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晚的广州学而优书店,音乐人蒋明抱着吉他走进“民谣与诗”书店音乐沙龙,用音乐和诗歌给书店带来了温暖的相遇。
当晚书店里坐满了听众,沙龙整整持续三个小时,所有人意犹未尽。在这含金量极高的三小时里,蒋明老师从根源性民谣到现代性民谣,从诗经聊到台湾民歌运动,娓娓道来地剖析民谣的深刻表达。真真一场知识与感官享受齐收的讲座。
美好的相遇值得共同分享,所以乐童君在此为你重现当晚的精彩。
“写歌的人假正经”“民谣与诗”书店音乐沙龙音蒋明开篇:创作灵感怎么来的?
就像是写小说。最开始有一个主题和架构,然后动笔,但写着写着就和最初的设想不一样了。
写歌也一样,其实我很多歌曲都同最初的想法不太一样。本来可能想写一首情歌,但写着写着就变成了社会歌曲,比如《时间简史》那首歌,本来开始想写一些小情感,但写着写着就写成一首好大的歌曲了。所以呢,到底灵感是怎么来的?
其实我也不知道到底它怎么突然跑进我的脑子里,这么会有那么多的的旋律和音乐出来。如果有音乐学院的学生在,特别是作曲系的,他们会把自己的东西很正规地谱写在五线谱上,但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往往在创作上并不是真正的强项,特别是流行音乐的范畴里。流行音乐里大部分的音乐作者都是非专科出身的,所以呢,音乐的入门其实不高,高在灵感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个事情我也读过很多的书,也找过很多的答案,问过很多同行,基本上没有人能和我讲清楚,这个确实是讲不清楚。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流传的“李宗盛谈创作”,李宗盛说了这么一句话:原来那些平淡的日子竟然就是这些歌的出处。这句话看起来没有什么波澜起伏,很平淡,但是确实,它是时间所有音乐、文学、甚至是所有艺术创作的来源。它就在我们生活的朝朝暮暮里,说白了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
比如一个作曲家,配着外面的电闪雷鸣,敲下一串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旋律,那这段音乐往往是非常夸张的音乐。当真正的灵感来的时候,你都不会有很多外界的张狂的表现,他们是很难捕捉的,你必须要凝神,但是脑子要快速地活动。
它来到脑子里的那一刻,是很多平凡日子的涓涓细流汇成的某一个点,突然在你脑子里砰地爆开,捕捉到那一瞬间需要你非常大的定力,这个可能就是人世间没法说清的灵感的一个事情。对于一首歌呢,我们讲的是,这首歌被创作出来之前,才是它的灵感来源,它被创作出来之前走过的山山水水、一程又一程,到底怎样酝酿出一首歌。每一个人、每一个地区的人创作出的歌都不一样。
我们南方的音乐创作者,在94年的时候,深圳有岭南音乐这么一说,它所创作出的音乐风格跟北方,北京也好、西北也好,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是一个创作者无法避免的一个身份象征,包括我们说每一个地方的语言、饮食结构、你的血型、爱好,每一个点都影响着你的创作。他们说我写歌,虽然我是一个西安人,但是很多人都说听我的歌没有西北的感觉,我自己也是觉得;但南方的音乐圈里说你的歌也不像咱们南方的,就是“四不像”。其实这和我从小生长的环境有关系,我生长在西安,但是我的爷爷他们从江苏西安,我从小和他们生活,别人家都吃面食,改善生活的时候吃米饭,我们家正好相反。所以我的性格和习惯里,同真正的北方人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到了这边以后,我又像是半个北方人。在这样一种南北交融的生活历程中,让我的歌曲里也有一种南北相互通融的感觉,没法说清到底是哪个地域的。
二什么是民谣?
“民间的歌谣”?
“以吉他为主要乐器演奏”?
“民谣是安静的、质朴的、简单的”?
“听起来很穷的”?
感觉每一条好像都有点道理,但都不全面。
第一类根源性民谣
“根”是根基,“源”是源头。根源性民谣自然指来自我们民间的民谣。
冬子-《墙头草》
我就是那墙头草
风一吹过我就摇
我就是那兰花草
北风吹过我就死掉
我就是那蒲公英
我的孩子随风飘
冬子是湖北人,但他的歌中有很多陕北、西北的元素,但是他的乡音里还是带着湖北感觉。他唱歌是特别原始的状态,铿锵有力,很多都是一气呵成,吉他的功力非常厉害。
张尕怂《姐姐》
夏日里天气长,姐姐她起的早,
起的早铲背篼草,回来还要洗衣裳。春季里春风暖,姐姐把农活干,
低下头细思量,眼泪就两股儿淌。
这首歌讲的是西北农村的事儿,家里三个孩子,姐姐最大,父母去世了,姐姐最大,把弟弟妹妹拉扯大,突然有一天姐姐累死在农田里。
这就是两个根源性民谣的例子。大家知道“尕怂”是什么意思么?我问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说西北人都知道,这俩字放在一起是骂人的,他原名并不叫这个,他说因为这个名字就火了。他最初做音乐,就在一个很简陋的地方,那个麦克风,一把吉他,录自己的歌,然后呢他不懂得怎么去混音,就在淘宝上搜“混音”。最早真的是非常原生态。现在呢,他是一直保持一种在路上的状态,巡演会去很多站,他的歌很多都取材与生活中的真实故事。那么冬子作为一个湖北人为什么能唱出西北味儿呢?我和他在西安认识,他非常喜欢西北,他总是背个吉他背个包,在陕北、甘肃的山里一走就是三四个月,这是真正的采风。
根源性的民谣来自于我们非常悠久的历史中,《诗经》,里面很多东西都来源于民间。“风雅颂”中的风土之音,就是《诗经》中采集于民间的各种歌词、歌曲。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它是怎么被记录在纸上流传下来的呢?当时朝廷设置一种官职,名字叫“采诗官”,他们到每个春季时,就到民间的田间地头去和耕地的农民聊天,去收集一些新创作出来的歌词啊诗歌啊,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拿回宫廷让乐手整理后唱给天子听。天子们通过这些歌曲,了解民间疾苦。所以采诗官在过去就和我们现在下访的官员一样。
野孩子《黄河谣》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流浪的人不停地唱唱着我的黄河谣
大家听到这首曲调,全都是来自民间的改编,根源性民谣作品在经过很多融合以后有了很多现代的演绎。首先最推崇的应该是王洛宾。它的两张专辑非常不错,一张是《王洛宾歌曲精选集》,比较传统代表性;另一张是《情歌纪念日》。野孩子、张尕怂、冬子……这些都是根源乐队里相对有代表性的。
对于我们现在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特别是听欧美音乐长大的一代,其实这一块是空的,但是根源性民谣在我们的传统里特别具有代表性。我想有一天当我们的音乐融合的特别好的时候,根源性音乐会重新焕发它自己的强有力的生命。
分支一:方言民谣
我们小时候看的电影《刘三姐》里所有的歌曲都是方言改编。其实台湾有个方言性的传统保留的非常好,比如林生祥这一批人,他们的原住民啊、客家啊、有层出不穷的歌手。这一批人里有很多是纯正的原住民的血统,在这些部落里从小就有很多的仪式,大家记住所有的音乐的来源最初都是来源于宗教音乐,所以每个部落里都有保存完好的宗教音乐。现在很多流行音乐人,比如马帮乐队、贵州的尧十三、四川的衣湿等等,方言歌曲一定是有鲜活的生命力,不像是流行歌曲里四平八稳的风格。咱们广州因为是一个大融合的地方,有丰富的方言音乐的资源。
分支二:俚语民谣
俚语是什么,就是我们平时的口头禅。在《诗经》里有很多俚语,顺口溜、打油诗。现代的音乐人往往会把它借鉴到音乐创作里,或者通过俚语的方式进行再创作,把那些滑稽、俏皮的东西吸取来,再做出一个自我风格的俚语。
比如杨一创作的歌曲是中国民间非常底层但又很有讲述性的一类,过去呢还不兴在街边唱歌,唱的话就会被警察抓进去,但是他的歌太有意思了,警察给他关进去,关进去以后他就拿着吉他唱歌,后来把警察都唱乐了。杨一当时出的唱片,送了我一张,去年我把那张专辑翻出来听,但是它全都变黑了,就是唱片当时做的质量也不好。
分支三:段子民谣
花粥-《老中医》
姐是老中医专治吹牛逼头疼脑热血压低跟我没关系你要吹牛逼不如打飞机又省钱来又过瘾还没有压力
段子民谣大家都知道,现在网络上传的各种流行语、段子,我说道段子的时候你们会想到很多。段子和俚语之间其实有一定的关系。除了花粥,大家还知道谁么?郭德纲?看到这些歌词,你们觉得好玩么?这就是花粥,她在这方面是一个代表。在八十年代时其实涌现过这样一批人,大家听到都会觉得很好玩对么。上次民谣演讲的时候讲到这我就有很多的感慨,觉得中国民谣现在很多的创作,他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声音出现,有的声音很好,有好的会俗不可耐。有的时候不知道大家喜欢这种“好玩”是因为它的“好玩”提升了境界呢、还是生活出现了新的亮点,还是还是让你的荷尔蒙能够瞬间抖动了一下。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刚才那首歌,我不是反对这样的段子,段子一定有他的妙处,比如《大龄女青年之歌》《织毛衣》,这些朗朗上口的东西里蕴含着一些道理,但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希望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一些能真正打动我们的东西上。讲到这,根源性民谣已经没法往下讲了,已经到了该切歌的时候了。
第二类现代性民谣
你们听到的很多都是现代性民谣,它更多的有时代的印记。但大家得知道所有的民谣,都是有融合性的。说到现代性民谣,就一定要说一下我们学校里的学生发起的这样一种风格。
分支一:台湾民歌年代与大陆校园民谣
第一个呢,你们知道台湾民歌年代么?大家一定会唱这个年代里很多歌曲,包括《橄榄树》啊《兰花草》啊。在那个年代,70年代的时候,台湾那时候很多歌曲还没解禁,歌词里稍微有点颓废情节的都不允许,大家唱的都是一些日本曲、欧美曲。
台湾民歌年代有一个事件,叫“可乐事件”。在76年淡江大学,大家知道胡德夫么?为什么他被称为民谣之父呢?76年的这场演出上,本来是他要上台为大家演唱歌曲,结果那天因为身体不适没上台,由李双泽去的,他就拿了个可乐,把它摔碎了就问大家,我们唱的是美国歌曲,喝的是美国可乐,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唱自己写出来的歌?那天晚上他就唱了自己创作的一首歌曲。这个事件在当时引起轰动,创作开始蓬勃发展,大家意识到我们需要输出自己的东西。所以在70、80甚至是90年代,台湾的流行歌曲占据了大半江山,加上它有保留的人文基础,起点真的不一样,参与的都是当时很有文化的人。
然后我们再看一看校园民谣时代。到了92、93年,以高晓松、老狼为代表,《校园民谣一》的发行,也是一场像台湾民歌年代一样的一场运动,可惜的是我们的唱片的工业体制把这个年代可以说是摧毁了。因为唱片公司涉及的各种利益、分配不均的事,从《校园民谣三》之后这些人就退出了这个圈子。在那个年代,这种昙花一现的事很多,包括从摇滚、民谣等等,挺可惜的。
分支二:城市民谣
这是我们现在听到的最大的分支,你们知道的很多歌手,都属于这个分支。城市民谣最主要的一个特色就是,题材是直接描写城市生活的变迁和情感,像校园歌曲里反应的自然、青涩、年轻人的冲动,对社会的迷茫等,但城市民谣大多都已经回归到对城市本体的一个诉说。如马頔、宋冬野、赵雷、李志啊,还有台湾的陈绮贞、张弦,雷光夏等等。城市民谣最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艾敬,她的专辑质量非常高,她有一种散文化的叙事色彩,把个人的成长经验和民谣的感觉融合在一起。
城市民谣为什么很重要,是因为它不光描述了城市人的日常生活、爱情,最重要的一个诉讼出口是他的抗议精神。你在这个城市里生活,你难免要与人、与城市、与法、与自然发生很多关系,当这个关系不协调时,自然会产生抗议。比如鲍勃迪伦,他的一生中创作过无数的抗议性歌曲。在抗议性上,中国的歌手做的也非常好。
过去我们在摇滚音乐盛行的年代,我们用摇滚音乐代替对世界的一种看法,甚至是一种反叛,那现在摇滚音乐更多地变成一种现场的high了,其实很多的东西已经失去了本身应该具备的深度和内涵,恰恰在这个时代,民谣接过了这个棒。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不仅能用鼓打出自己的心跳,也能用吉他扫弦来唱出自己对这个城市的情愫,所以说我觉得民谣可能更适合这个年代,所以它能盛行起来。
分支三:传统型、作者型民谣
最后一个类别,这样的例子不多。大家肯定听过很多的民谣作品是带有古风古韵的,甚至是吧诗歌的意向截取到自己的音乐里,这样呢写出的很多作品在乐器上唱腔上甚至是舞台布景上都要采用这种风格。
在作者型上面,其一是具有浓重的文人特色,其二是把整张专辑的分量变成了一种诗歌甚至是文字的力量,比如钟立风。我觉得作者型民谣的力量已经超越了诗词的力量。
作者型的创作,写歌的时候往往不太会顾及到流行性或者是音乐的一种舒适,钟立风的这首歌应该是比较突出的体现。
延伸:民谣的发展与融合
低苦艾-兰州兰州
兰州总是在清晨出走兰州夜晚温暖的醉酒兰州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兰州路的尽头是海的入口
民谣一直在发展、一直在融合,很多人吧根源的、现代的融合在了一起。我们作为听众可以这样分类,但是对创作者来说,不会再创作前为自己归类。
摇滚和民谣融合最好的是低苦艾。当音乐作品出现的时候,你要看它的背景,看它最初想表达的东西、那个想法,有时候配器可能会掩盖一切,所以要知道这个歌手他的创作底色。
沙龙现场,蒋明准备了一个特别的互动环节:“人人都会写歌,人人都是歌者”。让观众选一些最喜欢的诗句或句子,上台交换,先念,然后即兴演唱出来。
蒋明说:“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旋律,每个人都可以写民谣唱民谣,音乐就在我们的脑子里、灵魂里。”
沙龙现场摄影师|谢重澄
“民谣与诗”书店音乐沙龙作为“最美书店周”的主题活动之一,由新锐文化品牌“未读”联合音乐众筹及音乐人服务平台乐童音乐共同主办,并与民谣类最具影响力的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刘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