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 对于外地人甚至大多数通江人来说,一提到通江,想到的特产不过通江银耳等两耳一菇,名胜旅游不过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烈士陵园、诺水河风景名胜区、空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曝光率较高的一些遗迹及名胜。然而在通江还有这样一些地方,由于区位、自然、历史及现实的一些原因,有逐渐湮没在历史洪流中的迹象……有道是: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去看看这些也该享有盛誉的地方:
通江县瓦室镇鹿鸣村鹿鸣村地处川东北,距离通江县城30公里左右;左邻全国最大的川陕红军革命烈士陵园——王坪烈士陵园约5公里,右接医院旧址约2公里。历史上,鹿鸣村诞生过七位进士,官至大理寺卿、光禄大夫、陕西巡抚、江南学政(主考官)、监察院御史、武德大将军、知府、县令;近百位秀才、儒生、武生。以甘姓、张姓、程姓为三大代表的家族在风雨年的历史中遗留下了建筑、墓雕、人文思想体系的丰硕成果。
鹿鸣村迄今完整保留了极具川北民居特色的院落40套,墓碑数百座、祠堂一座、寺庙一座。风化物毁的“宣讲堂”、“文昌宫大学堂”遗迹可考。由于宕水的阻隔,鹿鸣山的交通相对滞塞,也得益这一因素才使鹿鸣山的古遗迹有完整的保留,进而形成罕见的川北民居、历史文化集一体的“露天模版”。
鹿鸣山二十五孝壁画图
鹿鸣山黄河溪程氏故居
鹿鸣山三代场案之墓
鹿鸣村古墓石雕
国际小母牛总部派员到项目社区
国际小母牛组织总部顾问Devries(USA作家)、Asselin(Canada艺术家)赠言
“感谢你们分享的故事,你们有许多值得骄傲之处,我希望能有机会再次访问社区和项目,体验项目新的成就。”
今日鹿鸣新人婚礼
通江县永安镇得汉城在通江县永安镇得汉城村,有一座残破的古城。它背靠群山,形如乌龟,四周皆30余米高的悬崖陡壁。因其地势险峻,扼秦蜀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得汉城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川东北地区重要的军事重地,南宋淳祐2年(公元年)蒙古宪宗蒙哥率兵侵略四川,兵分三路沿长江全线向宋军发动进攻,四川安抚置使余玠实行“依山筑城恃险拒守”的山城防御体系的战略方针,授都统制张实躬率将士,因险垒形,储粮建邑。被谌称为南宋四川抗元八柱之一。清嘉庆3年避白莲教,通江县衙曾迁于此;年红四方面军入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得汉城成为了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维埃政府的主要后勤保障基地,红军曾在此设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电台、彭杨军事学校、保卫局、造币厂等机构。
得汉城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而且还有十分浓厚的文化积淀。得汉城的许多石刻诗文、楹联和遗迹。是研究巴蜀文化和川东北民俗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得汉城“安辑寨”全貌
安辑寨石刻
古城门
红四方面军造币厂旧址
(感谢通江本土摄影师巴山茅舍拍摄本组图片)
通江县春载乡擂鼓寨遗址擂鼓寨遗址位于通江县东南约20公里的春载乡擂鼓寨村,地处川东北米仓山的东段南麓,属低中山区。通(江)——达(川市)公路从擂鼓寨北面自西向东经过,附近有长江水系的通江河及其支流自东向西南流过。
年春载乡小学教师赵明皓在编写《春载乡志》时发现,年文物普查中得到确认。年进行了科学发掘,文化层深3米,共分9层,共出土石器、陶器等件(片),其中石器及石器半成品件,陶器3件(片)。通过碳14测定和树轮较对,擂鼓寨遗址相对年代为距今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从绝对年代上比较,擂鼓寨文化遗址应略早于三星堆一期文化,而与绵阳边堆山遗址大致相当。
近几年,在擂鼓寨周围的土地上,又陆续传来了大量石器陶片出土的消息,其中当数广纳境内的红堡山、麻石五香庙两地最负盛名。据初步考证,当与擂鼓寨文化同一时期。这一发现,将擂鼓寨遗址的范围扩大到了方圆几百平方公里。
赵明皓举债自办新石器陈列室
小编:这是我在网上好不容易找到的一张关于擂鼓寨的图片,这也是通江一些文化遗迹逐渐被淡忘的佐证。本照片的配稿文字摘要为:赵明皓举债自办新石器陈列室20多年前,赵明皓的一次偶然发现,擂鼓寨一夜成名,被确定为新石器遗址。“擂鼓寨遗址影响力日增,是和赵明皓的努力分不开的。”通江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通江县兴隆乡“三李”故居翰林故居(翠云居、翰藻院),分别位于通江县兴隆乡紫荆村、玛瑙村,其民居系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李蕃及子李钟壁、李钟峨父子三人(通称三李)及其后裔所修建的木结构瓦屋面民居,以及现存的紫荆村李氏家族墓葬群,分别为李蕃、李钟壁、李钟峨及其后裔的部分墓葬。
翰林故居又名三李故居,是我市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名人故居建筑,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建筑构件雕刻工艺精湛,用材科学合理。建筑、墓碑雕刻充分反映了故居主人朴实无华、清正廉洁的品质。三李故居及墓葬是我市珍贵的古代名人文化旅游资源,是巴中地区清代科举文化、建筑文化、家族文化、民俗文化、丧葬文化的实物载体,具有较高的建筑科学、历史研究价值。
三李故居
李蕃墓碑
“三李”著作收集于《雪鸿堂文集》,这是校注版
李蕃梅园
通江县麻石镇云昙乡云昙洞云昙寺,又名云昙洞,不止一洞,是由云昙、古佛二洞相连而成的一处佛家圣地,位于四川省通江县云昙乡境内。不同之处在于云昙洞乃天然洞穴,洞中罗刹古像有两百多尊,大小各异,姿态万千,大都是近年来乐善好施之士捐建;地上那些坍塌破败的雕像,据传最早当属明朝时期雕塑而成,流经时光的变故和天灾人祸等原因,已经成为洞中历史的见证。古佛洞是光绪十六年重庆一位名叫陈映高的香客,因为连年求嗣不成,后经高人点化如愿以偿;为还夙愿,特捐资人工开凿而成的一处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石窟一样,古佛洞也是依山傍石开凿;不同的是,此洞穴并非呈拱型,而是在石壁上洞开一方型石洞,壁三面佛雕成三排一字列开,将近一百尊。神龛上一些可移动的龛像,亦是后来的香客捐献。两洞佛蹲将近三百多座。据老人回忆,在香火鼎盛时期,这里的佛像有四百多座。
通江县的文化遗迹是祖先留给我们后辈的无价之宝,经历了岁月的风雨洗礼,承受了文革时期的破坏,却还能如此庞大规模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弥足珍贵。
这些文物承载着久远的文明,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作为一种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具有脆弱性,不加以保护,很容易遭到人为或自然的破坏,一旦破坏,历史的遗存,不可能重新再现,将会永久性消失,只能留遗憾于子孙后代。因此,对文物的保护和开发是当务之急,时代之功。
小编:由于资源的匮乏等原因,本文不能录尽那些散布在通江各地的文化遗迹,但是希望通过此文让更多的人地了解一些通江的文化遗迹……
另:此文的图片和文字整理自网络,有的征得了原作者的同意,有的由于没有联系方式等原因,没有联络到原作者。在这里,向鹿鸣李志国先生、蒲江涛先生、巴山醉客李先生、巴山茅舍致谢,有了你们的文字和图片才能完成此文!向所有致力于通江本土文化发掘、宣传和保护的通江人致以敬意!
本文素材搜集整理于网络,若转载请保留出处,谢谢。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我们都是通江人,通江人在这里。通江人,小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与80万通江老乡一起交流……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