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首批体细胞疾病模型克隆猴的诞生在行业内引发了轰动,不少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因为涉及的信息比较专业,不是很好理解,在此进行白话版解读:
1:按照时间顺序,中科院一共做了几批猴?
按照时间顺序,从前到后说:
一:年9月,第一批在中科院和上海市大力支持下,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首次利用基因修饰方法,得到了5只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1缺失的猕猴。这只小猴子是从胚胎细胞得到,取正常猴子的胚胎细胞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所得。如图:
解释:这批猴子是通过敲除BMAL1基因,做出来的猴子,BMAL1基因敲除掉的动物,会出现节律紊乱的现象。所以猴子表现出害怕人,避免与人对视等精神问题,这些症状以前很难在小鼠身上探测到。它们总是蜷缩在猴笼角落里,出现了抑郁、焦虑,它们的睡眠也大幅下降,类似于衰老情形。
二:年底,第二批世界上首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诞生在了中科院神经所非人灵长类平台。“中中“华华”两只猴子不是核心基因BMAL1丢失的基因猴,他们是从正常猴子的体细胞,注意,是“体”细胞克隆而来的正常猴子。和之前的5只猴子情况不一样的,没有携带疾病。
解释:科学家做出来“中中”“华华”就是为了验证体细胞克隆技术。
三:年7月12日到10月12日第三批猴子相继诞生,除了最后一只不幸感染肺炎去世,其余的都幸存了。
这次猴子是怎做的呢,是第一批的基因编辑猴中选取了紊乱状态最严重的一只猴子当中,如图:
获得体细胞贡献奖的猴子用它的体细胞进行了克隆技术。这只猴子只有一岁半,但是由于症状最明显,科学家觉得是最好的疾病模型猴,恭喜入选。换句话说,就是用第一批猴子的样本,采用了第二批猴子的制作技术,产生了第三批的疾病模型猴。
四:成果发表:有了以上的三批小猴的实验结果,1月24日,上海科学家宣布创建了世界首例生物节律紊乱猴及其克隆后代,论文发表在我国顶级综合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上。
厉害的地方在于:这一科学成果不是利用国际上惯用的活体猕猴体细胞克隆的难关,开启了标准化创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时代,它的意义在于成功获得疾病模型的灵长类动物,有助于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将极大地促进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
2:做克隆猴和人的生物紊乱疾病有什么关联呢
大家都知道,随着生活频率的加快,人们频繁加班、跨越时区和熬夜,特别是一些工作需要长时间、高强度的连续进行。另外加上精神压力的增加,很多人,不论是什么工种,都面临着“生物钟”紊乱的困扰。一旦生物节律紊乱,可能会引发睡眠障碍、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糖尿病、肿瘤以及心血管等疾病,根据这几年的报告,精神性疾病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因此研究生物节律失调的治疗就非常的有必要。
所谓生物节律,是生物内在的时间控制系统,以24小时为周期。自然界中大部分生物,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哺乳动物,都有各自的“生物钟”,比如蜘蛛在半夜结网,公鸡在拂晓打鸣。生物节律在维持机体的睡眠/觉醒、体温、代谢、器官功能和适应环境变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生物节律变化引发的疾病的治疗就需要药物,而对于新药的研发中的临床前研究,则主要是应用在动物身上看效果的。
新药研究项目流程由于灵长类动物猴子和人的基因背景很像,克隆猴子的疾病和人的患病群体症状非常相似,如果我们有药物治疗了这群猴子,我们就非常有希望治疗好人。
3:克隆猴对于科学家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科学家来说,主要有两个功能了,首先,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正是颁发给了在生物节律领域做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
生理学奖所以,研究生物节律是目前全球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