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3
川报观察记者侯冲/文衡昌辉/图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统一安排,9月10日到11日,37家中外媒体记者,深入凉山州甘洛县、越西县、喜德县实地集中采访。
对于不少记者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凉山,第一次采访当地脱贫攻坚工作。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他们用手中的笔、话筒和镜头,记录当地的点滴变化。
中外媒体尤其是境外媒体记者最关心凉山哪项扶贫工作?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他们眼中,四川乃至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哪些?两天行走3县,答案渐渐清晰。
看新村
“易地扶贫搬迁最能体现中国脱贫攻坚难度”
9月10日下午1点,甘洛县蓼坪乡清水村,远眺村民王长海的住房原址,不少记者傻了眼。
泥土房掩映在一人多高的野草中,只有一条泥巴路通向房屋,当天正在下雨,路面泥泞不堪,有一位女记者不小心还摔了一跤。走进屋内,黑压压一片,透着浓烈的霉味儿。
“这是火塘,平时生火做饭的地方。这是卧室,边上是牛圈。”看到有记者表示不解,蓼坪乡党委书记木来布达又强调一次:这间屋子是人畜混居。
从王长海旧房子出来,车程不到10分钟,就来到了清水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在这里,记者们见到另一番景象。
房屋外墙仍是土黄色,但构造早已换成钢筋水泥,安全牢固;屋顶和墙壁上随处可见充满少数民族风情的纹饰;安置点内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而且全部是水泥硬化路,雨再大都不担心脚底打滑。
“看了新旧房屋对比,才知道村民生活变化之大,易地扶贫搬迁最能体现中国脱贫攻坚难度。”日本广播协会中国总局记者大山吉弘感慨,中国政府一直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