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病连枷臂综合征

患者,女,66岁,主诉:双上肢无力4年,进展加重2年余。

简要病史:患者于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拇指无力,表现为夹菜时发笨,当时无其他不适,头CT检查未见异常,未治疗,症状逐渐加重,右手持物精细动作困难,9医院就诊,以颈椎病按摩治疗,后逐渐发现右手部肌肉萎缩,无明显肢体麻木疼痛,11医院就诊完善颈椎核磁头核磁及肌电图检查后请骨科医生会诊,考虑颈椎病建议手术治疗,遂于年1月10医院,11日行颈椎手术治疗,术后4天出院,但患者出院后逐渐出现右上肢无力,不能上抬不能平举,仅手部能活动,其余肢体活动正常,到年10月患者逐渐出现左上肢无力,也不能上抬不能平举,肩部活动无力,仅手部能活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走路正常,症状逐渐进展加重,且肌肉萎缩也越来越明显。患者双侧膝关节炎多年,于年12月因出现活动后双下肢膝关节疼痛无力,上楼梯费力,我院骨科就诊,发现轻度股四头肌萎缩,抗炎对症治疗,目前仍持续针灸治疗,效果不佳,故中医康复科转我院进一步会诊。发病以来无明显肢体麻木疼痛,行走姿势正常,偶有腕部细微震颤,偶有肢体肌肉跳动感,无头痛头晕,无讲话发笨、饮水呛咳、呼吸困难、胸闷、二便障碍等,饮食二便正常睡眠差。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余年、糖尿病病史6-7年,坚持服药治疗,血压血糖控制良好。慢性乙肝病史多年,年检查发现肝硬化,口服恩卡韦片治疗,否认其他病史。

个人史:无特殊。爱人及子女体健。

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类似发病史。其父母及哥哥们均患有肝病。

查体:BP/80mmHg,心肺腹(-)。专科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构音良好,对答切题,颅神经未见异常。双上肢近端、远端肌群均萎缩,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肱二头肌及大小鱼际肌均有萎缩。双上肢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3-级,肌张力低,双下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上肢腱反射弱,腕部有震颤,下肢腱反射对称,双上肢针刺觉减低,关节位置觉、音叉振动觉对称,双侧上肢下肢病理征均(+)。

辅助检查:

化验检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减少、生化提示空腹血糖7.43mmol/l、血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略高,风湿抗体检查未见异常。肿瘤标记物、叶酸、维生素B12检查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

心脏彩超:主动脉瓣及二尖瓣钙化,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

头部MRI:脑白质多发脱髓鞘改变,请结合临床。

年术前颈椎MRI:1.颈4/5、5/6、C6/7椎间盘突出。2.颈椎退行性变,结合临床。

年1月15日术后四天复查颈椎核磁:颈椎术后改变,金属固定物位置佳,脊髓未见异常。

年5.20日复查颈椎核磁可见C4-5水平脊髓内斑片状长T2信号,考虑脊髓变性或水肿。

年5月15日再次复查颈椎核磁仍提示颈4-6水平脊髓内缺血变性灶。

.11月肌电图结果:所检肌肉:右拇指伸肌、短展肌、右胫前肌运动单位无明显减少,无明显时限延长及电压增高;静息时未见纤颤、正锐波。双正中神经损害(右侧运动感觉纤维均受累,轴索损害,左侧感觉纤维受累,髓鞘损害)右侧腓总神经运动传导CMAP波幅减低(趾短伸肌记录),胫前肌记录波幅正常。

图1:手部肌肉萎缩

图2:肌肉萎缩(前面观)

图3:肌肉萎缩(后面观)

图4:术后颈椎核磁

诊断:1.运动神经元病-连枷臂综合征可能性大

2.脊髓型颈椎病

讨论:

运动神经元病(motorneurondisease,MND)是一类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为主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进行性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和原发性侧索硬化4种临床类型。

临床表现:人群发病率为1.5-2.5/10万人年,50-70岁时发病高峰年龄段。绝大多数患者是在起病后1年才就诊。典型表现为隐匿起病的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和体征,如逐渐出现的肢体肌肉萎缩和无力,吞咽、言语、呼吸困难,部分患者以肉跳(束颤)、痛性痉挛、肌肉痉挛、发僵为最早症状。吞咽障碍的出现和加重,导致患者营养障碍,肌无力和肌萎缩加重。随着病程进展,出现呼吸困难。主因呼吸衰竭和肺炎而死亡。

ALS是运动神经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一般中老年发病多见,以进行性加重的骨骼肌无力、萎缩、肌束颤动、延髓麻痹和锥体束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生存期通常3-5年。连枷臂综合征(flailarmsyndrome,FA)和连枷腿综合征(flaillegsyndrome,FL)均为ALS的临床变异型。连枷臂综合征:又称为Vulpian-Bernhardt综合征或肌萎缩性双侧臂瘫。男性多见,以上肢局限受累起病,患者表现为双侧肢体近端对称的肢体无力和萎缩,后期出现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50-70%出现上运动单位损害体征。预后较典型ALS者好。

ALS的诊断的基本条件:(1)病情进行性发展:通过病史、体检或电生理检查,证实临床症状或体征在一个区域内进行性发展,或从一个区域发展到其他区域。(2)临床、神经电生理或病理检查证实有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3)临床体检证实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4)排除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常见的有颈椎病、腰椎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平山病、脊髓性肌萎缩、肯尼迪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副肿瘤综合征等。

治疗:尽管ALS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但有许多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可能延长生存期。延缓病情发展的药物:利鲁唑、大剂量维生素E、辅酶Q等。治疗中除了使用延缓病情发展的药物外,还包括营养管理、呼吸支持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

----------------------------------------------------

医院神经内科

医院神经内科冯凯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后,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神经内科基地主任,北京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委员,神经免疫性组委员,脑血管病学组委员,北京神经科学会感染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学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委员等10余项任职,科研成果8项,发表SCI等论文80余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ongbinga.com/klzl/57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