胞的反应:大量神经节细胞的细胞内水肿、坏死,形态上表现为组织的浑浊。眼底所见片状、边缘呈绒毛状的白色浑浊,称为棉绒斑。

(三)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反应:脱色素,色素增殖,移行,化生。

(四)神经胶质细胞的反应:细胞发生移行和增殖,在眼底表现为不同层次和不同形态的非透明膜状结构形成。

03

视网膜血管病

分为视网膜中央、分支、睫状和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阻塞。

(一)视网膜动脉阻塞

1、病因:通常由血液中栓子阻塞引起。栓子的来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

2、临床表现

症状:单眼、突然、无痛性、严重视力下降,部分患者有一过性黑朦的前驱症状,90%患者的视力为指数和光感

体征:后极部视网膜灰白水肿、黄斑樱桃红,视网膜血管细,20-40%的患者可见动脉栓子

3、治疗:眼球按摩,前房穿刺,扩血管,查找病因

(二)视网膜静脉阻塞

分为中央、半侧、分支、小分支静脉阻塞。

1、病因:各种原因引起血管内皮受损,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眼压和眼局部受压等多种因素可导致静脉阻塞。老年人发病居多,与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2、临床表现

多为老年人、单侧,突然无痛性视力下降、黑影遮挡

眼底:阻塞区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浅层、深层视网膜出血,视网膜水肿、黄斑水肿

(1)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①非缺血型:眼底静脉充盈、迂曲,沿血管散在出血,多为浅层线状或片状

②缺血型:大血管旁有多少不等的棉绒斑,后极部的视网膜水肿

(2)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

3、并发症

4、治疗

抗新生血管因子治疗——黄斑水肿

激光治疗——缺血区

手术治疗——玻璃体出血并发症

04

视网膜脱离(RD)

视网膜感觉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

1、孔源性:液化的玻璃体自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下

病因:高度近视、外伤、人工晶体眼、无晶体眼

临床表现:闪光感、突然眼前黑影飘动、遮挡

眼底观察:视网膜灰白色、漂浮,视网膜红色裂孔,玻璃体混浊、色素播散,视网膜前和视网膜下增殖

治疗:视网膜复位术(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

2、牵拉性:牵引张力致使视网膜分离

病因:眼外伤、玻璃体积血、眼内手术、葡萄膜炎

临床表现:帐篷状脱离,原发病表现

3、渗出性:液体从破坏的血眼屏障进入视网膜下

病因:葡萄膜炎、脉络膜肿瘤、葡萄膜渗漏、恶性高血压、妊高症

临床表现:无视网膜裂孔,原发病表现,表面光滑、随体位移动

05

黄斑病变

五、

(一)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1、病因: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异常导致RPE病变渗漏,造成局限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

诱因有感冒、精神过劳、情绪激动等。

2、临床表现:视物变形、变小,视力下降,黄斑神经上皮脱离。

3、治疗:禁用激素,去除诱因,多加休息,激光、光动力治疗。

(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

1、病因:

遗传、氧化损伤等因素导致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干性AMD

遗传、氧化损伤等因素导致脉络膜毛细血管新生通过Bruch膜的裂隙进入RPE下—湿性AMD

2、临床表现

干性AMD:进行性RPE萎缩,感光细胞变性;中心视力下降、变形;黄斑色素紊乱,玻璃膜疣,地图状萎缩。

湿性AMD:RPE下或视网膜下CNV,RPE下或视网膜下积液或出血,中心视力下降;可突发视力急剧下降;黄斑视网膜下灰色或黄白色病灶,视网膜下青灰色隆起,玻璃膜疣,色素紊乱,瘢痕与萎缩。

3、治疗

干性AMD:尚无有效治疗

湿性AMD:抗VEGF药物治疗,激光光凝,光动力治疗,放射治疗,手术(CNV膜切除,黄斑转位,RPE移植)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ongbinga.com/klss/7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