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您的孩子最近在家里会发生急性腹痛?医院后孩子又说不疼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导致孩子急性腹痛的可能会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造成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小儿常见病症,它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小儿腹痛。为什么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儿童呢?因为儿童的年龄比较小,肠系膜的屏障功能比较差,会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的发炎,小孩子对各种病毒、炎症的刺激反应比较敏感,可在感染后5—10天,肠系膜的淋巴结会增大近5倍。由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反复发作,一部分孩子的病情会一直反复不愈,导致再发性腹痛,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哪些特点:
①发病年龄:患儿多发生于3-7岁。
②病史方面:患儿多于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者继发于肠道感染之后。
③疼痛方面:患儿疼痛部位不固定,压痛点随患儿体位改变而改变。
④发热方面:患儿先发热后腹痛。
在中医学上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归属于小儿“腹痛”范畴。《素问·举痛论》中说“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寒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小儿脏腑筋骨柔弱,寒暖不知自调。
“脾常不足”,若护理不当,衣被单薄,腹部为风冷寒气所侵;或饮食当风,或过食生冷瓜果寒邪凝滞中焦,搏结肠间中焦受戕,寒凝气滞气血不畅,经络不通而发为腹痛。
西医针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常根据病原给予抗炎、抗病毒治疗,并根据发热、腹痛等症状予以对症治疗,可在短时间缓解腹痛,但副作用较大,治疗后常复发。
中医的治法多以调理气机、行气止痛为原则,以清热祛湿、消食导滞、健脾化积为主要疗法。通过推拿配合脐灸来治疗肠系膜淋巴炎效果有很大的帮助,脐灸是通过艾绒的功效和药粉结合来发挥其作用,艾灸有温经散寒的作用,一方面因为艾灸之热力透过皮肤有温经行气的作用,另一方面艾灸所用的艾绒本身性温,具有通经、逐寒湿的作用。
另外,我们家长一定要注意!由于本病的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治疗较慢,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
案例分析
王某,女,8岁,年4月2日初诊。
主诉:患儿腹痛加重周余。
现病史:患儿自幼体弱多病,经常因反复咳嗽而导致腹痛加重,最近1周因咳嗽咽痛而致腹痛加重,医院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已静滴头孢类药5天,症状不减,目前恶心欲,咳嗽时尤甚,纳呆,大便偏干,小便正常,夜眠不安。
查体: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萎黄,舌红苔少,咽红,脉沉细而紧,腹不胀,脐上压痛明显,双手冰冷,身寒战,体温36.6℃。
辅助检查:腹部B超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钡餐透视为胃窦炎。
诊断:腹痛(阳虚寒凝)。
治法:温阳发表,理气止痛。
处方:分手阴阳次,清板门次,掐揉少商次,拿列缺5次,揉中府、云门、膻中各次,按弦搓摩次,摩中脘、下脘、神阙各次,揉肝俞、脾俞、胃俞各次。
4月4日诊:腹痛止,恶心减少,纳少,精神一般,面色黄,停止输液,继推上穴。
4月7日诊:体温38.5℃,仍怕冷,偶尔腹痛,能进食,口渴喜饮,大便通畅,前方加清天河水次,水底捞明月次,拿风池5次,揉大椎50次。
4月10日诊:体温36.7℃,精神好,寒战除,上方去清天河水、水底捞明月、拿凤池、揉大椎。
4月12日诊:精神活泼,面色转润,能主动进食,腹痛未出现。
按语:本案腹痛主要在脐上,且时有纳呆、恶心欲吐症状,病位属胃腑,本着“腑以通为用”的机理,治疗的原则是调理气机,通法处方以消导行气解表为主,手法以拿法解表镇静止痛,“摩以去之”,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痛,其后以推、运、按配合,最后达到气血调和之功。素体虚弱又饮食过多,脾胃受伤又复感寒凉而致腹痛。
传播中医养生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分享健康理念,传递一份关爱,把健康知识和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朋友……
人因有梦想而伟大我们因有爱而与众不同
刘倇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