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期间,由于中国军工生产能力薄弱,各地军阀割据等原因,中国军队使用的装备来源渠道多样、种类繁多、型号庞杂、规格不一,性能方面也相差悬殊,被戏称“万国牌”。其中,手枪中比较常见的就有毛瑟十响、二十响及驳壳枪等;步枪中也有老套筒、中正式、三八式、汉阳造、川造等多种型号。
不过,在轻机枪方面中国军队的选择往往比较单一,主要就是捷克ZB26式轻机枪,也就是经常出现在抗战电影中的“捷克式”。该枪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研制,全长毫米,其中枪管长毫米,瞄准基线长毫米,使用当时世界上最流行的7.92毫米毛瑟步枪弹,有全自动射击和半自动射击两种模式。
这款轻机枪最大理论射速每分钟发,实际战斗过程中全自动射击每分钟发,半自动射击每分钟40发,子弹射速为米/秒,有效射程米,最大射程2千米。不过,这款轻机枪也有个缺点,就是他采用弹匣供弹,容量仅20发,比日寇使用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歪把子)和其他种类的机枪都少。“捷克式”之所以能够收到抗日部队的青睐,主要有这些原因。
火力够凶猛
这款机枪除了射速快,还能够采用重型尖头穿甲弹,能够顺利击穿一些轻型坦克或装甲车的侧后方装甲。此外,其发射的7.92毫米子弹杀伤力也非常可观,不像使用5.62毫米子弹的“歪把子”,打出的子弹大多是贯穿伤,进口和出口一样大。
射击精度够高
由于早在抗战前国民党部队就大批量采购这款机枪,总计有超过3万支,后来各地兵工厂又仿造了近10万支,而共产党方面也多次在战场上缴获,因此国共双方军队对“捷克式”的操作都非常纯熟。加上“捷克式”轻机枪射击时状态非常稳定,一些熟练的射手可以用其击中数百米外电线杆子上的水壶,更厉害的甚至能够击落飞鸟。
可靠性够高
“捷克式”可以适应严寒、高温、潮湿等多种环境。由于其枪管外有散热片,极大增加了枪管和空气接触的面积,扩大了散热面,使得这款机枪能够连续射击近2个小时,加上其更换枪管的操作也非常方便,这就大大提高了这款机枪在持续战斗中的使用时间。
便于游击作战
“捷克式”全枪重量仅9.66公斤,机枪手能够扛在肩膀上急速行军,也可以在冲锋时端着,一边射击一边向前冲,非常适于经常需要游击流动作战的八路军部队。
k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