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被发现,至今已带来全球两千多例感染,致死率高达35%,医学界尚无有效疫苗和特效治疗手段。清华大学近日宣布,该校医学院张林琦教授研究团队针对该病毒研发出新型载体疫苗,在动物模型体内展示了很强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推动该疫苗的大动物模型和人体试验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此次疫苗研究由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课题组、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周东明课题组、美国爱荷华大学StanleyPerlman课题组共同完成。该研究以稀有黑猩猩腺病毒AdC68为载体,研发了一种针对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的新型载体疫苗,在动物模型体内展示了很强的保护作用。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是年在中东地区首先发现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与年在中国发现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同属于β冠状病毒。这种病毒能够引发严重的人类呼吸系统疾病,截至目前已造成全球27个国家例感染,其致死率高达35%,目前尚无针对该病毒的预防性疫苗和特效的治疗手段。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的表面Spike蛋白是病毒颗粒与细胞受体二肽基肽酶4(DPP4)作用的关键蛋白,也是其疫苗与保护性单克隆抗体研究的热门靶点。此次报道的研究,利用一种稀有黑猩猩腺病毒AdC68为载体,搭载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表面全长的Spike蛋白,在转基因小鼠模型中,一次滴鼻免疫即可诱导产生长期保护性免疫反应,并完全预防小鼠感染或降低感染后的疾病进展速度,解决了目前研发的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疫苗大多需要进行多次免疫注射的复杂程序问题。进一步的抗体分析表明,免疫动物血清中含有广谱高滴度针对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区域的多克隆和单克隆中和抗体,能够有效阻断病毒与受体DPP4的结合,从而解析了其长期保护性免疫反应的分子基础和机制,为疫苗下一阶段进入大动物模型和人体临床试验做好了准备。相关成果已写成研究论文“单次滴鼻免疫黑猩猩腺病毒载体疫苗有效诱导产生针对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的长期保护性免疫反应”,近期在《新发病原体与感染》期刊在线发表。同时,研究团队还在同一期刊在线发表题为“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抗体与疫苗进展”的综述文章,全面总结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为比较和筛选最佳疫苗和抗体策略,积极推动预防和治疗手段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研发指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ongbinga.com/klzl/11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