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除了奥运会,还有两大瓜,我们先看看:
这第一个说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的一项建模研究中,部分内容涉及到饮酒对全球癌症的影响估计;在排除了其他致癌因素,如吸烟、肥胖和性传播疾病后,研究人员得出了酒精致癌的结论。随着酒精消费量的增加,癌症数量将进一步上升。饮酒可通过多种方式导致癌症,最主要的是破坏DNA。研究表明,年加拿大有例新癌症病例和较重的饮酒模式有关,其中包括24%的乳腺癌病例、20%的结肠癌病例、15%的直肠癌病例和13%的口腔癌和肝癌病例。科技部网站转发了这个研究成果,结果,茅台大跌!第二个是新华社干的:4日晚间新华社也发文指出近年来医学上主要用于矮小症的“增高针”治疗悄然兴起。所谓“增高针”其实就是注射生长激素,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生长激素的使用量越来越大。作为国内生长激素行业的龙头,金赛药业年Q1金赛药业实现营收18.43亿元,同比增长49.7%,净利润8.78亿元。但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孩子只需要进行常规的饮食、运动、睡眠指导,并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但生长激素也会带来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正如国内某小儿内分泌专家所说:“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不是说我觉得矮、想长到多高,就打点生长激素,这是非常荒谬的行为。”那两家A股公司是不是都已经有点“胆颤了”?果不其然?昨天这一家就跌了亿……这两大瓜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涉及很多人,涉及很多钱,更重要的事关大健康!说到健康,现在是衣食温饱解决了,过敏的疾病越来越多了。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儿童过敏性疾病主要包括过敏性湿疹、过敏性胃肠炎(食物过敏)、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药物过敏和过敏性休克等。马上来临的年8月9日-15日,是第六个“中国过敏防治周”;今年的主题是“防治严重过敏反应”。要知道严重过敏反应是要致人死亡的,怎么防都不过分;不死人的各种过敏症状却让人闹心得狠!于是脱敏治疗应运而生了,主要是预防过敏,至少减少严重程度。关于脱敏治疗,大家认识不一,这里我送上一小瓜:前天出门诊,有一2岁多孩子来就诊,经常咳嗽,辅助检查IgEU/L,过敏原提示牛奶、尘螨、霉菌、狗毛屑阳性,均为1-2级;医生诊断为过敏性咳嗽,建议他来做脱敏治疗。各位看官,你们说,这脱敏治疗,是“脱”还是不“脱”?我们先看看什么是脱敏治疗?脱敏治疗又称为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用引起患者过敏的过敏原,从低的浓度和剂量开始,按缓慢增加的方法进行皮下注射,最终达到患者对这种过敏原耐受,即不再产生过敏反应的状态。这个孩子从临床到实验值室检查可以明确是过敏性疾病(过敏性咳嗽也是过敏引起来的),所以没错,可以脱敏。那么得了过敏性疾病就要做脱敏吗?其实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有很多,现在采用的是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四位一体的综合措施。有的过敏原如食物可以通过严格的避免接触即可达到目的,动物皮屑贵民只需要放弃宠物也可以搞定,只有无法完全避免接触的如尘螨、花粉等需要进行脱敏治疗,脱敏治疗的其他好处是还能够避免过敏疾病的发展如从过敏性鼻炎发展到哮喘,避免长期用药带来的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经典的脱敏治疗适应症主要是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患者,使用药物控制治疗效果不好,或不能够接受长期使用药物或由于药物副作用不能耐受者。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脱敏治疗早期进行效果更好,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在药物治疗时即可同时进行脱敏治疗。所以扩展后有这样三条:有过敏原无法避免的;
过敏反复发作的;
不愿接受药物治疗的。
其实这个标准很宽泛,所以用的人很多,医生推介也很多。近5年,中国脱敏治疗的市场规模逐年扩大,从年的2.80亿元增长至年的4.78亿元,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趋势,和上述的生长激素是否有同样的境遇不得而知;当然我这个小瓜也至于让他们折戟的。这也许是为什么我门诊遇到的那个孩子被推荐来做脱敏,是无奈也是潮流。有了过敏诊断和脱敏的需求,还应该注意脱敏治疗的禁忌。正在使用口受体阻滞剂或ACE抑制剂;哮喘急性发作期;心血管功能不全;严重的免疫缺陷性疾病;恶性肿瘤;5岁以下的儿童;妊娠期内起始脱敏;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等都是不能接种的。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注意过敏原的种类和脱敏制剂是否匹配,目前国内主要的药物有3种,分别为畅迪(粉尘螨滴剂)、安脱达(屋尘螨变应原制剂)和阿罗格(螨变应原注射液),主要是针对尘螨类,对其他类型未必有效。第二要算算经济帐,粉尘螨滴剂经过4周起始阶段治疗后,需2年维持治疗,年治疗费用约元。安脱达为注射剂型,皮下注射共计3~5年,费用约1.23万元,年治疗费用约元;阿罗格也是皮下注射,约76周为1个疗程,年治疗费用约元。第三,依从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免疫治疗的疗程一般为3~5年,不考虑疗效问题,家长和宝宝能不能保证良好的依从性也是控制过敏的重要因素。看完这些,你认为那个门诊就诊的孩子还要做脱敏吗?医生要有责任心,家长要有理性,才是过敏性疾病的良性市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